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2-29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歌。

    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

    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 B . 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 C . 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 . 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 B . 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 C . 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D .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3.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B . 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C . 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D . 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4. (4) 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5. (5)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
  • 2. 现代文阅读II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 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 . 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 . “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 . 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 .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3. (3)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
    4. (4)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一物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劝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

    【乙】

    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 .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 .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 .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 (2)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如曩时十一二 殆:表推测,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含义相同。 B . 其说 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本文中“长而善忘”的“善”用法及意义均不同。 C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明显,显著。与成语“欲盖弥彰”的“彰”含义不同。 D . 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穿越。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B .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注释《春秋》的书主要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 .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如《琵琶行并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指南录后序》。 D . 金,一般指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金就砺则利”中的“金”特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砺”指磨刀石。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观年轻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默写一遍,也无大差错。虽有较强记忆力,学业因其不勤奋而荒废。秦观在《精骑集序》中毫不隐瞒自己当时的状况。 B . 秦观自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C . 《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选文【乙】第二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反复强调观点,得出结论:君子要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D . 《精骑集序》中秦观叙述年少时凭记性好,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观点。
    5. (5) 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说,朋友吴处士坐着帆船前去福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B . 颔联说,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自己所在的长安已落叶遍地。 C . 颈联回忆送别情景,当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D . 诗作巧用修辞,首联中“蟾蜍”代月亮,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
    2. (2)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根据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两句引出毛泽东旧地重游后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2. (2) 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3. (3) 韩愈在《师说》中,用“”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不拘于时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年来,昌耀的诗以对“西部”的深刻体验见长。它们之所以强烈____了广大读者的心,却不限于表面的地缘____,而是因为“西部”作为诗歌的激发点,它与诗人块垒峥嵘的内在灵魂世界构成了双向的对话、召唤。西部成为一个博大的“心象”,一个历史与当下、自然与意志、现实与超现实主义混茫难分的活的诗中的“绝对现实”。( )。他既以精确、锋利的质感____西部大自然的状貌,又以奇崛刚劲的隐喻写出了它们的“灵魂”。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昌耀是一个奇迹,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革命话语的冲击,但他从一开始就____地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以维护诗歌的个性。他的诗质地坚硬,有金石之声,刚好同中国人内心深处太多的忧患意识相对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震动   体裁   体现   有意识 B . 振动   题材   体现   无意识 C . 震动   题材   呈现   有意识 D . 振动   体裁   呈现   无意识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 B . 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 C . 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 D . 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 B . 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 C . 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 D . 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城市人眼中乡下人多文盲,是因为乡下人是“愚”。①但真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吗?②文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而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甚至有时连语言都不能很好的传情达意而有“眉目传情”、“闻步识人”,那就更不需要文字作为桥梁了。③,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有时间、有书香、有朝气、有梦想,今日的莘莘学子也终将成为明日家庭的脊梁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对此,某高中生有一天自问道:“我的学生时代该如何度过?”苦思冥想之后,他(她)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屋顶:要高瞻远瞩。地板:要脚踏实地。时钟:要珍惜光阴。日历:要与时俱进。钱包:要居安思危。镜子:要自我反省。台灯:要照亮别人。大床:要敢于梦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