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2023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

    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活动。

    美感的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提出来的,经席勒加以发挥,而为我国许多美学家所认同。王国维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蔡元培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美学观念》)朱光潜则以人们如何对待古松为例,认为除了“实用的”与“科学的”两种态度之外,还有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把全副精神都注到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谈美》)。

    但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即使对于审美的文学艺术,也总要拉扯到“为君”“为父”上去,使之成为“教训文学”或“教训艺术”,弄得毫无美感可言。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愉悦被忽视,而正是这种审美愉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美,是要慢慢欣赏,细细感悟的。朱光潜《谈美》一书最后一篇的题目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是引用景物优美的阿尔卑斯山谷中公路标语牌上的话。作者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生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宗白华的美学著作索性就叫作《美学散步》,书前有一篇《小言》,专说散步对美学研究的意义:“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这话当然是针对审美感受而言的,但从书本里走出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道理,却是实在的。

    (节选自吴中杰《审美感受与余裕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割裂了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 B . 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他们感觉钝化,情感麻木,想象力萎缩,理解力也已下降,无法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C . 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他们把文学艺术变成“教训文学”或“教训艺术”,忽视了审美愉悦。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D . 美是需要慢慢感悟的,表现在具体行动中,就是无计划、无目的、不成系统,这也是宗白华《美学散步》书名的由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围绕席勒提出的“人性的断片化”这一问题,从产生的缘由、问题的发展、解决的路径三个层面纵向展开。 B . 马尔库塞认为人对人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 C . “美”是不考虑其实用价值的,“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就是说美、美感、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超功利性。 D . 由蔡元培所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分析可知,审美是人与世界相互交融、物我合一的一种关系状态。
    3. (3) 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
      A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 B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C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D .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4. (4) 席勒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行审美教育。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挂雪的树枝不垂泪

    迟子建1

    在我居室的下面,奋斗路的另一侧,原本是有两座平房的。一座是食杂店,另一座是酒店。食杂店铺着缝隙很大的木质的地板,走上去嘎吱嘎吱地响。货架也是木制的,动人的醋香味和暖洋洋的甜香气在黯淡的室内四处弥漫,给周围的平民百姓以许多方便。店的角落有一部公用电话,是黑色的拨盘电话,式样古老,与店的气息很协调。只要短了柴米油盐,我便踅进店里。而毗邻食杂店的酒店,却不曾光顾,只见它的门脸刻意装饰过,门前还吊着四盏红色宫灯。一排婆娑的柳树站在两座平房前,几乎与屋脊同高。

    那时我有个天真的想法,平房永远是平房,而柳树年年长高,最终柳树会覆盖了那有着猩红色屋顶的平房,繁茂枝叶的加冕会使平房更加充满童话色彩。然而童话终归是童话,那两座平房忽然在一日间被拆得成为一片废墟,几辆卡车将碎砖裂瓦、废土朽木清理干净后,那里就可怕地成为另一座大厦的基地。那有着古朴情调的平房消失了,还有那一排我企望形成一片浓郁绿云的柳树也消失了。那天我站在楼上,发现对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一片被砍伐了的柳树,白色的伤口分外夺目,而它们的枝条分明已经柔软了,毕竞春天近了。

    平房消失了。柳树消失了。原本开阔的视野不久就被一座钢筋水泥建筑的大厦所遮挡。工地传来彻夜不息的打夯声。室内不得安宁,我便到图书馆寻清静去。

    在读书气氛颇浓的社科阅览室,我被沙汀先生的《睢水十年》吸引住了。文中主要记叙一九三九年沙汀由延安返回四川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连绵的战火、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们丧失对文学的信心。文中还提到了许多现当代文学中的知名人物,这些人大多已经作古。这样质朴亲切的叙述风格和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已故的文学大师,不知怎的忽然让我想起已故的林予[2]老师以及珍藏于我手中的他生前的几册藏书。

    大约是前年,得知林予老师患了癌症,去年春天,就传来了他病情加重的消息。有一天在街上碰见小黑,她告知刚带女儿去医院看过林予老师。“消瘦得特别厉害,身体已经开始浮肿了。”小黑这样对我说。我心下戚然。我记忆当中的林予,是一个和善的神态怡然的长者,他宽厚的笑容和温和的话语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在是否探望林予老师的问题上,我矛盾了很久。是记住一个人生命旺盛时期的自然神态呢,还是记住一个人垂死前的非人的表情?我选择了前者。我更愿意记住一个人正常生活时的影子,那么在我的记忆中,他就是平静故去的。

    林予老师去世后不久,冬天便来到了。我和左泓去看望林予的夫人赵润华老师。我们在江边下了车,沿着江岸的斯大林公园朝前走。那天气压很低,松花江还未完全封冻,黑褐色的树木披着密密实实的白霜,这高傲的延伸着的树挂使我们恍若走进一座充满哀悼气息的灵堂。没有四壁的灵堂,灵魂可以直接面对苍天、树影、朔风,想必灵魂也是自由的吧。

    林予老师的遗像悬挂在书柜上。那正是我记忆当中的他,和善亲切、淡泊宁静。赵润华老师明显消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她拿出一捆书让我挑选一下,书是林予老师生前的藏书。我从中选择了几册:《黑龙江农事》《中国的垦殖》《苏联的远东地区》《垦殖学》等。其中的《垦殖学》是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扉页上有林予老师的签名以及购书日期——一九六二年东安市场。一九六二年,我还没有出生,而林予老师已经买到这本书为记述垦荒生活做准备了。

