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赏识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强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其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在教育的现实过程中,因为要赏识学生甚至讨好学生,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敢管、不愿管、不再管,教师基本的批评惩戒权被剥夺,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根据意见稿,“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当场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惩戒,对此有人欢呼:严慈一体、赏罚分明的教育,终于要降临了。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引入了罚站、面壁反省、请家长等处罚措施,要让教育惩罚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

    法国思想家涂尔干说:“惩罚的方式比惩罚本身更重要。”惩戒教育者认为,完整的、恰当的惩戒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惩戒教育是一种教育技巧,可以达到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只有捆住孩子的野性,孩子才会更加珍惜当下,懂得奋进,感念师恩。

    (摘编自《让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行》《浅谈惩戒教育的意义及其运用》)

    材料二 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在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致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内容。但何为“适当”,对此缺乏具体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这样的老师虽说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易使学生的过错行为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确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处理,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学生也应该享有各方面的权利,包括对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具体明晰的规定,能够让学校和教师科学洽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摘编自《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材料三 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没有惩戒权,就如同让教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对那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惩戒,犹如给失控的汽车及时地踩刹车。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衷,不是让教师利用身份优势和手上的权力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惩罚、人格上的矮化和精神上的鞭笞,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暴力育人”的观念越来越不理解与认同。在“为了学生好”的目标的遮蔽下,少数教师对孩子们扇耳光、拳脚相向,这样的“暴力育人”,不仅给孩子们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带来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当学习成绩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一些老师难免会变得势利起来。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各种优待,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为“眼中钉”。发生在陕西省商丹高新学校的“恶语老师”事件,涉事老师尽管没有对某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体罚,却对其恶语相向、长期辱骂,对学生进行污名化,赋予学生一种不光彩的色彩。教师惩戒权一旦被滥用,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痛苦,是学生的一种不幸。给教师惩戒权戴上“紧箍咒”,避免教师“任性而为”,依然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师作为除家长之外与未成年人接触最为密切、社会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还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惩戒是教育的刹车”,对学生们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本质上是为了让他们重回正轨。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让教师自弹自唱、孤芳自赏,教师惩戒权也同样需要规则与边界,需要戴上“紧箍咒”。那种“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想法,显然背离时代潮流,也不契合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捕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要对职业多一些敬畏,对学生多一些仁爱之心,使用惩戒权要更加审慎。毕竟,频繁刹车任性刹车,许多时候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司机的问题。

    (摘编自《“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惩戒权需要规则与边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惩戒教育是完整的、恰当的教育,达到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B . 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 .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如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 . 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B . 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 . 教师优待部分学生、歧视另外一些学生,是因为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单一的评价标准。 D . 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 (3) 下列说法中,和材料三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犯了过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并非为了体罚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B .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C . “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D . “凡是必须使用教育惩戒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教育惩戒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当行使教育惩戒权。”
    4.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发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上到半山腰,五月看见了蛇。她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然后用嘴指给六月看身边的草丛。六月就看见了一个圆。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那些平时他们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它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笑了,说,你觉得它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慢慢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艾。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顺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爹向天上香,往地上奠米酒,并且极其庄重地说了祝词,显示了人们对天地及其孕育的万物的虔诚祈颂以及仰慕和敬畏。 B . 发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对美好生活的着意展示,表现了人们对其之珍视。 C . 小说结尾“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疼”中有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有对章真心灵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D . 文章借“端午节”这面传统节日的镜子,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见传统文化内在意蕴的窗子,即“吉祥如意”的美好祈福和祝愿。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五月是被香醒来的”,用一个“香”字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整篇作品诗意的书写基调。 B . 五月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的热爱,也为下文写“缝香包”的情节做了铺垫。 C . “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同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五月用针的生涩。 D . 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情趣。如“太阳蛋蛋”“露水蛋蛋”虽是口语化的语言,却形象生动。
    3. (3) 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2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卒稍稍缒城下。明日,相率开城门降。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置不问。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帝祠南郊 , 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惟贤持以赐。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B .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C .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D . 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进入,故称。 B . 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C .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 . 南郊,是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的郊外修筑的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昭亮少时聪慧,对军事颇知晓。李继隆北征契丹时,李昭亮被派遣持诏军中,当被问及军事策略和营阵多少之势时,他的回奏符合皇帝旨意。 B . 李昭亮有勇有谋,不战屈人之兵。保州士兵发动叛乱,王果招降未果,李昭亮带领几十名轻装骑兵,叩击城门劝降,叛军最终选择投降。 C . 李昭亮因功受赏,受到皇帝庇护。皇帝派使者慰劳他,赏赐黄金,给予节度使的俸禄。欧阳修上奏李昭亮在保州的问题,皇帝却置之不理。 D . 李昭亮治军严格,违纪严惩不贷。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士卒都惶恐害怕。李昭亮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

