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4-03-08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题目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删改)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 . 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C . 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D . 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B . 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C . 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形式就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 . 范晞文和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 (3) 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 .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B .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C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4. (4) 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
    5. (5)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登高》的首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摘编自《汪曾祺全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 B . 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C . 沈石君对高鹏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劝说他去读师范,后聘他做国文教员,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导,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D . 小说以景作结,最后一段描写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营造了幽静的意境,更衬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2. (2) 关于文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物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徐呆子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揭示了高鹏生活的时代背景。 B . 衬托高鹏的心理。高鹏听到门外徐呆子的哭声,“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这也表现了高鹏在科举废止而断了前程时,对未来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 C . 与高鹏形成反衬,突出了高鹏的形象。科举废止,徐呆子失去上进的路,就此疯了死了,而高鹏不惧“被人看不起”,报考师范,做了小学教师,两相对照,更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 D . 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断了,很多读书人就没了生路,或疯或死,从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3. (3) 小说中高鹏这一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4. (4) 汪曾祺的《徙》是一篇典型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安固太守。

    尝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对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仲文至郡穷治,遂竟其狱。蜀中为之语曰:“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以功授开府。

    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卒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赐彩五百段,黄金二百两,进位大将军,河南行军总管。时韦孝宽拒迥于永桥,仲文诣孝宽有所计议。时总管宇文忻颇有自疑之心,因谓仲文曰:“公新从京师来,观执政意何如也?尉迟迥诚不足平,正恐事宁之后,更有藏弓之虑。” 仲文俱忻生变,因谓之曰:“丞相宽仁大度,明识有余,苟能竭诚,必心无贰,仲文在京三日,频见三善,以此为观,非寻常人也。”忻曰:“三善如何? ”仲文曰:“有陈万敌者,新从贼中来,即令其弟难敌召募乡曲,从军讨贼,此其有大度一也。上士宋谦,奉使勾检,谦缘此别求他罪,丞相责之曰:‘入网者自可推求,何须别访,以亏大体。’此其不求人私二也。言及仲文妻子,未尝不潸泫,此其有仁心三也,”忻自此遂安。初,仲文在蓼堤,诸将皆曰:“军自远来,士马疲敝,不可决胜。”仲文令三军趣食,列阵大战。既而破贼,诸将皆请曰:“前兵疲不可交战,竟而克胜,其计安在?”仲文笑曰:“吾所部将士皆山东人,果于速进,不宜持久,乘势击之,所以制胜。”诸将皆以为非所及也。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B . 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C . 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D . 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 B . “迁”在文言中一般为升迁或调动官职之意,本文中指“升迁”;“领”是兼任官职之意,多指高官兼任官职较低的官职。 C . “高祖”是“谥号”。君王死后,人们对他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D .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非行政区。隋朝的行政机制为三省六部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仲文幼年好学,沉迷读书;长大后胸怀大志,气度不凡,很受器重。 B . 于仲文很有计谋,断案如神;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蜀中百姓的高度评价。 C . 于仲文能洞察潜在的危险,—番入情入理的分析解除了总管韦孝宽的自疑之心。 D . 于仲文深谙自己部队的特点,用巧计战胜敌人,众将领都十分佩服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 

      ②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5. (5)  为什么隋高祖见到于仲文后,引他到内室,为之落泪?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蜀僧弹琴的画面,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 . “为我一挥手”正面描写了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 . 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 . 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 (2) 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虽然难以言传,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哪些手法来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乡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2. (2) 杜甫的《登高》中,“”,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恰当(可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大意)。
    3. (3) 随着中国风的流行,大量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开始走红,但是其中有不少台词因为有语病(不得体)而遭到网友吐槽。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B . 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了个好人家。 C . 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尤。 D . 款待不周啊,请各位见谅!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运动为什么让人觉得很爽?多巴胺能让人更快乐吗?戒烟为什么这么难?这些问题看起来毫不相干,但____。简单来说,神经递质就像是大脑的信使——大脑里的细胞用它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等,每一种神经递质都充满个性。

    许多人一知半解地将多巴胺视为“快乐物质”,但实际上,多巴胺____,而是通过“奖励预测误差”而参与了愉悦感产生的过程。吃美食会令人愉悦,就是与此有关。摄入一口美食后,相关信号会快速进入大脑,间接地刺激负责管理奖励系统的神经细胞,让它们分泌多巴胺,进而令人产生愉悦感 。

    相比多巴胺,____,它可以与吗啡受体结合,增加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引起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感觉。此外,它还被称为“大脑自产自销的止疼药”,能够抑制疼痛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运动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内啡肽的产生,是因为高运动量会将你身体的肌肉里的糖原耗尽,这会使你感受到肌肉疼痛。为了让你的身体能够继续运动下去,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进入身体,给身体止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汉语中,“信使”意为使臣、使者,指奉派担当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文中称神经递质为“信使”也很恰当而形象,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的草书仍不失章法结构;铁骑突出、莺语泉流的弦歌仍不脱调性乐律。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规矩”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