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 一 种,直接取材于 自 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 中指出 :“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不只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 然的景物,这就是大 自 然的对象化。“这里的大自 然应属于广义的 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 、花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 、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 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径“作为生活居处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 日 常生活密切相关。“径“ 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径“ 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 “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 “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谢灵运 《游南亭》)、“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江淹 《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径“ 与“发池“相对,“曲池“与“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兰“与“径“共同构成幽雅之境。可见,“径“已经不同于 日 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径“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表 1   六朝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形态 、

    情态

    曲径

    1

    斜径

    1

    荒径

    5

    野径

    4

    修径

    1

    幽人

    1

    植物 、

    搭配

    花径

    3

    兰径

    3

    竹径

    2

    松径

    2

    草径

    1

    萝径

    1

    时间 、

    气候

    朝径

    1

    昔径

    1

    云径

    1

    其他

    三径

    8

    蹊径

    6

    邪径

    4

    石径

    2

    迷径

    2

    平原

    1

    行径

    2

    酒径

    1

    异径

    1

    涂径

    1

    表 2  唐代诗歌中“径“的用法

    分类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语汇

    次数

    曲径

    5

    斜径

    4

    2

    狭径

    1

    微径

    13

    蛇径

    1

    态 、情态

    野径

    36

    荒径

    16

    幽径

    56

    逸径

    1

    闲径

    1

    香径

    31

    植物

    竹径

    60

    松径

    35

    苔径

    28

    草径

    20

    樵径

    16

    兰径

    15

    搭配

    萝径

    14

    李径

    10

    药径

    6

    菊径

    2

    芳径

    9

    芝径

    1

    春径

    5

    秋径

    5

    晚径

    2

    朝径

    2

    间 、

    气候

    烟径

    5

    云径

    4

    雪径

    4

    霞径

    3

    风径

    1

    雨径

    3

    其他

    三径

    93

    元亮径

    1

    岩径

    6

    迷径

    5

    虚斋径

    1

    虎溪径

    石径

    38

    开径

    7

    扫径

    11

    “一 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 同 的许多 意象。由 '云' 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 ' 云山、宫云 '等我们习 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 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 个不普通的意象。同样,“径“ 由 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成了一 个个丰富的意象。“竹径““幽径“ “野径“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梅兰竹菊并称 “四君子“、松竹梅并称 “岁寒三友“那样,“竹径“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已经逐渐产生出象征的意义。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径“之情态,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径“的意象上 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如 “竹径““兰径““松径“和“隐径““野径““逸径“等。于是,“径“便由 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由实而虚,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和“竹径“,在唐诗中 出现的次数最多。“三径“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岐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这是有关 “三径“的最早记录。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三径“便与隐逸相关联,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最先引“三径“入诗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因而出现了“元亮径““松菊径“等各种说法,以至于出现了“历来对' 三径'一 典,多认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的情况。另外,用求仲 、羊仲之典象征友谊,如“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余“(乔知之《哭故人》) 用“三径断“慨叹故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秋夜寄袁中丞 、王员外》)用“蒋生径“ 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对“三径“的拓展。

     “竹径“同样经历 了 一 个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唐诗中的竹径也有很多写实的诗句,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寺中有大片的竹林。由于对竹径的喜好,唐代文人在园林中“开竹径“,如“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 (杜甫 《秋日 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竹径被虚化,首先用来表现幽雅意境的构筑。后人评常建此诗指出,“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并列的,用几个具体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其次,“竹径“ 经常与“上人““山人““寺院“等相联系表达禅境。第三,竹径与桃源 、仙家的结合更把竹径虚化了。“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崔湜《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桃源并列象征出世的高洁;“御酒瑶觞落,仙坛竹径深“(徐彦伯《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仙家并列象征隐逸的闲适。“竹径“于是从生活中的竹林小路这样一 个现实性的具象上升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径“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 这是一 个诗化的审美过程, 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成为诗歌意象之后的“径“,不再是普通的小路,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但诗化以后的 “径“意象,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中,而是再一 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这一次意象重新转换成物象,不再是早期实指的物象表达,而是将诗化的载负 着文人士大夫价值观的意象,运用到庭院或园林的布局中。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审美意象; 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朱易安、王书艳 《物象的 “诗化“和意象的“实化“》)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 “诗化“就是将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 . “径“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含义丰富。 C . “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后与隐逸关联,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 . “竹径“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 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 、花木禽兽,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 、宅院庭房,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 B . 诗歌中出现了“幽径““野径“等大量与“径“相关的意象,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C . 由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出现了“元亮径“等意象,并有人认为“三径“一典出自该文。 D . 物象 “诗化“和意象“实化“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阅读诗歌时

      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

    3. (3) 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径“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 . “径“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 . 唐诗中“径“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远远超过六朝时期。 D . 唐诗中的“径“已经完成诗意化,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 (4) 实现物象的 “诗化“和意象的 “实化“的关键是什么? 请根据文本分别概括。
    5. (5) 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作者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对你有哪些启发? 请结合文本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

    遇仙记

    申平

    苏东坡当时正在罗浮山冲虚观里睡觉,起夜时忽然发觉 自 己的嘴不见了。长嘴的地方光溜溜的,只剩下鼻子在上面呼呼出 气儿。

    啊呀呀,我的嘴呢?人若无嘴,如何吃饭说话?岂非怪物也!

