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红军长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年的红军之所以要进行万里长征,是因为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前途渺茫,找不到可以扭转战争局势的办法。 B . 长征的胜利,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渡过了建党以来一直持续的低谷时期,中国革命事业从此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C .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D .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军在长征途中,虽遭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依然取得巨大胜利,这说明只有牺牲一切,团结一致,胜利才能到来。 B . 为了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英雄的红军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击退百万追兵。 C .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 .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和价值。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
      A . 永远失去双手双眼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被推出重症监护室时,提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赶紧治好伤,“还要去扫雷”,他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 B . 王顺友,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等不断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 C . 一直以来,浦江创新论坛着力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设置了系列主题活动为青年先锋提供发声和展示平台,积极鼓励青年人广泛参与,共话创新。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带领以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为主力的团队,结合中国国情,自力更生,历经五年,成功发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系列导弹。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有删改)

    文本二:

    大风(节选)

    莫言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雾越来越淡。太阳从挂满露珠的田野边缘上升起来,云彩也红得像鸡冠子,天地间顿时十分辉煌,草叶子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

    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

    ……

    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爷爷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从爷爷的歌唱中感到很新奇,很惶惑,很幸福又很痛苦。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时代就像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爷爷用他的手臂推着我的肉体,用他的歌声推着我的灵魂,一直向前走。

    “爷爷,你唱的什么?”我捕捉着爷爷唱出的最后一个尾音,一直等到它变成一种感觉消逝在茵茵绿草叶梢上时,才迷惘地问。

    “瞎唱呗”爷爷说。

    夜宿的鸟儿从草丛中飞起来,在半空中嘹亮地叫着。田野顷刻变得生气勃勃。

    “到了吗,爷爷?”

    “噢。”

    ……

    中午,爷爷点起一把火,把干粮烤了烤,又烧熟了我捉的蚂蚱,好香。吃过蚂蚱后,爷爷支起一个凉棚让我钻进去,我睡了一大觉,草甸子里夹杂着野花香气的热风吹得我满身是汗。爷爷已经把草捆成四大捆,全背到了河堤上,小车也推上了河堤。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我偶尔回过头,从草捆缝隙里望望爷爷。爷爷眼泪汪汪也盯着我,我赶紧回过头,下死劲拉车。

    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

    我们钻进了风里。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结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

    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绷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枝枝地凸起来。风把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②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刺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行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对归航的渴盼。 B . 文本一中对歌声的描写,写出了爷爷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写出“我”对歌声的感受:既新奇又惶惑,既幸福又痛苦。 C . 文本一中“淡淡地说”“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等细节描写都可以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 D . 文本一中“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2. (2) 下列对两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 B . 两篇小说都采用顺序,分别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和“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 C . 《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 D . 鲨鱼残骸和大风中仅存的那棵草意向相同,都是老人们与大自然拼死相搏的见证,既是胜利的象征,又是失败的象征,从中能看到人类坚强的勇气和毅力。
    3. (3) 《大风》中的“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4. (4) 节选文本无论是写桑地亚哥最后一次同鲨鱼搏斗,还是写爷爷与龙卷风的抗争,“悲壮”色彩都很浓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悲壮,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 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氺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

                                                     (选自《庄子•外物》)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

      诺A我B将C得D邑E金F将G贷H子I三百金J可K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有细微之意,和“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的用法相同。 B . “之”字使用广泛,本文中“千里之行”同“为者败之”中两句中“之”字用法不同。 C .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 D . “肆”在古代指店铺,比如“酒肆”,本文中的材料二中的“肆”也是这种用法。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一书有很强的思辨性,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重要的的一面,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B . 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C . 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 D . 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②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5. (5) 材料一《老子》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请概括作者的思想(两点即可)。
  • 4. 古代诗歌阅读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

    黄庭坚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 , 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 , 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半元年,当时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的黄庭坚写了一封信给正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并附上古诗二首。②百尺丝:此处指苑丝,一种缠绕寄生之草。千岁苓:此处指生长多年的茯苓,是一种生于松根处的菌类植物。二者都是药草。③久要:久交;“要”同“遗”。④医和:春秋时名医。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诗人以松喻人,赞美苏轼虽仕途坎坷,但声名远播。 B . 人们都说良才可以治国,然而当时机未到时,也不必操之过急,“人言可医国”这两句包含着对苏轼的安慰之情。 C . “医和不并世”两句将苏轼比作古代名医,表明他有超出众人的才干,众多追随者在他的荫蔽下可以巩固根基。 D .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医道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折射出人生的追求、生命的顽强以及医术的力量和价值。
    2. (2) 黄庭坚此前与苏轼并未深交,苏轼读了他的信和诗后深受感动,写了和诗回赠,两位大诗人从此结下深厚的情谊。本诗是如何打动苏轼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
    2. (2)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对人类绵延久长的深沉思考的诗句“”,而诗歌中表现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3. (3) 《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①近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推出的“酱香拿铁”刷屏朋友圈。②一个希望拓展年轻消费群体的中国传统白酒品牌,③正与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展开激烈竞争、亟待挖掘本土化优势的中国年轻咖啡品牌结合,④成为这个时代无数中国品牌成长、发展、探索的生动注脚。

    传统品牌如何绽放新的光芒?这是如今不少中国品牌面临的课题。营销理论认为,一个品牌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老字号在时间的淘洗面前,也会面临品类窄化、形象固化的烦恼。____?近年来,从靠魔性广告出圈的五芳斋到推出抹茶冰激凌的吴裕泰,从进军饮品市场的同仁堂到与新品牌推出联名产品的稻香村,众多“中华老字号”、历史名品牌使出浑身解数,为的就是让老树开出新花。

    传统品牌有传统品牌的烦恼,____。近年来,许多年轻的中国本土品牌持续发力,不仅能和外国品牌手腕 , 有些甚至实现赶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____,推出更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咖啡中加入茶、白酒,在化妆品的设计上使用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的设计上更多考虑中国家庭的实际需求,等等。商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比谁更懂用户,越来越多中国本土品牌,已逐渐找到那把走进消费者内心的钥匙。

    1. (1) 下列成语中不能替换文中加点词语的一项是( )
      A . 分庭抗礼 B . 势均力敌 C . 平分秋色 D . 半斤八两
    2. (2)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
    1. (1) 《韩非子》中写道:“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欲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以下议论没有与那位楚人犯有同样的逻辑错误的是( )

      A. 电站外高挂一块告示牌:严谨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B.一位小伙子在给他女朋友的信中写道:爱你爱得如此之深,以至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C.今年研究生考试,我有信心考上,但却没有把握。

      D.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儿错误也没有。

    2. (2)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他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这草棚马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这段话是一个论证,论据在逻辑上不能够证明论点,请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使之逻辑严密。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皆有不忍之心。

    致知在格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故天下兼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以上经典名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述。请从上面语句中任选一句或两三句,围绕一个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认识和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