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联...

更新时间:2023-11-13 浏览次数:12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类节目随之进入发展的繁荣期。但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向文化领域拓展,除了政策引导的因素,也跟综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文化类节目兴盛之前,综艺领域流行的是真人秀,其节目逻辑是在各种选秀、游戏过程中制造困难和冲突,以此展现人性。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事先拟定"剧本"来建立"人设""剧情"甚至刻意创造夸张的矛盾。当观众对发展进入瓶颈期的真人秀节目感到厌倦之时,以提供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节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现在则聚焦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文化内容,如典籍字画、文物考古、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礼仪冠服等。随着题材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果说真人秀节目的垂直细分凸显的是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那么文化类节目的垂直细分,彰显的则是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

    在各种文化类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比如《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考古类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类节目的选题越来越专业,对节目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初的文化类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以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为主,有的干脆在节目中大量播放传统的文化专题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在形态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到节目中,且新形式还在不断推出。一般而言,一档节目会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内容的表现,从单纯的专家讲述发展到综合运用情景剧演绎等,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除了节目制作理念的改变,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也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推出了不少既具有厚实内容又具有时尚网感的文化节目。比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春节、重阳节等七个重要节日,推出"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完全抛开传统的节庆晚会形态,把叙事性的穿越剧和展示性的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漫画、游戏、说唱等,整个节目充满"网感",是网剧、网综、"快闪"的组合形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成功实现"破圈"传播。

    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节目中的大量运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背后的人与事被挖掘出来,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文化类节目除了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还要给予观众审美享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但这些文化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创作才能影像化、视听化。1.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其美的一面并未充分展现出来。2畅。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到了3畅。时代,文化类节目坚持"唯美"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现。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到《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均以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向观众展现了或雍容华贵或冲和典雅或清新自然的传统美学。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短视频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成为彰显中华美学风范的重要文艺载体。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国潮品牌,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畅。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比起国潮节目,新国潮节目使用了更多前沿科技,但二者都着眼于用现代审美趣味去融合传统美学,并因此带动了相关表情包、文创产品、时尚汉服、古风美食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生。总之,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综艺领域较早流行的是真人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化类节目进入发展的繁荣期。 B . "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中的"极致",原本指最高的程度或造诣,是褒义的,而这里却含有作者的不认同感。 C .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庸俗,拉近了观众与文化的距离。 D . 科技手段助力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甚至能让许多节目产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真人秀和文化类节目垂直细分的不同功能,并以文博考古类节目证明后者的教育功能。 B . 作者说"传统文化是个富矿",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意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 C . 作者以"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实现"破圈"传播来证明媒介融合推动了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 D . 全文采用分总结构,先后从题材拓展、形态创新和美学审美三个角度阐释了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的相关情况。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节目题材拓展往往有外在和自身的原因,而自身原因与其从新颖到被厌倦的规律有关。 B . 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等文化节目的教育功能,不如文博考古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内容的

      文化类节目强。

      C . 2畅。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是

      典型的国潮节目。

      D . 从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能给予我们自信,但如果不懂创新,传

      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

    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

    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

    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

    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

    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

    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

    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

    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则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

    (摘编自叶峥嵘《科普时报》《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 B . 蚁播种子个体较小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C . 蚂蚁虽然视力较差,但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多次利用,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把种子当垃圾扔掉。 D . 油脂体富含营养,散发气味,是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结合的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一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新颖而有趣。 B . 文章主体部分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 C . 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和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 D . 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属等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
    3. (3) 与鸟类"传播员"不同,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爱(节选)

    老藤

    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产生产冰激凌机。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

    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

    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

    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的建议。

    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

    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

    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脱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湿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常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

    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 B . 父亲"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不仅能够衬托出父亲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 C . 文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了波澜。 D . 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
    2. (2)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到"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
    3. (3) 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嘉祐六年迁给事中,数日,拜枢密使,迁侍郎,辞不受。七年,于位,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初拯以大理评事知建昌县辞以亲年高改和州管库,而亲不欲去乡里,遂解官就养,及亲亡,庐墓侧,终丧不忍仕。久之,知扬州天长县,有诉盗割牛舌者,拯日:"第杀而之。"俄有告私屠牛拯日:"已割其舌矣,非私杀也。"盗色变,遂引伏。尝使北虏虏典客日:"雄州开便门欲诱纳叛人,刺候疆事邪?"拯日:"诚欲刺之,自有正门何必便门也,此岂尝问涿州门邪?"虏有沮色。为御史言诸道转运,加按察使之名,以苛察相尚,奏劾官吏,更倍于前,皆细故使吏不自安,诏为罢之。除陕西转运使,既行数日,有他路监司,对而求章服①者,上不悦,因传宣中书曰:包拯使陕西,未尝自言也。可三品服赐之。"及知谏院,数论斥大臣,请罢一切内降②,又录唐魏征三疏

