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懂。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

    图1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 (1) 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 B . 论辩式说理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导致了越说越僵的极端结局。 C . 图尔敏论证模式和形式逻辑论证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式,前者注重听众,后者重视自身说理结构。 D . 在公共说理中,说理结果的输赢不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
    2.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 B . 第6段中,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状采取打动学生的说理策略,学生深受鼓舞”这一例子来替代。 C . 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 . 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3) 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 )
      A . 网络上争论双方各自利用炒作造谣博得公众同情,以图获得舆论支持。 B .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批评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几个方面—一解释,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典故阐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C . 鲁大海来周家要求周朴园答应工人条件,痛骂周朴园恶行,结果被周朴园命令仆人拉下去。 D . 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4. (4) 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

      a.④和⑤段之间 b.⑥和⑦段之间 c.⑦和⑧段之间 d.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

    5. (5) 请一一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

      在《圣经》中,龙被描述为撒旦、魔鬼的化身,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中国人崇拜“龙”,背后必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 2. 现代文阅读Ⅱ

    鸟叫

    刘亮程

    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个季节的风吹刮在高空里,可以看到云堆飘移,却不见树叶摇动。

    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

    这时一只鸟叫了。

    “呱。”

    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

    我有点怕,从没听过这样大声的鸟叫。

    过了一阵,鸟叫又突然从西边响起,离得很近,听声音好像就在斜对面韩三家的房顶上。鸟叫的时候,整个村子回荡着鸟声,不叫时便啥声音都没有了,连空气都没有了。

    我在第七声鸟叫之后,悄悄地爬下草垛。我不敢再听下一声,好像每一声鸟叫都刺进我的身体里,浑身的每块肉每根骨头都被鸟叫惊醒。我更担心鸟飞过来落到草垛上。

    我顺着草垛轻轻滑落到棚沿上,抱着一根伸出来的椽头吊了下来。我顺着墙根摸到家,房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清清楚楚。我脱掉衣服,在顶西边的炕角上悄悄睡下。

    这时鸟又叫了一声。像从我们屋前的树上叫的,声音刺破窗户,整个地撞进屋子里。我赶紧蒙住头。

    没有一个人被惊醒。

    之后鸟再没叫,可能飞走了。过了好大一阵,我掀开蒙在头上的被子,房子里突然亮了一些。月亮出来了,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我侧过身,清晰地看见枕在炕沿上的一排人头。有的侧着,有的仰着,全都熟睡着。

    我突然孤独害怕起来,觉得我不认识他们。

    第二天中午,我说,昨晚上一只鸟叫得声音很大,太吓人了。家里人都望着我。一家人的嘴忙着嚼东西,没人吭声。只有母亲说了句:你又做梦了吧。我说不是梦,我确实听见了,鸟总共叫了八声。最后飞走了。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

    不知太平渠还有谁在那个晚上听到鸟叫了。

    那只是一只鸟的叫声。我想。那只鸟或许睡不着,独自在黑暗的天空中漫飞,后来飞到太平渠上空,叫了几声。

    它把孤独和寂寞叫出来了。我一声没吭。

    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下,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

    那年秋天,鸟在天空聚会,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几千几万只。鸟群的影子遮挡住阳光,整个村子笼罩在阴暗中。鸟粪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打在人的脸上、身上,打在树木和屋顶上。到处是斑斑驳驳的白点。人有些慌了,以为要出啥事。许多人聚到一起,胡乱地猜测着。后来全村人聚到一起,谁也不敢单独呆在家里。鸟在天上乱叫,人在地下胡说。谁也听不懂谁。

    这样持续了约摸一小时,鸟群散去,阳光重又照进村子。人抬头看天,一只鸟也没有了。鸟不知散落到了哪里,天空腾空了。人看了半天,看见一只鸟从西边天空孤孤地飞过来,在刚才鸟群盘旋的地方转了几圈,叫了几声,又朝西边飞走了。

    可能是只来迟了没赶上聚会的鸟。

    还有一次,一群乌鸦聚到村东头开会,至少有几十只,大部分落在路边的老榆树上,树上落不下的,黑黑地站在地上、埂子上和路上。人都知道乌鸦一开会,村里就会死人,但谁都不知道谁家人会死。整个西边的村庄空掉了,人都拥到了村东边,人和乌鸦离得很近,顶多有一条马路宽的距离。那边,乌鸦黑乎乎地站了一树一地;这边,人群黑压压地站了一渠一路。乌鸦呱呱地乱叫,人群一声不吭,像极有教养的旁听者,似乎要从乌鸦聚会中听到有关自家的秘密和内容。

    只有王占从人群中走出来,举着个枝条,喊叫着朝乌鸦群走过去。老榆树旁是他家的麦地。他怕乌鸦踩坏麦子。他挥着枝条边走边“啊啊”地喊,听上去像是另一只乌鸦在叫,都快走到跟前了,却没有一只乌鸦飞起来,好像乌鸦没看见似的。王占害怕了,树条举在手里,愣愣地站了半天,掉头跑回到人群里。