    当我把这几册书提回居室,一本本地翻阅它们的时候,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在《垦殖学》的插页中,林予老师在割稻器、施肥器、三段空心压土器的图形下面都用红笔画上了标记。让人想到他不是去当作家,而是一心一意要做个荷锄种谷的农人。书页里透出一股植物生长的气息,可以想见林予老师对待工作有多认真和严肃。这是一个文学前辈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

    岁月的浮尘使那几册书纸页泛黄,时间多么无情,它销蚀了一个人的激情、爱情、亲情和才华。如果上天因为给予了人的生命而要收回人的生命的话,那么上天收回的只是人的凡身躯壳,上天收不走人的精神成就。

    从图书馆出来,听着建筑工地单调的打夯声,我又一次想起了初冬松花江岸那些美丽的树挂。如果是雨落在树上,树就会垂泪。而如果是霜雪落在树上,树就仿佛拥有了无数颗雪亮的白牙。能让人看见白牙,那树必定是灿烂地笑着。如果善良的人果真去了另一个世界,林予老师,您一定就会在另一个世界。现在又是哈尔滨开花的时令了,另一个世界也开花了吗?

    (选自2016年出版的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

    注:【1】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

    【2】林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房的消失以及钢筋水泥建筑大厦的落成,使得作者内心产生出一种不安,也传达出淡淡的感伤情绪。 B . 在回忆林予老师的过往时,作者用“和善” “怡然” “宽厚” “温和”等词来描述,其内心渴望将老师最美好的形象保留下来。 C . 当作者翻阅《垦殖学》中林予老师留下的标记时,主要感慨的是文学前辈在农业研究上作出的贡献和留给我们的研究成果。 D . 文章最后,作者由哈尔滨开花的时令联想“另一个世界”也可能开花,在忧伤的氛围中传递出抚慰心灵的温情。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对“平房”“柳树”进行描写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景与情交融在一起,深化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B . 文章插叙了我与小黑的交流以及翻阅林予老师藏书引发感慨的一段往事,叙事中穿插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与生命思考。 C . 建筑工地的打夯声勾连现实与回忆,从“不安宁”到寻求 “安宁”,最后联想到松花江“挂雪的树枝”,回扣标题,全文读来行云流水,意味深长。 D . 文章倒数第二段呼应老师逝世的往事,为后文作情感铺垫,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林予先生生命消逝、才华销蚀的惋惜。
    3. (3) 本文借“挂雪的树枝”来表达对林予老师的缅怀之情,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4. (4) 作者为什么没有在林予老师病情加重的时候去医院探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懍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B .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C .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D . 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周礼》记载了九拜之礼,包括稽首、顿首、肃拜等。 B .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C . 三师,北魏以来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衔,无实职。 D . “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 . 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 . 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 . 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②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5. (5) 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栽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钟鼎”和“山林”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梦”字表明无论何种选择都是虚幻的,所以可以坦然面对。 B . “人间宠辱休惊”句意为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诗人认为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 C . “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告诫祐之要安于清贫。 D . 本词不同于作者的豪情爱国之作,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
    2. (2) 请结合本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3. (3) 《红楼梦》里林黛玉在《葬花吟》里写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悲泣春花,悲哀命运,《葬花吟》也是她的墓志铭。而借花来表达悲凉的情感,在唐诗宋词里多次出现,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现有工作人员近40人,其中设计师团队15人,90后占80%。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来说更能心领神会这对启示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

    文创产品从一个点子到最终成品,平均需要3到6个月。点子或者创意,常常是灵光一闪,    ①_。因此,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捕捉灵感,及时创作,力争制作出最满意的产品。在文创产品孕育过程中,产品经理也会介入。面对设计师们的创意,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拽缰绳的人”。“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绒?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这些细节都由产品经理把关。”她说。

    文创产品让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走向大众,一方面大众通过产品进一步了解文物,另一方面也会向博物馆反馈,甚至希望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这正是我们期待的,通过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拓展文物的生命力。”为此,博物馆更要严格把关文创产品质量。

    文物文创产品要注重品控,做到品质与颜值并存。文创产品的“外皮”可以轻松有趣,但最终展示的是__的“瓤儿”。“你要用现代方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明杰说,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对文物产生兴趣,继而才能走近。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结合文段所给语境,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产品经理王红把自己比作“拽缰绳的人”刚才那几个是自己人,最近才联系上的 B . 文创产品让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走向大众与会教师结合当前历史统编教材进行分享 C . 你要用现代方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下个月的演讲比赛 D . 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对文物产生兴趣,继而才能走近阅读这一本书,会让我们更好地走近《红楼梦》中的人物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群体,一头连着城镇居民。 , “菜篮子”连着“菜园子”,关系农民的钱袋子。从播种、浇水、剔苗、施肥直到成熟,蔬菜丰产来得不容易。眼下天气越来越冷, , 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农户的生产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从需求侧看,蔬菜供给关系城镇居民一日三餐,菜价波动也容易引发其他农产品价格联动。民以食为天,保供给就是保民生。解决蔬菜滞销问题、全面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刻不容缓。

    “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的难度自然大。当务之急是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给田间地头的蔬菜找到去处。对各地来说,有必要进一步 , 既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做好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供等,也要努力拓展外埠货源,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当前,线上购物需求旺盛。各地可以尝试对农产品线上消费实施专项补贴,或在线上搭建信息共享的供销互助平台,号召全社会消费助农。只有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才能及时解决蔬菜滞销卖难问题,确保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时出村、上路、进城、上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2) 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襄汾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