    请置座右,及别条他事,言明慎听纳,辨别朋党,爱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其论甚美。奉使河北言牧马占邢、洺、赵三州沃壤万五千顷,悉请以予民,从之。开封旧制,讼牒令知牌司收之于门外,拯开府门使径至庭下辨曲直。京师大水,拯以势家多置园第惠民河上岁久塞,遂尽毁去。宦者伪增地契步数,悉奏劾之,权贵为之敛迹。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其为人,不苟合未常伪辞色以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亲党亦皆绝之。人多惮其方严,虽里巷妇人稚子莫不知其名。仕至通显,奉己俭约如布衣时。

    (选自《隆平集》,有删改)

    【注释】①章服:唐宋时官员公服,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特许服紫或服绯,显示尊荣,称章服。②内降: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初拯以大理C评事知建昌县辞F以亲年高G改和州管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去,指离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去"意思相同。 B . 色,指脸色、表情。与"年老色衰"的"色"意思不相同。 C . 座右,指座位右边。文中的意思是要用魏征的奏疏来警醒国君,使之受到教益。 D .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包拯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为官,嘉祐六年时,包拯升任给事中,很快又得到升迁,但他推辞没有接受;在包拯去世后,朝廷对其进行褒奖。 B . 有农人的牛被偷割掉舌头,包拯让他杀掉牛卖掉,有人来告发农人私自杀牛,包拯据此判断此人为偷割牛舌的人,罪犯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C . 包拯认为转运使兼任按察使的制度不合理,他们崇尚苛察,导致被弹的官员数量大增,使官吏们不能安心,最终朝廷下诏取消了这种制度。 D . 包拯在出任陕西转运使时,并未向朝廷请求章服,其他官员向皇帝请求章服时,皇帝想到了包拯,赐给他三品章服。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雄州开便门,欲诱纳叛人,刺候疆事邪?

      ②京师大水,拯以势家多置园第惠民河上,岁久塞,遂尽毁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遣闷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晚时分树茂荫浓、鸡鸣阵阵的乡村。 B . 颔联巧用对比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 C . 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现在的情形之下是不能写出诗句的。 D . 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2. (2) 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蜀地山势高峻,流

      水奔腾直下,宛如雷鸣。

    2. (2) 《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3. (3) 杜甫常用"泪"的意象承载心系天下的感慨,这样的诗句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家心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毫米汞柱下调至≥130/80毫米汞柱,引发了行业和社会热议。不过①。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线依旧为140/90毫米汞柱,即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

    在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上专家也提到血压水平在130139毫米汞柱和(或)8089毫米汞柱的人群多为中青年。这说明,②,需要引起重视。不少人认为,血压没超过(达到)140/90毫米汞柱就安全但其实超过120/80毫米汞柱就应该引起重视了!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收缩压在12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为"正常高值"。血压"正常高值"是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但它就好比"高血压前期",也应当及时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干预。因为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理想血压人群相较于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患高血压的机会增加2—3倍。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打麦场一般在村边,一家一家的麦子拉到麦场堆成一座又一座"小山"。那几日,打麦的机器昼夜轰鸣,麦穗被吞入机器时有刺耳的声音传来。脱掉皮的麦粒落在机器下面,皮被吹向一旁。麦秆经过压缩被挤成扁扁的,没有了锋芒。

    打麦场是儿童的乐园。城市里有游乐场,但对于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游乐场是遥远的未知。

    女孩子矜持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在麦秸堆里蹦高高或者藏猫猫",一疯就是半天。每当听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我就想起曾经的打麦场。秋天打谷子时虽有谷堆,但那时天气已凉,秋虫声声中,各家打完了谷子都赶紧回家了,远不如夏日的打麦场热闹。当热辣辣的太阳隐下山去,当晚风吹凉的夜色伴随树木的黑影来临,这时才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最好的休闲时间。"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幅场景我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我曾经在这样的场景中翻过跟斗,打过滚;陌生的是,熟悉的场景并没有歌声中的恬静,大家都在劳作。

    1. (1) 下列句子中的"疯"与文中加点的"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并不曾疯,他们偏要说我是疯子。 B . 他们大概拿我当个半疯子,我也就装疯,和他们乱扯。 C . 雨后,这些棉花疯长,很多都有一人多高。 D . 上班时间和员工一起唱歌跳舞,像我这样疯的老板是不多的。
    2. (2) 文学作品中引号的作用很丰富。文中第一段、第二段使用了两次引号,请分别分析这两处引号的作用及所引内容的含义。
    3. (3) 文中第三段引用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从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