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朝阳市名校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题目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谈到艺术的本质,英国人贝尔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创作并不就是 把生活复现出来,最根本的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

    早期新诗创作忽视形式、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成了闻一多新诗理论中批判最多的 内容之一,在《泰戈尔批判》里,闻一多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 智,够缺乏形式的了。”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闻一多借用鲁品提(Rossetti)的名言 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了他的美了。”早期诗人都强 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诗是“写”的,不是“做”的,针对这一创作理念,闻一多多次 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而不是“写”。在《〈冬夜>评论》里,闻一多谈到艺术加工的 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 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相,二以渗渍人性, 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对胡适“有什么话,做什 么诗”的诗歌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说:“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 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并进而解释 道:“我并不反对用土白做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 …… 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 作然后才能成诗。”当然,要想将“做”诗变成现实,就得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 这或许就是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的初衷。

    如果说早期缺乏形式规约的中国新诗创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中的话,那么,在闻一多明 确提出诗歌建设的“三美”主张以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闻一多对 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 的某种成熟,体现着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摘编自李乐平《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

    材料二: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 其实又应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 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关于格式、音尺、平仄、韵脚等问题,本刊上饶孟侃先生《论新诗的音节》的两篇文章讨论得 很精细了。不过他所讨论的是从听觉方面着眼的。至于视觉方面的两个问题,他并没有提到,

    当然视觉方面的问题占比较次要的位置。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

    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 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 ____ 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 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 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

    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 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诚然,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 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 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 拘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 《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路行》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 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在这几首诗里面,谁能指出一首内容与格式,或精神 与形体不调和的诗来,我倒愿意听听他的理由。试问这种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在那印板式的 律诗里找得出来吗?在那杂乱无章、参差不齐、信手拈来的自由诗里找得出来吗?

    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 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 它们不同的第三点。有了这三个不同之点,我们应该知道新诗的这种格式是复古还是创新,是 进化还是退化。

    (摘编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性质是艺术家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并不是把生活复现 出来。 B .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体现了诗学的现代性特征,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 成熟。 C . 闻一多认为,从表面上看,新诗的格律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理解,后者为主,前者为次。 D . 在闻一多看来,汉字是象形字,中国人对诗歌的鉴赏领悟来自对汉字字形及诗行的视觉 印象。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泰戈尔批判》等文中,闻一多对中国早期新诗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进行了多次 批判。 B . 闻一多的“三美”论,使中国新诗创作从缺乏形式规约的自发状态进入了讲究规范化的自 觉时代。 C . 中国最初的新诗尽管不是闻一多所作,但是采用了西文诗分行的形式,已经体现出建筑美 的特点。 D . 闻一多强调诗歌的形式,并不是说不注重内容,而是追求诗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调 和的美。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 多 《红烛》) B .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 别康桥》) D .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陈梦 家《摇船夜歌》)
    4. (4) 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做诗”与“写诗”的不同之处。
    5. (5) 材料二中,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萧 相 菊 花

    杨西京

    大军一过辗辕关,萧何勒马东望,前方村口一座茅庵, 一缕炊烟摇摇旋旋,飘向正午的长空。

    萧何庵前下马,见一瘸腿老伯背向着他,秋阳下,黑亮的脊梁上汗珠滚滚, 一条汗巾斜搭在 肩上,正围着地锅灶忙活。

    茅庵临近驰道。老伯曾是汉兵,随汉王攻进过咸阳,伤残后归乡河洛巩县。前些时,刘项两 军鸿沟争锋,汉军大败,不时有伤兵沿路溃退。老伯特地在这搭庵设灶,救助伤兵。

    老伯听到马蹄声,扭脸一见来人坐骑,脸上一惊,只见那马浑身雪白,脸骨一侧,三点黑斑, 另一侧,半弯黑月,下钩上挑。萧何越鞍而下,那马昂首扬蹄, 一派龙驹气魄。于是,迎身而躬, 问:“尊下可是汉王帐下萧丞相?”

    萧何一愣:“老伯何以知我?”那声音,嘶哑得近于失音。

    茅庵后边, 一棵高大奇特的皂角树,树身数围,于胸高处陡发五个大权,主权刺天,四个支权 发向东西南北,形似“五指托天”,撑起数亩大一片绿荫。绿荫下, 一张石桌,上置一黑色陶罐、 一摞陶碗,围桌摆列数个石墩。

    老伯一瘸一跛,引萧何坐在石磁上,从罐中倒出一碗金黄色凉茶,双手递向萧何:“萧相慢 用。”随后,从萧何手中接过马缰:“累马不喂草,汗马不饮水。”遂拉马绕着树荫溜圈,边溜边和 萧何说话。

    “当今乱世,十村九空,百里难闻鸡鸣,唯萧相在关中之地,大兴仁政,为汉王扫平烽烟而 ‘足食足兵’。关中百姓传言,尊下骑一匹‘梨花龙驹’,马脸上天赐一黑色‘汉’字,故百姓称其 马为‘兴汉龙’。今日一见此马,故知尊下乃萧相。”

    老伯一番话,令萧何大为憾动。老伯又问:“萧相喉哑何以如此?”

