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小豆棚》是《聊斋志异》的仿作,已成不争的事实。清代中叶在山东地区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相继出现,清代曾衍东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就是其中的一部。此书有意仿效蒲松龄《聊斋志异》,却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仿中有变,继承中有创新,在写作体制上尤其如此。

    在《聊斋志异》中,文章结构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在开头部分,对人物姓名、籍贯、家世、性格等基本情况作概括性介绍,旨在给大家留下一个大体性印象;中间部分采用几个事件或者是专门写一个完整事件,采用个性化的语言,集中塑造人物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尾部分点出结局,有的采用“异史氏曰”的形式进行议论,作进一步内容或者感情上的升华。实际上,这种写作体制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史记》,肖振宇认为,“在众多的模仿作品中,《聊斋志异》是模仿得最好、最为出色的”。《小豆棚》作为《聊斋志异》的仿作,又在继承这种写作体制的同时,适当进行了创造。

    《小豆棚》正是得益于这种写作体制的继承,能够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鲜明突出,栩栩如生,把情节表现得如此曲折跌宕,波澜起伏。如《太恨生》篇中,作者开篇点出朱云人长得好,风流倜傥,且妻“貌微寝,有麻”,并点出了“太恨生”这一称号的由来。至此,读者对朱云的基本情况已有大体的了解。在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朱云随后的所作所为就顺理成章了。文章主要围绕朱云图谋不轨,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同样在最后,以七如氏的口吻进行了评论。再如《赵孝子传》篇中赵榛寻父这一故事,继承史传人物的写作体制,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小豆棚》在写作体制上对《聊斋志异》的模仿。

    在写作体制上,《小豆棚》进行模仿的同时也进行了适宜的加工改造,表现出对《聊斋志异》的突破,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文章开端,作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遵循先简单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基本情况的套路。在《祈梦事征》篇中,文章第一段讲述于少保做梦的故事。纵观全文,此事与文章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作者的目的是借助话本入话的形式,给读者一个调整心绪的时间而已。另外,在《刘祭酒》篇中以文章的写作缘由为开端;《常静莲》篇中,以写作背景为文章的开始等。

    《小豆棚》在文章的结尾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在《聊斋志异》的文末蒲松龄以“异史氏曰”的形式继承了《史记》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的口吻进行评论的形式,并且超越《史记》就事论事的史论形式,对自己创作的形象所寓含的意义、叙事主体的思想主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延伸。《小豆棚》继续延承《聊斋志异》这些优点,并且在保持议论的独立性、完整性的同时,作者曾衍东还兴趣不减地进一步发挥创造,在文章结局议论之余,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还进行自我点评,表现出文学意识强烈的自我张扬,这可以说又是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宋金民《<小豆棚>对<聊斋>写作体制的模仿与创新》

    材料二:

    声乐是听觉艺术,学习声乐首先离不开具体的、实实在在歌唱的音响。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那种传统的戏曲唱法代代相传,靠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由师傅教徒弟。意大利早期学派,也是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在声乐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演唱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暗示。

    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何种演唱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唱法,这就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模仿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缩短学习时间。模仿的目的是提高,但模仿的出路在创新。如果一味停留在对他人的模仿阶段,得到的只会是表象,而失去的则是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我国许多老歌唱家都是在成熟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胡松华的赞歌、吴雁泽的号子、才旦卓玛的藏歌等,无不渗透着老艺术家们辛勤的汗水,模仿传承,锐意创新,终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老艺术家。

    模仿虽不能认作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手段,但它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模仿是为了学习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丰厚遗产,学习他们先进的声乐理论、发声方法及技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以提高。模仿的出路更在于创新与发展,我们运用模仿学习方法,去学习和传承前人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声乐演唱艺术技巧的宝贵财富,运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去发展、创新声乐演唱艺术,必将会使我们声乐艺术的教与学更加规范、更加理性、更加繁荣。

    (摘编自张淑贤、种浩《在模仿与创新中打开声乐文化之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聊斋志异》的文章结构上大致可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其实这种写作结构可以在《史记》中找到依据。 B . 清代中叶山东地区出现了一系列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曾術东的《小豆棚》是其中模仿得最好、最为出色的。 C . 《小豆棚》的短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使《小豆棚》继承《聊斋志异》的体制成为可能。 D . 受我国戏曲“口传心授”方式的影响,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形成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向学生进行模仿暗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豆棚》文末以七如氏的口吻进行评论,这与《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小豆棚》中,作者不仅会对文中形象所寓含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延伸解读,还会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进行自我点评。 C . 《小豆棚》中各篇目之间的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如《祈梦事征》篇大胆创新,而《赵孝子传》篇体制守旧,创作水平偏低。 D . 胡松华、吴雁泽等老一辈歌唱家都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唱法,最终成为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仿中有变”的一项是( )
      A . 杨丽萍的孔雀舞通过模仿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最终编排而成。 B . 模仿者在模仿时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模仿对象,没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模仿就是无本之木。 C . 张大千深入敦煌,日夜临摹敦煌壁画三年之久,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大师。 D . 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开始都是照猫画虎,然后逐步过渡到独立表达成文的境地。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有人对模仿讳莫如深,认为模仿是一种原始机械的学习方法,靠它不会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人过分强调模仿,将模仿精确到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稍有改动就会被视作离经叛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