    东坡先是躺在那里仔细回忆,想厘清嘴是啥时丢的。昨 日 他在博罗 一个叫泊头的码头上岸,然后来到了 罗浮山上。昨晚上,还和冲虚观道士邓守安等吃斋饭 、饮过香茶,之后邓道士就安排他和儿子苏过住在观里。睡前,他又向儿子讲述了 一 些写诗之道,之后上床睡觉。睡前他还曾叩齿呢,怎么睡了 一 觉,嘴却不见了呢?

    哦  这嘴肯定是丢在床上了,双手急忙摸索,没有;那就掉地上了,点起灯来去照,也没有。接着他就从屋里找到了屋外。

    月色如银, 笼罩着冲虚古观。东坡不想惊动苏过,更不想惊动邓守安,害怕他们看见自己的怪模样。便独 自低着头,在道观里寻找起来。依然没有找到。不觉间就出 了 门,一直找到白莲湖边。

    山峦朦胧,湖水泛着光波,耳畔还传来怪鸟的叫声。东坡心心里,就有诗情奔涌起来。他很想吟几句,却发不出声 ————对,自己没嘴了呀!

    湖水如镜,忽见湖面上似有玉影浮动。正待仔细望去,却听见 一 声女人的惊叫传来。东坡也是一惊,这深更半夜的,湖里竟有女人洗澡?他急忙收回目光,大气也不敢喘,转身欲走,却已经晚了。他的耳边先是响起一 阵环佩寒窣之声,接着嗅到 一股芝兰之香,有个人影,已经顺着小桥过来。

    何方狂徒在此偷窥?

    东坡本欲分辩,怎奈无嘴,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前去,以证清白,你是谁?为何不语?女人喝道,声音威严。东坡只好一只手把那空白处捂住,另 一只手拼命摆动,表示 自 己非常无辜。这时候他已经看清楚了,眼前是个美丽的村姑,脸如满月,眼如亮星。他觉得她很眼熟,却又一 时不知在哪里见过。

    谁知村姑却已认出了他,开玩笑道:咦,这不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吗!

    东坡一边用力 点头,一 边拿眼神询问 :你是谁?你怎么认识我?

    村姑说道:我是何仙姑呀,见了本仙还不快拜?

    东坡想起了 昨晚邓守安的话,罗浮山乃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开创者为晋代葛洪。葛稚川曾经在这里筑炉炼丹, 采药救民。罗浮山最高峰飞云顶,据说是八仙的聚会之所;而眼前的白莲湖,便是何仙姑的沐浴之地。

    东坡急忙双手合十,弯腰作揖,不提防没嘴的地方却暴露出来。何仙姑 一 见,笑得花枝乱颤,手指着他说 : 你 …… 你 …… 你的嘴呢?

    东坡只好以动作和表情,诉说他的不幸,不想何仙姑明白之后,竟然说道:你呀,真是活该!

    东坡的眼神,就有点不乐意。却听何仙姑说道:苏东坡,大文豪,你别不高兴哈!你回想一 下,你以前遭贬黄州,如今又遭贬岭南,不都是你那张嘴惹的祸吗?

    何仙姑说着,玉手朝白莲湖 一 指,水面上竟然出现了 一 些图像。东坡望去,发现那些图像,有他正在讥讽宰相王安石,说人家不懂写诗的 ;有他和司马光辩论 说人家是 “司马牛“的 ;还有他给太子上课,严厉训斥那个未来皇帝的 ; 还有他嘲笑章惇的……

    东坡见了,不由惊出 一 身冷汗,但是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意思是:这些也不 一定全是我的错呀。

    何仙姑朝他撇了撇嘴,讥笑道:你看你,嘴都丢了还不服气。服气,那你的嘴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东坡一听,急忙连连作揖。就听何仙姑继续说道:唉,要说你也真是挺可怜的。一大把年纪了,又被贬到这蛮荒之地来。你要是再没了嘴,却是如何是好呀。罢了,我不帮你谁帮你呢。

    东坡急忙再拜,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不过嘛,何仙姑的话却又来了转折,东坡的心随之一紧。

