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无拘无缚、自在自得的散文观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不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能。

    (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

    材料二:

    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人”的直接呈现,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人”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这颗“心”是“散”的,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人”“心”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

    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中华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和文化传统。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体”,文章风格与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 

    (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自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 B . 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 C . 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 D . 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性,“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 . “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 C . 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 D . 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的文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B . 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C . 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D .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4. (4) 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重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5) “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见面而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

    她立即打断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 , 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吗?这是我的福气。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

    “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过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

    “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失。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B . 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愿望。 C . 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口不一。 D . 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善良。
    2. (2)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夫沉重的心情。 B . 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 . 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并与角色产生共鸣。 D . 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这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痛苦。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必上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4. (4) 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梳理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材料三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释】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涂相对应的字母。

      彼夺其民A时B使不得C耕耨D以养其父母E父母冻饿F兄弟G妻子H离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在孟子看来,羞恶之心是义的根本,需要扩而充之。 B .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仁义备受孟子的推崇,与“礼、智、信”一起称为“五常”。 D .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对父母要孝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人们救助落水儿童不是为着要来结交父母、博取名誉或者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而是出于怜悯之心,以此论证人都有仁的萌芽。 B .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神秘高深,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其论证简洁明了,不用空虚的道理支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5. (5)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出塞作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释】①天骄:借称唐朝的吐蕃。②碛:沙漠。③霍嫖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此处借指唐将。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联描写吐蕃在居延关外狩猎,白草连天,猎火熊熊,骑兵在秋日原野上纵横驰骋,弯弓射雕。 B . 面对如此紧迫的军情,唐军将士紧急调兵,“朝乘障”“夜渡辽”,急速行军奔赴前线,疲于奔命。 C . 诗歌采用两相对照的写法,一面写吐蕃强悍勇猛,气势逼人;另一面写唐军士气高昂,积极应对。 D . 全诗读来音韵铿锵,声调响亮;借用“霍嫖姚”的典故表现唐军将士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
    2. (2) 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引:“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结合诗歌,谈谈你此评价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2. (2) 《老子》四章中,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4. (4)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近火热的 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大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这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订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 (1) 。不少和ChatGPT“聊过天”的网友纷纷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成的”。它真的这么靠谱吗?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们也来会一会这位“全能网友”——

    问:你真有那么靠谱吗?

    ChatGPT: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在培训数据的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不能保证我的回答最终是100%正确。

    和它聊天,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它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快速的反应过程令人 (2) 

    它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有专家指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有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风险。那么,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冲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应对,方向不同,结果就同。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 (3)  , 有人选择坚守绘画的阵地。结果是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B . 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如果人们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C . 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D . 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如果人们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模拟人机对话的方式,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江南,到处可以看到很多人家的屋顶都是小青瓦。建造一座房子,到了屋顶覆瓦的环节,一般是先把屋脊做好,然后从屋脊开始,由上而下覆瓦。覆瓦一般将底部的小青瓦凹槽朝上,每一块小青瓦上从中间等分,覆以两块凹槽朝下的小青瓦,这种环环相扣的方式做出来,让雨水顺着瓦楞下的小水沟直溜溜地流淌到房檐的滴水处,倾泻而下。江南的雨,尤其是春夏之交的雨,多下得不大,淋在建筑的屋顶上,或成为断了线的珠子,或汇聚成一条条水渠,淋漓在江南的屋檐上,浪漫而雅致。

    江南的雨太细密了,有一种说法,江南的水田里有多少米,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江南的烟雨像梳子一样细细打理着季节的天地,若要论滴来数,恐是数不胜数。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 , 那就是江南有多少片鱼鳞瓦,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绵延开来的江南古镇,一座紧挨着一座,一场又一场的雨,如玉琳琅,落在青石板上,落在稻田里,落在屋檐上,落在乌篷船上,落在小桥流水中,落在每一顶油纸伞上,也落在星星点点的蛙鸣声里。

    1. (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 (2) 下面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倒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她比我葛朗台还葛朗台。你起码不会把金子白扔吧。你倒是说呀!

四、文言文词语积累与考察(本题共2题,4分)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 . 世世以洴澼为事 絖:丝棉絮 C .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D . 斯语矣 事:侍奉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聚族谋之

    A . 敏于事慎于言 B . 裂地封之 C . 忧其瓠落无所容 D . 不仁
五、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