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要揭示艺术作品内在的奥秘,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把艺术形象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以对比。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可是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 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 诗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 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规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当然,可能阐释的空间是多元的。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非但没有痛感,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样的歪曲逻辑,启发读者想起许多深刻的悖谬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悲剧,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是喜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诞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摘编自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

    材料二: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的写作书上说,这是因为作家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这是要进一步追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有广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个性,但这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作家要服从人物,主要是服从人物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鲁迅虽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但是,他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 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这一段把关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之中。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代,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求派遣他去,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作者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摘编自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普遍的共性,这与艺术家的感觉恰恰是相反的。 B . 鉴赏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应该要使用情感逻辑还原。理性逻辑排斥感情色彩,不符合情感特点。 C . 小说的情节是一种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从情感逻辑角度看,情节必须违反逻辑 因果。 D . 超现实荒诞喜剧是运用扭曲的逻辑,让读者在表面绝对无理的情节中,领悟其中包含的深邃 的道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艺术欣赏和科学分析有着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阅读文本时,不能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 B . 唐玄宗和杨贵妃死后化为比翼鸟,变为连理枝,不符合客观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 C . 诗评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对现代派诗人“扭曲逻辑的脖子”口号的注释。 D . 人物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是成功塑造人物个性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就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人物性格相对没有达到饱和度的一项 ( )
      A . 小说《水浒传》中,醉闹五台山的鲁智深。 B . 电视剧《红楼梦》中,怒摔宝玉的贾宝玉。 C . 小说《三国演义》中,痛哭典韦的曹操。 D . 电视剧《西游记》中,勤挑行李的沙和尚。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请运用文中“无理而妙”的观点分析《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2. 现代文阅读Ⅱ

    (甲)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 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

    “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 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那匹已在腐烂的枣红色死马,上船向 舵那边走去。于是您离了岸。

    您望望海湾,海湾里遍布着漆成条纹的舰船,有的近,有的远;您望望呈现在远处水晶般澄澈的水天之际的敌舰。您听听节拍匀调的划桨声和从水面上飘送过来的人语声,以及塞瓦斯托波尔雄壮的炮声。

    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 女,码头的最初几级台阶上狼藉地摆放着生锈的炮弹、炸弹、霰弹和各种口径的铁炮:军营生活和都市生活、漂亮的城市和肮脏的野营奇怪地混杂在一起。

    就拿这个辎重兵来说吧,他正拉着三匹枣红马去饮水,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而且,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怕弄脏粉红色衣裳、在穿过街道时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

    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

    但您别急于怀疑,干脆就到对面那座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您在那儿可以看到脸色苍白、神情阴郁的医生,两臂上溅满鲜血。上了麻药的伤员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嘴里像梦呓般说着些莫名其妙但有时却朴实动人的话。您还会看到担架上躺着另一个伤员,他眼看着伙伴动手术,忍不住浑身痉挛,哼个不停。总之,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咚咚的战鼓、迎风飘扬的旗帜和跃马前进的将军,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

    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您准会觉得如释重负,您会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但一想到这些苦难,您又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您也就会毫不犹豫地泰然向棱堡走去……

    您一路走去,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也会碰到一个女人或者孩子。在您上山的时候听到炮弹或者榴弹在附近呼啸,特别是您看到一个士兵,挥动两臂,顺着泥泞滑下山去,嘻嘻哈哈地从您旁边经过,你会情不自禁地挺起胸膛,昂起头,向这座泥泞滑溜的山上爬去。

    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 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同时,一团浓烟把您的身体、炮床和走 动着的水兵的黑影都笼罩住了。“正好打中炮眼,我看打死了两个……喏,抬出来了!”您会 听到这样的欢呼声。接着您就会看到有个黑色的球撞在地上,发出清楚而响亮的爆炸声。随 后,弹片带着尖叫声向四方飞溅开来,石子在空中沙沙直响,您身上也会溅满污泥。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又痛快又恐怖的奇异感觉。在炮弹向您飞来的这一刹那间,您准会想到您要被它打死了。等您清醒过来,刹那间,您会感到喜不自胜,您也就领略到在生死关头所特有的一种壮美之感。接着又是炮弹的呼啸声、落地声和爆炸声,但在爆炸声中还夹着一个人的呻吟,使您大吃一惊。这个负伤的水兵浑身都是血和泥,声音哆嗦地对伙伴们说:“别了,弟兄们!”他显然还想说些什么,但结果只重复道:“别了,弟兄们!”

    ……

    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草婴译,有删改)

    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 长,亲历战役。

    (乙)

    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 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 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

    “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他大声说。

    (节选自《老人与海》/李育超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
      A . 甲文中的辎重兵在牵马饮水时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虽时时刻刻遭受死亡的威胁,仍保持淡 然自若,这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另一面。 B . 甲文多次提及的“泥泞”意味深长,它在小说开头意味着对红马的埋葬,而在士兵顺泥泞滑 下山时,则传达出对战争沉重的消解。 C . 甲文借描写俱乐部里腥臭难当的气味、苍白阴郁的医生、神志不清的伤员,呈现战争的触目 惊心,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 D . 乙文中的老人在与大鲨鱼第一次搏斗后,看着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马林鱼,对于杀掉它是否 是罪过,产生了激烈的心理活动。
    2. (2) 下列对甲文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
      A . 甲文几乎没有正面刻画敌我士兵激烈的厮杀,而对飞溅的弹片、爆炸的炮弹等细节加以描述, 来展现战争的场景。 B . 甲文中,作者擅长用“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使其有整齐之美,铺陈了战争的 多个画面,增强感染力。 C . 甲文通过对浑身血泥的水兵重复的语言描写“别了,弟兄们”,再现战争的残酷,歌颂为卫 国战争献出生命的普通士兵。 D . 甲文在曙光中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又营造了令 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
    3. (3) 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您”历经了怎样的心绪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甲乙两文分别设置了“您”和“你”,它们产生的文学效果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材料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    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 (2) 下列对文本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 B . 《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 . “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文中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D . 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车轴,可代指车轮或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 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 文本一中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 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愚钝。 C . 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 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 .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 (5) 文本一中,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 4. 古代诗歌阅读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月夜静谧美好,与“虚苦劳神”形成反差,而与“陶陶”之情相得益彰。 B . “梦中身”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表达了相似的感慨。 C . “酒”在上片与下片两次出现,都表明诗人总想用饮酒来排遣内心忧愁。 D . “一溪云”比“一片云”更妙,暗示清澈的溪流倒映着满天云彩的情景。
    2. (2)  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闲人”?请结合整首词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
    2. (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 “ ”;描写作者对亡妻的怀恋的句子是“ ”,与“此恨绵绵 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 李清照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思念拂去还来,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用 “”两句借写月光卷拂不去来表现女子思念缠绕心头的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I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  )。理由是喝热水后 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  ),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____,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____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 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  );而喝了 3℃的冰水,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 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 60 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 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____,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 II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 “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 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 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就在我们回击二马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 入骨,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慰问红 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1. (1)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破产”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B .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C . 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 . 在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罗曼•罗兰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 2022 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作为新时代青年, 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