    萧何立身,遥指辗辕关方向,说:“近日,汉王欲东征项羽, 一平天下,此番我从关中带十万 新军,援汉王东征。谁知一入中原,军中流行一疾,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重者,口鼻出 血,头昏欲倒。三军如此,何以东进?”说罢,满面愁容,又倒出一碗凉茶, 一口气饮尽。

    老伯呵呵一笑,对道:“中原之地,阴阳克生,天生一疾,地必生一治。前些时汉军伤兵经此 而退,亦多有此疾,故老夫在此挖灶煮茶,以疗众苦。”言罢,遂将“梨花龙驹”拴上树荫下的系马 桩,桩前一偌大石槽,槽内清水斑亮,槽旁, 一堆青草,那马一头扎入石槽,时而狂饮,时而衔草 吞嚼。

    萧何急问:“先生持何良方,可救我三军?”

    此时天已过午,萧何率军寅时出发,已历数个时辰。十月将近,竟不知“秋老虎”仍如此暴 烈,日晒风吹, 一上午征程扬鞭,喉痛头昏,几欲浑身散架,谁知树荫下竟遇民间高人,精神陡然 大振。此时,小秋风拂着满树绿叶,摇着、晃着尺把长的皂角,哗哗啦啦,像无数个扇子在送风, 加之连饮数碗这金晃晃的凉茶,顿觉喉内生津, 一阵润心沁肺的清凉之气在腹腔游荡,遂起身施 礼:“先生教我。”

    老伯抬首,手指着树梢悬挂着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青有黄、形似短刃的皂角,说道: “‘一棵树,八丈高,上边挂满杀人刀’,此当地百姓言皂角树也。此树结皂角稠密,其年景必凶 必欠;皂角稀少,则其年必丰必安。是谓‘皂角稀,家家喜;皂角稠,村村愁’,今秋此树叶茂枝 丰,偏皂角稀少,此天兆明示岁当天下一统,百姓大安。”

    老伯手指着庵前地锅灶上沸滚着的茶水,道:“这就是天送尊下以救三军之良方。”

    老伯起身,引萧何朝百丈之遥的一条小河沟走去,远望,河源处一架山,形似卧狮,狮口处, 数道银瀑,泻入沟内,狮山左右,簇峰纵横,潭瀑勾连,峭壁上,红叶鲜亮,松柏缀绿;近看, 一道百 丈宽的清流,清澈见底,鱼游虾潜,水草盈盈。河畔一道深沟,数个沟汊,长满金灿灿一望无边的 野菊花。

    老伯引萧何走入野菊丛中,掐数朵野菊,指着茎上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叶片,那菊花苞分瓣, 粒小味香,入嘴一尝,甘中带苦,遂对萧何说道:“此菊三特, 一则嫩叶可入蔬食用,生调凉拌,烹 炒油炸;二则花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晕等。”

    老伯虽腿脚不便,却精神奇好。引着萧何沿沟转悠。“三特在此菊自然所赐,生长界限极 强。看, 一出这沟两侧,虽一篱之隔,所长菊,叶、花、味、功用,与此大不相同。慨此菊得此地地 势奇特、日照充足之天时;水出深源、河清似泉之地利;世乱年灾、民皆护植之人和。当今,虽说 河畔两侧人家为躲乱多避入深山,然一到节气,仍夜间护菊,或乘夕阳余晖,或借星月之光,三栽 四掐头,五月饮水流,六月上草肥,七月除杂莠,八月长优蕾,九月慢采摘,十月正大收…… "

    萧何边看,边听,心里一阵阵激荡,此去东征,定将辅督汉王,早日还太平于天下百姓啊……

    “萧相,目下正当季节,尊下可令三军派人,采摘此菊,熬煮饮用,保三日内,三军消疾,还我 汉军龙姿虎威,征东取捷,以安天下。”

    萧何大喜过望,"老人家,届时老夫自当奏明圣上,大谢先生和巩县百姓"。

    “尊下言重了!”

