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阶段...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官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雅"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名称;又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和“小雅”。 B . 叶燮强调泰雅为宗,并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诸多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 .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 个经验。 D . 词不及诗雅,是“诗余”;而曲又不及词雅,是“词余”,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 那形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叙述作诗相对难懂的黄山谷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意在证明宋诗 奏普遍追求雅俗共赏, B . 朱自清认为,只有雅方适度降低,以俗为雅,俗方适度提高,俗不伤雅,才能更好地实现雅俗共赏。 C . 安史之乱改变了原来固化的社会等级,来自民间的士人既雅且俗,促进了新标准"雅俗共常"的诞生 D . 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者,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 
      A . 由宋丹丹和黄宏表演的1990年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 B . 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的屈原作品《橘颂》。 C . 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演绎的《隋唐演义》。 D . 在湖南花鼓戏剧院上演的著名花鼓戏《刘海砍樵》。
    4.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实现了雅俗共赏。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草 绳 

     沈从文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例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的意思,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就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个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得贵打蓝胜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如锆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如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桃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响。那木柚.上年纪了,在上面还泛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的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 

     二力说的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匹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只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整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是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的,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汉捧葫芦摇,继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要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咽弄咽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工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光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自从由乡下搬进城整整是八年,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吧,算了吧…… 

     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的消退!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 

     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大原地方扳習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蜜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桥头的老兵做了个梦,梦到水还要涨,这梦使原本已经失望的人们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B . 小说中既赞美得贵、二力叔侄的吃苦耐劳,也批判了他们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的侥幸心理。 C . 老兵认为得贵有晚运,得贵也坚信这一点,因此大雨来临时,得贵与二力便奋力搓绳。 D . 小说结尾写得贵叔侄二人面对希望破灭能够坦然处之,表现了湘西人随遇而安的特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 老兵的梦和得贵叔侄的“梦”互相交织,以梦境的虚幻暗示他们的“梦”不可实现。 B . 小说中细节描写传神。得贵“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活画出他贪酒图乐的形象。 C . 小说中多次写到搓草绳时木轮子转动的声音,声音的多次变化暗示着得贵心情的变化。 D . 小说有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 (3) 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 
    4. (4) 沈从文先生曾对误读其作品的读者说:“你们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情感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记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 ,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 , 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日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石,量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拉力。③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B .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C .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D .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肖”意为“不贤”,多指人品行不好,或者没有出息。文中的“不肖”是淳于髡的谦辞。 B . 本文中“道不智听智”与屈原《离骚》中的“来吾道夫先路”两句中的“道”的含义相同。 C . 本文中“左右皆试引之”和《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两句中的“引”字含义 (相同。 D . 本文中“宣王之情”与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两句中的“情”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穆公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因此日夜酣饮不休,且不听直言,反而射杀进谏的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 . 宋王受身边大臣阿识之辞的蒙蔽,冤杀以实情上报的使者,奖赏以虚悄工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因此狼狈而逃。 C . 齐王想任用淳于髡担仕太子的老师而淳于毙敬谢不敏,齐王让淳于髡个必多虑,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D . 齐宣王所谓强弓不过三石,但左右都说齐王之弓超过九石,除了齐王无人可拉开;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②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5. (5) 君王善于接受直谏,与哪几个重要因素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中买酒镜湖酒楼
    陆 游 

     阴风号大泽,暮雨上高楼。愁忆新丰酒,寒思季子裘。 

     登临天地诈,老病岁时道。安得急装去,北平防盛秋。 

     【注】①新丰,即今西安临潼县。新丰酒,是当地名酒。②季子,指苏秦。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③诈,狭窄。④防盛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谓之防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破题,阴风怒号、暮雨潇潇点明环境,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情感基调。 B . 颔联借“新丰酒”“季子裘”两个典故,委婉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 C . 颈联写楼上买醉的所见所感,既呼应首联的“上”,又引出尾联的“急装去”。 D . 尾联“安得”一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焦灼无比的心情。
    2. (2) 颈联中哪两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2. (2) 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已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  
    3. (3) 黄庭坚《登快阁》中“ ”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①,由此而逐渐形成的“古风”文化深刻影响着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②_。一些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一些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获得灵感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一些作品从工笔画中寻得感悟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这些作品继承传统艺术的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③____的艺术形象。 

     不少插画师从传统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全新演绎,使古风插画风格日趋多样。当今科技飞速进步,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使古风插画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古风插画创作的发展来说可谓如虎添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他专门写了一本同名科普书讲解电影中的科学。”苟利军介绍,“这本书把电影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分为了三类:①;第二类是有科学依据的推测;第三类是科学猜想。”苟利军认为,科幻电影应当在遵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科学推测和科学猜想在艺术层面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如果出现了实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应该以艺术性为主。“因为_②,不是科教纪录片或者科学实验。”

     比如《流浪地球2》中有一场太阳风暴袭击月球基地的戏。“电影中的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我们向剧组说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但最终的决定还是优先从电影艺术角度考虑,让观众看到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苟利军说。 

     不只是中国科幻电影刚刚起步不久,③ 。《流浪地球2》的成功,有力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化学反应。科学顾问的存在讣私们电影具备了很强的科学属性,这对尚处于蹒跚学步时期的中国科幻电影在未来实理工业化创作有很大帮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音宗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 (2)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流浪地球2》中即使出现了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也不能说明《流浪地球2》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了以艺术性为主。 B . 《流浪地球2》如果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没有坚持以艺术性为主,那么《流浪地球2》中就不会出现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 C . 《流浪地球2》如果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坚持了以艺术性为主,那么《流浪地球2》中就一定会出现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 D . 《流浪地球2》中如果没有出现太阳风暴看起来像沙尘暴一样的不科学画面,就说明《流浪地球2》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互相冲突时,没有坚持以艺术性为主。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水田田埂上,因为各自挑着重担,两个人都不愿意给对方让路,两人陷入了僵局。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他见状,自己跳到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下,你侧身过去。”这样一来,僵局终于打开了。罗振宇认为,这个旁观者的可贵在于“躬身入局,挺膺负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