    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千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

    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

    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我怕个什么!”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

    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

    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

    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 . 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C . 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 . 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 . “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 C . 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D . 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
    3. (3) “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唐僖宗乾符五年,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会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李尽忠遣康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 , 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癸酉 , 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李国昌欲父子并据两镇 , 得大同制书 , 毁之,杀监军,不受代,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进击宁武及岢岚军。夏四月丁酉,以李琢为蔚朔节度使,仍充都统。琢将兵万人屯代州,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共讨李克用。李克用遣大将高文集守朔州,自将其众拒可举于雄武军。铎遣人说文集归国,开门迎官军。秋七月,李克用自雄武军引兵还击高文集于朔州,李可举遣行军司马韩玄绍邀之于药儿岭,大破之,杀七千余人。又败之于雄武军之境,杀万人。李琢、赫连铎进攻蔚州,李国昌战败,部众皆溃,独与克用及宗族北入。李克用虽累请降,而据忻、代州,数侵掠并、汾。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行营都监杨复光说王重荣,使以朝旨谕郑从谠召克用使平黄巢。王锋以墨敕召李克用。十一月,克用将沙陀万七千自岚、石路趣河中。十二月,以忻、代等州留后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将兵四万至河中,讨黄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有删改)

    [注]①牙城:这里指云州的牙城。②两镇:这里指大同、振武两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B . 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C . 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D . 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西,干支之一,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来纪年、纪月、纪日。 B . 制书,古时一般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或用于官僚的褒奖嘉勉。 C . 达靼,即鞑靼,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为突厥统治下的一个部落。 D . 表,古代臣子向皇帝提出批评性意见的一种奏章,一般分条陈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代北地区连年饥荒,朝廷的济粮不能够及时到达,大同防御使段文楚还减扣士兵的衣粮,用法严苛,士兵们对他不满。 B . 李国昌野心膨胀,他想与儿子李克用同时据有大同、振武两个军镇,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们父子二人发动了叛乱。 C . 李琢屯兵代州,联合李可举、赫连铎共同讨伐李克用。在讨伐李克用时,赫连铎派人游说高文集,高文集打开城门归降。 D . 李国昌战败,率领宗族逃入鞑靼,他一方面让李克用向朝廷表示归附的诚心,另一方面却盘踞忻、代二州,侵扰并、汾地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尽忠遣康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

      ②李克用遣大将高文集守朔州,自将其众拒可举于雄武军。

    5. (5)  请简要概括促使李克用归降唐朝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岁晏村居

    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臛:肉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表达出了喜悦之情。 B . 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 C . 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 D . 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三上·河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分别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楼阁密集,建筑群规模宏大。
    2. (2) 李白《蜀道难》中,描写了蜀道的高峻巍峨、雄奇惊险后,不禁发出“”的感慨。
    3. (3) 自然界中,高山与流水互依,相映生辉,文人以神来之笔写下无数赞美山水的诗句,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从小,我对雪是____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____,与众不同。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大雪____,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兴高采烈,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随着人们对牙齿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漱口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市面上不少漱口水都打着“刷牙漱口水”“医用漱口水”的旗号,甚至声称____。对此,天津德倍尔口腔主治医师刘大为表示,没有任何漱口水可以替代刷牙。漱口水可以____,但是不能除掉附着在牙齿表面的软垢和牙菌斑以及隐藏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

    刘大为还提醒道,____,它的“霸主”地位不容撼动,其他清洁方式都不能代替刷牙。对于有需要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漱口水。( ),还可能使牙齿着色。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破坏口腔天然的防御能力,有些含药物的漱口水不要长期使用 B . 长期使用含药物的漱口水可能会破坏口腔天然的防御能力,因此不能长期使用 C . 有些含药物的漱口水不要长期使用,因为口腔天然的防御能力会被漱口水破坏掉 D . 有些含药物的漱口水不要长期使用,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破坏口腔天然的防御能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面包与牛奶;也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鲜花与星空。

    在生活中,到底是要满足我们物质需求的“面包与牛奶”,还是要使我们精神愉悦的“鲜花与星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