    三日后,瘸腿老伯攀上皂角树主杆高处,骑坐在树权上,遥望着驰道。

    驰道上,车辑辑,马萧萧,粮草辎重,旌旗蔽空,兵锋直指虎牢关……

    一年后。河南郡派员来巩,传下一道圣谕:免巩县百姓三年赋税,赐名瘸腿老伯所居村庄为 “萧相村”,该地野菊为“萧相菊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相从关中率十万新军援汉王东征, 一进中原,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甚者口鼻 出血。 B . 文章从马蹄声、毛色、马脸等角度描写“兴汉龙”,以马衬人,描写出萧何龙姿虎威的大将 形象。 C . “五指托天”使用拟人、比喻和夸张手法描写皂角树的繁茂,为老伯与萧何绿荫下聊天营造 环境。 D . 文中引用谚语“皂角稀,家家喜”,说明今年天岁吉祥,揭示出老伯迷信、渴望消疾等复杂 心理。
    2. (2) 下列关于“小河沟野菊花”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来自小河沟的野菊花植株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 晕等。 B . 萧何喝了用小河沟野菊花煮的凉茶后不久便喉内生津,可见此菊能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 毒等症。 C . 小河沟野菊花除了药用之外,其嫩叶还可以入蔬食用,生调凉拌或烹炒油炸均可,是难得 的食材。 D . 小河沟野菊花生长界限极强,它的味及功用等离开了小河沟这里的独特地理环境就会大 不相同。
    3. (3) 文章描写小河沟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瘸腿老伯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 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 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 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 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 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 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 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 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 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廓,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 参军。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 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 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来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 一 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 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甫见之△或时回不巾C 而D 性褊躁国傲诞国尝C 醉回登回武床。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飨庙,“飨”通“享”,指帝王祭祖庙。文中的“飨庙及郊”是指玄宗到城郊祭祖庙。 B . 六经,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即《诗经》。 C . 布衣,指平民,与“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布衣”含义不相同。 D . 李杜,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称为“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时有放肆行为。 C . 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 D . 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蜀地,最后客死在未阳。
    4.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②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5. (5) 请简要概括杜甫为什么要替房琯辩驳。
  • 4. 古代诗歌阅读

    重简王明府①

    杜 甫

    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②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

    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

    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冬,杜甫避乱成都期间,此时诗人衣食不足。重简:是因上一首诗寄 给王明府后,没有回音,故杜甫再寄一首诗以求援。王明府:县令王潜,杜甫的朋友。明府:唐代 对县令的美称。②薄寒:微寒。《楚辞 ·九辩》:“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颔联连用两个疑问句,抒写了诗人对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渴盼。 B . 颈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因穷困之状未得改善而产生的愁苦之情。 C . 尾联议论鸿雁谋稻粱之难,意在引起王明府对诗人生活之难的关注。 D . 这首诗基调沉郁顿挫,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
    2. (2) “冬来只薄寒”一句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 " 。
    2. (2)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 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 (3)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像固定电话当年也是新的流行事物,很多人会为家里装上一 部电话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时代,固话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到现在,手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 家”,再发布何种新品,都不会被当作新奇的工具了。技术在变,     A     ,所以我们不能 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技术,     B    

    那么,回到电子书这个问题上,①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直播这些东西在广义上都是技 术,②狭义来说就是媒介,③媒介其实也是技术的一种。④我们同样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 待“书籍”这个媒介。⑤书籍是流行很久的一种媒介,⑥我们对以往书籍的认知包括印刷、墨 香、翻页的沙沙声、固定的装帧等,⑦而随着技术与渠道的不断变化,⑧书的形式也发生了变 化—现在我们对书的认知已不止于此,⑨从纸张到电子屏,时代给书籍赋予了新的特色。 ⑩我们进入“读屏时代”,即便印刷书和电子书共享相同的内容,它们却会反映截然相反的媒介 格式。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     ①     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生长的小麦的好品 质,这也让吃面食成了很多山东人的习惯。

    在我的家乡山东胶东一带,馒头以“大”著称。 ……其实,山东馒头也并非全都硕大无比。 有些地方爱做花饽饽,各种造型,小巧精致,     ②     。这样的花饽饽不仅受当地人喜 欢,外地人也慕名前来采购。如今,当地做花饽饽的队伍不断壮大,过去的小作坊发展成了,大工 厂。特别是临近春节时,     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 , 乡下各村镇都忙得     ③     ,做馒头成了 富有特色的富民产业。

    青岛崂山脚下有一个王哥庄,盛产大馒头。那里的大馒头用当地崂山泉水和面,手工揉捏、 木柴烧火、大铁锅蒸制,馒头口味纯正香甜。王哥庄的巧妇们在传统馒头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 良和精细加工 , 使得那里逐渐形成以大馒头为主打,配以老虎、燕子、福寿桃、元宝、鱼虾等花样 的系烈馒头产地。每到过年时,青岛人都会把王哥庄大馒头作为必备的年货。作为青岛当地具

    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哥庄大馒头已远销海内外。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李大钊认为:“青年者,国之魂也。”蔡元培 说:“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想一想,有时候,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时候, 一句话,能够让人记住一辈子。

    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思考 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