      ②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

  • 4. 古代诗歌阅读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 (2) 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时美好欢乐的画面。
    2. (2)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 (3)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做比喻,来说明“”的道理。
三、选择题(33分)
  •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陛下之(说到,提及)藉寇兵而盗粮(送给、付与) B . 至今强(治理)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推辞,抛弃) C . 使之我(像)不能书而欲搁笔(完成) D . 汝幸而我(婚配,嫁给)必不能失吾之悲(禁止)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疏士不用不能竟书欲搁笔 B . 令逐客资敌国且汝之有身也 C . 惠王用张仪计第以今日事势观 D . 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肃肃鸨羽,集苞栩
  • 8.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西并巴、蜀 ②宾客以业诸侯 ③百姓用 ④丕豹、公孙支于晋 ⑤可者多 ⑥卒不忍独善其身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⑧汝幸而偶我 ⑨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 . ①④⑦/⑤⑥/⑧/②③/⑨ B . ⑥⑦/②④/⑤⑧/①/③⑨ C . ⑤⑥⑨/①④/⑦⑧/②③ D . ⑥⑨/②④/⑤⑦/①/③⑧
  •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B .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C . 吾家后日当甚贫 D . 汝可以模拟得之
  •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 . 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 . 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 . 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强敌国的力量。
  • 11. 下列对《与妻书》一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一开篇,“卿卿”一呼,落笔动情;“泪珠和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便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十分动人。 B . 作者在第三、四段回忆了与妻子共同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这些事虽然都是只言片语,却都能表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 C . 第六段中,作者说希望真有鬼,好与妻子以灵相依,黄泉尘世,互慰相思与寂寥,说明当时的革命者还有一定的迷信思想。 D . 信中作者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闪烁着革命志士宁愿牺牲一己而“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 1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谏逐客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章。这里的“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 B . 六国之从;苏秦游说六国(韩、魏、燕、赵、齐、楚)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称为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C . 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D . 司马青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杉湿”的诗句。后用“司马青杉”比喻极度悲伤。
  • 1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官中促织之戏(崇尚,喜好)得其尸于井(不久) B . 转侧床头,思自尽(希望)此科敛丁口(凭借) C . 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差失)执图寺后(到,去) D . 巨身尾,青项金翅(长)抚军亦厚赉成(赠送,赏赐)
  • 14. 对《促织》一文中的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再拜,即连续拜两次,古代的一种礼节。它一般和“稽首”形成一种连续动作,以表示礼节极度恭敬。 B . “童子”本意是未成年人,“操童子业”是没有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此时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C . “兰若”,源于梵名Aranya,汉语读lán ruò。原意是森林,引申为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也泛指一般的佛寺。 D . 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可进入“庠序”学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
  •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他由于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开门,所以实际上这扇门已经开出相当大的一个缝隙了,而人们却还看不见他自己的身形。 B . 最近上映的《你觉得我是谁》是法国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用101分钟的时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荒诞有趣的爱情故事。 C . 卡夫卡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多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D . 瑜伽虽然深受女性所欢迎,但并非女性专利,其实男士更需要瑜伽来缓解身心压力,大多数印度大师级的瑜伽人物是男性。
  • 16. 下列对《变形记》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甲虫,情节是荒诞的。但细节却都是真实的,如: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B . 格里高尔是被异化的现代人典型。他变形后不仅经常为自己的变形考虑,还想着重回人类的异化世界,去当尽职的下属和家人的供养者。 C . 小说完全没有浪漫主义惯用的浮华语句,语言十分平淡无奇,只是用平稳的语调,像新闻报道一样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地说明情况和记叙过程,不发表任何评价。 D .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化奇异为平凡,让荒谬悖理显得合情人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承受超负荷的身心压力而被异化的现实。
四、写作(60分)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从中有人读出了教育的真谛,有人悟出了做事的技巧,有人学会了待人接物,有人参透了岁月人生……

    那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