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忠县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第三...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道小题,共计60分)
  • 1.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以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于中原文化区的是( )

    A . 仰韶文化 B . 良渚文化 C . 龙山文化 D . 红山文化
  • 2. 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有序。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与词句格律保持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
    A . 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特点 B . 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C . 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治理 D . 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 3.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政治秩序的规范 B .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 分封制度的强化 D . 争霸战争的频繁
  • 4.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国退避三舍,楚将子玉发起进攻。君退而臣依旧进犯,子玉被评价为“刚而无礼”。由此可知( )
    A . 分封宗法体制已经瓦解 B . 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仍有影响力 C . 楚国未能融入华夏文明 D . 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 5. 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 )
    A .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 . 削弱了秦对社会的控制 C . 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 D .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6. 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的时代命题,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则指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由此可见,诸子百家( )
    A . 都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 . 思想主张日益趋于一致 C . 都认同专制集权理念 D . 对稳定秩序的共同追求
  • 7. 秦朝建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和连接长城,修建驰道、直道,建造宫殿、陵寝等。这些工程能够在秦朝开展乃至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 国家统治能力提升 B . 官僚政治得到发展 C . 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D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 8. (2023高一上·正定月考) 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 . 武王伐纣 B .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C . 楚汉战争 D .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 9.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这一历史现象( )
    A . 是吸取秦朝孤立而亡教训的结果 B . 得益于积极无为的施政方针 C . 反映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的效果 D . 是西汉处于鼎盛时期的标志
  • 10.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旨在( )
    A . 限制民众从事商业 B . 规范商人户籍 C .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D . 保护小农经济
  • 11.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该表( )
    上上
    (圣人)
    上中
    (任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A . 准确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B . 展现了东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C . 为创立九品中正制提供历史依据 D . 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12. 下列有关两汉科技著作的介绍,正确的是( )
    A . 成书于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 成书于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C .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D . 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准确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 13. (2023高一上·正定月考) 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    )
    A . 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 B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C . 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 D . 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 14. 《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次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 维护宗法观念 B . 促进文化的发展 C . 促进民族交融 D . 佐证政权合法性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也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
    A . 加快了北民南迁的进程 B . 有利于北方政权的实力增长 C . 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D . 保障了南方政权的相对安定
  • 16. (2023高一上·朝阳月考)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这主要说明 (    )
    A . 国家分裂局面与民族矛盾紧密相关 B . 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的重要原因 C . 尚武精神开始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 D . 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创新
  • 17.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后人对下图中运河的评价。该运河开通之初( )

    ① 贯通南北,巩固了统一 
    ②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粮食

    ③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④以长安为中心,迂回曲折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8. 贞观初,“拜突地稽(靺鞨首领)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大贺窟哥(契丹首领)为左领将军兼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以上赐姓行为旨在( )
    A .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维护大唐统治 C . 分化少数民族的首领 D . 促进民族交融
  • 19. 马球发源于古代波斯,唐代打马球成为最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公元 709 年,大唐皇家马球队与吐蕃使团进行马球友谊对抗赛。比赛中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据此可知,唐代( )
    A . 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B . 体育运动的贵族化 C . 社会风貌开放包容 D . 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 20. 下表为唐朝后期士族、庶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 )
    科目年代出身806-826827-846847-873874-906合计
    进士士族7212112870391
    庶族21184952
    A . 世家大族仍有政治优势 B .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公平 C .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 科举制度扩大选官范围
  • 21. 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并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
    A . 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 B . 反映唐代专制皇权强化 C . 说明君主权力受到相权制约 D . 直接导致唐代朝政混乱
  • 22. 陆贽在《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中评论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766-779年,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评论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两税法( )
    A . 扩大征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 B . 执行失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 . 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名目 D . 标志税收从税丁向税产转变
  • 23.  魏晋时期士大夫推崇玄学,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玄学家们主张:一是崇尚老庄,惟尚清谈;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魏晋玄学的兴起反映出当时( )
    A . 南北经济差距巨大 B . 不同文化相互排斥 C .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D . 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 24. 唐代由李姓开国,故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
    A . 儒学不再是国家正统思想 B . 道教更有助于稳定政治秩序 C . 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 . 为政者以维护统治为出发点
  • 25.  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父母恩重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王维所画的《伏生授经图》中,传授《尚书》的伏生虽有头巾和中国式的案几,但袒露上身、瘦骨嶙峋的状态,类似于印度佛教中的人物形象。这反映了唐代( )
    A . 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 . 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C .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D . 儒学地位受到了挑战
  • 26. 隋唐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名家辈出的时期,生活在唐高宗时期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并被后代画家尊为祖师,他尤其擅长画佛教题材,他的代表作品是( )
    A . 《女史箴图》 B . 《步撵图》 C . 《送子天王图》 D . 《金刚经》
  • 27. 在重庆八中某次历史兴趣小组活动中,某一小组的学生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据此推测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 .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 . 中外文化的交流 C .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 . 丝绸之路的开辟
  • 28. 有史书称宋代“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表明宋代( )
    A . 分权制度弊端日重 B . 士大夫缺乏治国经验 C . 国家财政趋于困难 D . 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 29.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 . 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B .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C .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 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 30. 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多家世寒微,缺乏家族的依靠,也没有世袭的凭借,流动性很大,与世袭的皇室相比,自然显得微弱无力,不得不特别推尊皇帝。这一现象表明( )
    A . 社会流动加速有利于君权加强 B . 科举制度施行淡化了等级观念 C . 选官和用人制度实现公平公正 D . 基层政权向社会下层民众开放
  • 31. (2023高一上·正定月考)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 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B . 两宋的妥协是一种屈辱外交 C . 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D . 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
  • 32. 王安石变法中颁布实施《市易法》,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这一举措( )
    A . 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B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干扰了正常的商品交流 D . 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 33. 《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藩汉分治”的制度安排根源于( )
    A . 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 . 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C . 统治者有意排斥汉地封建制 D . 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迥异
  • 34.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分分合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了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947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 . 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宏称帝,国号大夏,基本仿行北宋的制度 C . 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D .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定都大都
  • 35. 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定行政区划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传统方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B . 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C . 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 . 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36. 下表是北宋主户(指有常产的税户)的构成图,表格反映了当时( )
    主户户等阶级成分占地情况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大地主300亩以上10%
    中地主100-300亩40%
    小地主不满100亩
    自耕农数十亩50%
    半自耕农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A . 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 B . 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 C .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D . 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 37. 宋代瓷器形制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A . 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B . 商品化程度较高 C . 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D . 生产工序较复杂
  • 38.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等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 . 北宋开始推行坊市制度 B . 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C . 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 . 汴京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39. 宋代,科举制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这反映当时( )
    A . 社会风气相对包容开放 B . 四民社会趋于瓦解 C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 D . 封建等级观念淡化
  • 40. 如图是唐代至清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柱状图。这反映出( )

    A . 南北经济差异逐渐消除 B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计40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是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域,而且拥有“中国”(中原地区),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认识。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① 以孝廉作为选拔的客观标准  , 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② 后 来变成拥护门第  , 以觅取人才的标准,③ 无形中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④ 不需地方的中正官来评定九品  , 把进仕之门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政府报名,⑤ 参加中央之考试 。这制度,大体说来,⑥ 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还设有明经科、明算科、明法科等,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材料一划线的 6 个句子中存在 3 处表述错误,请找出错误(写出序号),并修改为正确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宗淳化二年(991 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材料二: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的商业政策及其结果。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