    不过嘛,你以后一定要记住四句话,也算是我赠你的 一 首诗吧。你且听好了啊: 东坡先生到罗浮,会仙桥上遇仙姑。是非只为多开 口,记得朝廷贬你无。

    东坡默念 一遍,连连点头。

    那好,你速回冲虚观吧。有人等你呢。何仙姑说完,倏然不见了。

    东坡心 中怅然,只好转身往回走,蓦然看见冲虚观门前有个男人站在那里。这人好生奇怪,服饰似有不同,而且他的脸上,竟然长着两张嘴。他也不说话,只向东坡招了一下手就转身向冲虚观另 一侧走去。

    东坡想喊: 先生你站住。可惜无嘴,只好在后面跟着。

    那怪人在前面走着,一 直走到葛洪当年留下的洗药池前。东坡惊讶地看到,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然后蹲下身去,竟在水里洗濯起来。

    东坡近前细看,越看越觉得他手里的嘴分明就是自 己的嘴。他左洗右洗,还不停揉搓,搞得东坡长嘴的地方隐隐作痛。许久,他才站起身,又走。

    这次来到了 葛洪炼丹炉旁,奇怪那里炉火正红。那人毫不犹豫, 嗖的 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东坡急得想喊,却依然发不出声,只好跺脚。

    那人却不理他,半晌,用铁钳将嘴夹了出来,红彤彤的冒着火光。那人看了看,吹了吹,点了点头,嗖的就往东坡的脸上甩过来。

    东坡大叫 一 声,从床上坐起来,摸摸脸,嘴巴尚在,呼呼地喘了 口 气。回想梦中奇遇,不由叫了 一 声 :何仙姑,葛稚川,苏某有礼啦。

    (本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呼呼出气 “描写了没嘴的窘境,“大气也不敢喘 “刻画了紧张的情绪,“呼呼地喘了 口气“表达了如释重负的心理。 B . 何仙姑对苏东坡说了很多话,而长着两张嘴的葛洪却 一言不发,二者形成对比,表明他们对苏东坡的看法不同。 C . 小说善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了苏东坡的 “忠直 “,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了何仙姑的 “爽直 “。 D . 《遇仙记》 和《登泰山记》都以“记“为题,但前者重在设置情节,刻画人物,后两者侧重写所见所感。
    2. (2) 关于小说情节设置的“合理性““戏剧性“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 “八仙聚会之所 “罗浮山,使得历史人物苏东坡与神话人物何仙姑的相遇具有合理性。 B . 小说将苏东坡丢嘴 、找嘴作为叙述的重要情节,苏东坡面对何仙姑的误解,因为无嘴而难以辩解的情形富有戏剧性。 C . 何仙姑 “笑得花枝乱颤“是因发现东坡 “偷窥“自己洗澡气极而笑,也是对其遭遇幸灾乐祸,因果明确,具有合理性。 D . 苏东坡 “大叫 一声 “从梦中惊醒,使得本来 “荒诞“的故事情节回归现实,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富有戏剧性。
    3. (3) 小说结尾,苏东坡发现 “嘴巴尚在 “,你认为此后的苏东坡是会继续心直口快,还是会谨言慎行。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4. (4) 有评论者认为,这篇以遇仙为题材的小说在诸多方面皆有不同于凡俗的“仙气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 、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 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 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 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 、长陵令尹敏 、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 、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 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 、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 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 自《后汉书 · 班固传》 ,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吏椎A 呼之B 奴 C醉骂 D 兢大 E 怒F畏宪 G 不H 敢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 . 阙,古代宫殿 、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 、朝廷。 C . 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 《史记》。 D . 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 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 、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 . 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 . 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 . 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②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5. (5) 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 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 一 浮区③。

    [注]①玉堂: 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泡沫。

    1.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3 分)
      A . “千驷我何加 ““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 . “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 “欺 “字有 “欺负 、欺侮 “之意。 C . “丹心为国谋 “指文士一 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 . 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2. (2) 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 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 " ( 《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 ; 陶潜挂冠归 隐,如俊鸟 出 笼,任意西东,
    2. (2) “ , "(《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
    3. (3) ““ (《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Ι

    阶前看不见 一 茎绿草,窗外望不见 一 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鹑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 “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 一 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 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 了。白天与夜间 一样地安闲,一 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 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 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 、低 、宏 、细 、疾 、徐 、作 、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 , 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唱,思妇的低泣 ; 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 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 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 一 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 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 (1) 下列句子中  “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阶前看不见 一 茎绿草,窗外望不见 一 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鹑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 . 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 . 你不信吗? 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 . 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 .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2. (2) 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 、香肠,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油腻感,反而   ①       ?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 一 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罗勒是一 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花形奇丽,色彩动人,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能迅速振奋精神,帮助增进记忆。

    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②       。例如,与香蜂草精油搭配,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心病症十分有益;与橙花精油搭配,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 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种植它必须    ③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 “,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A .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B . 你要是觉得我拍照技术不好,就另外找人吧。 C . 当你打开一个网站,起码有五十条碎片化信息会被推送到你眼前。 D . 下午记得叫上你班上的团员来开个会。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德格尔说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是诗意的栖居; 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 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