    正在这时,“咔嚓”一声,老榆树的一个横枝被压断了,几百只乌鸦齐齐摔下来,机灵点的掉到半空飞起来,更多的掉在地上,或在半空乌鸦碰着乌鸦,惹得人群一阵哄笑。还有一只摔断了翅膀,鸦群飞走后那只乌鸦孤零零地站在树下,望望天空,又望望人群。

    全村人朝那只乌鸦围了过去。

    那年村里没有死人。那棵老榆树死掉了。乌鸦飞走后树上光秃秃的,所有树叶都被乌鸦踏落了。第二年春天,也没再长出叶子。“你听见那天晚上有只鸟叫了?是只很大的鸟,一共叫了八声。”

    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想找到一个在那天晚上听到鸟叫的人。

    我最终没有找到另一个听见鸟叫的人。以后许多年,我忙于长大自己,已经淡忘了那只鸟的事。它像童年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被推远了。可是,在我快40岁的时候,不知怎的,又突然想起那几声鸟叫来。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张几下嘴,想叫出那种声音,又觉得那不是鸟叫。也许我记错了。也许,只是一个梦,根本没有那个夜晚,没有草垛上独睡的我,没有那几声鸟叫。

    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那个牛圈不在了。高出树梢屋顶的那垛草早被牛吃掉,圈棚倒塌,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略有删改)

    注:刘亮程(1962-),新疆乡土作家,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文字朴素而旷远。作家一直十分重视对精神故乡的寻找,曾说:“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听到鸟叫无法入睡,而全家人正熟睡,我心里害怕又因月色昏暗看不太清,突然觉得不认识他们。 B . 文中的“我”和“鸟”有相似之处,人们听不懂鸟,也无法理解我。 C . 文中两次写群鸟集会是对上文“人不懂鸟在叫什么”的解说,同时又揭示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 D . 最后作者想起那些把“我”举到高处的东西已了无踪迹,透露出浓郁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审视。
    2. (2)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直接点题,同时“鸟叫”贯穿全文,成为全文的行文线索,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 B . 鸟的叫和我的一声不吭在形式和内涵上均形成对比,颇有深意。 C . 面对乌鸦的窘状人群哄笑,这与前文人群“一声不吭”形成反差,都反映了人与鸟之间的隔膜。 D . 中的高度是村庄里草棚顶的高度,也是作者思考世界的精神高度。
    3. (3)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作者的心理变化。
    4. (4) 本文是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一篇,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本文入选的可能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

      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I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 B .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 C . “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 D . “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 B . 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 C . 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 D . 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②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5. (5)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
  • 4. 古代诗歌阅读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宋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①李白曾写诗《登金陵凤凰台》结句“长安不见使人愁”。②《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怀古诗,虽所抒情感有所不同,但有几分李白神韵。 B . 首联描绘眼前实景,“凤凰”指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不见凤凰”暗示曾经的繁华盛世已然消逝。 C . 颔联是虚写,以“青蛾”借代美女,借歌伎被掳和战遗白骨两件事再现陈灭国历史。 D . 尾联写陈后主华美精致的楼阁已无处可寻,如今只剩一片荒草,让人发愁。
    2. (2) 诗歌缘情而生,重在抒情,但宋诗往往情中有理,请结合本诗颈联和尾联两联对此加以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勉励广大青年:“。”前路漫漫,当今时代,青年必须勇担重任。
    2. (2) 儒家提倡以“仁”治国,如魏征就曾告诫君主不能靠严刑来监督百姓,不能靠威怒来震慑百姓,否则“”。
    3. (3) 古诗文中常以木、水对举来描摹自然图景,寄寓个人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亚运筹办、场馆先行”,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由28片大花瓣、27片小花瓣组成,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大莲花”看起来动感飘逸,其灵感源自于钱塘江水的动态和杭州丝绸的妩媚,将原本生硬的钢筋骨架转化为呼应场地曲线的柔美形态。“大莲花”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内里布置充满科技智能,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十足。

    与“大莲花”遥相呼应的是“小而美”的“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平时,它静谧地开放在江畔,夜幕降临,“泛光照明”系统在花瓣上打出柔和紫红色,呼应杭州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犹如水中芭蕾一般优雅协调。①      , 每片“大花瓣”重达160吨,8片“花瓣”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顶棚首创“旋转开闭屋盖”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同步张开、闭合,彰显亚运智能理念。

    “大小莲花”旁边还有一只“蝴蝶”——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列在同一个建筑中,银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式设计,②     此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在杭州,最终双双化成了蝴蝶。

    1. (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遥相呼应的是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千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选自沈从文《边城》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茶峒这个小城宁静祥和、万物和谐的特点,请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入手,说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 (2)  标点符号在优秀作家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文学表达作用。请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两个小问。

      ①“谁要这个”后面使用感叹号,请分析此处感叹号的使用效果。

      ②有人认为这句话里“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后面的标点也都改成感叹号表达效果更佳,你怎么看?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诗经·十月之交》有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高岸会变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我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也是这样充满变化和不确定因素。

    以上诗句给身为青年学子的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⑵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⑶不少于800字;⑷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