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 “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 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 “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借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 . 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 . 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 . 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所以水墨山水画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 B . 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 . 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中,这种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 . 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
      A . 《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 . 《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C . 《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D . 《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4. (4) 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 (5)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

      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 “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她在他们身上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看看她的女儿——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她常常稳重的坐着,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呜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春药材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白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你不卖梨糕了?”“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白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

    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这样更好,他将永远保留一个美的印象。他的姨表妹早出嫁了。她终于得到她希望的幸福。她的丈夫是个好人,在一个小县城里当邮务员,他们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泼皮。有时候她偶然也想起他,当她低着头打绒衣或为孩子们缝小衣裳的时候,嘴角上会忽然现出笑容。她在心里自问:假使他不走开,他们的情况又当怎样?

    我们生来喜欢后悔,常常觉得先前我们错过的是最好的。请不要说这种话:“那么我们应该含垢忍辱,一生老死乡井吗?”请不要这么责问我,你如果高兴,我将告诉你:你不妨顺从你的志愿尽量往远处跑,当死来的时候,你倒下去任凭人家收拾;但记住一件,千万别再回你先前出发的那个站头。至于孟安卿,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寒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最先实践者和理论创始人。鲁迅的乡土小说也最能够体现五四乡土文学揭示病苦、批判蒙昧的启蒙精神。然而,启蒙的任务不只是批判封建主义制度,而是在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家园,建造未来美好国度。于是,在1930年代,废名、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

    (选自《此心安处是吾乡--论193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原乡”情结》)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安卿心怀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始了“狩猎”,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但他内心仍旧爱着表妹。 B . 孟安卿成为“肖像兼风景画家”之后,他“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表明孟安卿已经厌倦了自己作为画家的职业和生活,所以他返回了故乡,渴望过安稳的生活。 C . 文章写人笔触细腻,形象鲜明,姨表妹的大眼“像在人家心上打闪”、嘴唇“像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活泼、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形象。 D . 姨表妹在孟安卿出走后嫁给了一个邮务员,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她安于真正适合于她的幸福之中,但也偶尔会想起孟安卿。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太太有实际本领,是生活能手,她非常希望“正像两棵花儿”的孟安卿与女儿结婚成为夫妻,孟安卿的出走使她非常气愤。 B . 卖纸烟的人没有认出孟安卿,并且“不相信有这个人”,这使得孟安卿觉察到很多都已发生改变,人很难且没有必要再回到从前,于是选择了离开。 C . “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代表着追求梦想的生活必然是孤独的、充满压力的,尽管如此,失望之下的孟安卿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走向车站。 D .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较为客观,以淡化的情节、舒缓的叙述节奏自然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了文章主旨。
    3. (3) 出走多年之后孟安卿再次回到果园城,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复杂。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 (4) 依据“祥林嫂”和“孟安卿”两个人物形象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 , 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己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 , 世所目“威凤祥麟”者。天启甲子,逆阉窃柄,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言皆割切,为时所忌。比当例推,银珰 先授意部堂,芟除清流周忠毅辈,公争执不少徇,忠贤大怒。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至感愤时事,则裂眦拳几案,痛惋交集。时周忠介被逮,诬赃数千。公洗囊百计代偿,欲脱之于死,其好义急难类如此。毅宗初,起太常少卿,寻巡抚中州。己已之难,公不待诏命,帅师勤王。京师围解,升南大司马,参赞机务。时贼在英、庐,留都发发。南额兵八万人,堪战者不满万。公定营制简家工治楼船练火器 , 部曲改观,于是乎有援池、援滁、援庐之师。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时武陵相杨嗣昌夺情视事,词臣黄公道周等执义廷诤,杖谪累累。公抗疏力救,谓“道周等国家有数人物,用之犹惧其晚,弃之何得其益?”疏上,先帝震怒,除名为民。已而复思之,拜东阁大学士。时贼势已亟,公蒿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万一。”及京城陷,群哗上南迁,公赋绝命诗,拜阙号哭,赴古井死。时死节二十余人,公为最先,谥文贞,首祀旌忠祠。论曰:“成仁取义,固非怀濡忍之志、萌计较之私者所能为哉。公之一死,可与宋室文山并美千古。”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注]银珰,文中指宦官。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图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公A定B营C制D简E家F工G治H楼I船J练K火L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狱多平反”与“小大之狱”(《曹别论战》)中的“狱”意义不同。 B . 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本指六十岁的人,后用作老人的通称。 C . 勤王,指尽力于王事:也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文中指的是后者。 D . 夺情,指的是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之丧,守制未满即被朝廷征召出任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景文考中进士,授职东昌府推官,门上题字公开表明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财物。 B . 天启间朝廷推贤进士,阉党授意清除周忠毅等人,范景文据理力争,招致嫉恨被贬。 C . 范景文整顿南额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使南额兵既能拱卫留都,又能驰援他处。 D . 京城沦陷,群臣提议南迁,范景文写下绝命诗,慷慨殉国,后人把他和文天祥并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

      ②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万一。

    5. (5) 范景文谥号“文贞”。请简要概括理由。
  • 4. 古代诗歌阅读

    听筝 张九龄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高楼夜弹筝 常建

    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犹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诗前两句写听筝前的愁苦情绪,常诗写的则是弹筝之处的高远空阔。 B . 张诗中“岂是”与“那复”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得曲折有致。 C . 常诗中“玉筝”与“明月”都有明澈清冷之感,色调和谐,意境明快。 D . 常诗五、六两句诉诸听觉、视觉的融通,渲染凄苦哀怨的音乐意境。
    2. (2) 这两首诗的七、八两句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能者的长处,反省自己错误的语句是: . 
    2. (2) 《大学之道》提出“”认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3. (3) 人往往因狂妄而固执,因固执而愚蠢,又因愚蠢而狂妄。正如老子在《〈老子》四章》中用“”告诫我们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危害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考古热,众多文物、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解决招聘难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考古虽热,但真正从事考古研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岗位虽好,但敦煌学深厚的研究基础决定了①____;敦煌虽美,但天高地远,何以消磨漫长的时光?如此看来,考古人才和考古事业实现“双向奔赴”确实不易。考古可以当下没有人,但②____。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已逾百年,考古队伍和工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但文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敦煌地处大漠深处,河道干涸,黄沙漫漫,这里工作条件艰苦是众所周知的,但考古本身就需要能坐冷板凳的人,需要有情怀的人。我们呼吁更多的人才投身考古事业的同时,③____。既要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又要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如此,才能让更多有兴趣的考古人才投身进来,助力敦煌考古学焕发生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前天我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①____ 。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只是②____,苦闷万状。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两个女孩③____。“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它在我国民间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一时把这苦雨荒山变得十分温暖。”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表意含蓄,音律和谐。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长身份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发表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演讲。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一一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学者徐贲撰文《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评论卢新宁的观点: “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请综合分析上述材料,以“怀疑与信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