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iè)     幽(pì)      敛(qún)     茫(miǎo) B . 时(chà)     女(yuán)    娜(niǎo)    峭楞(léng) C . 眠(hān)     脉(mò)      差(cēn)     梵玲(ē) D . 步(duó)     望(mǐ)      驳(bān)     蓊郁郁(wěng)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清凉                既使                悠闲            紧邻而居 B . 凝碧                空隙                稀疏            生气勃勃 C . 姿态                挖掘                螺旋            谜谜糊糊 D . 泥泞                蜘蛛                拜仿            兴致勃勃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十几年来,各地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放令”或“限放令”,但效果差强人意。今年因为空气质量的问题,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提议赢得了更多支持。

    ②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 , 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③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④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 , 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⑤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⑥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 , 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A . ①②④ B . ①⑤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⑥
  •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⑴李思佳同志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以后一直在湖南师范大学____。

    ⑵大学生们学习紧张,经常发生丢三落四的现象,因而遗失____随处可见。

    ⑶咱们认真____一下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

    A . 就教 启示 核计 B . 执教 启事 合计 C . 就教 启事 合计 D . 执教 启示 核计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B . 《荷塘月色》从侧面含蓄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黑暗时代留下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 C . 最新推出的“市民卡”,除了包含现行“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等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D .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我们于种种细节中看到了作者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 6. 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 . 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 . 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 . 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感情。 B . 第五段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的月色也别有情趣。 C . 文中的《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委婉含蓄。 D . 尾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离开荷塘月色、从江南采莲的联想中惊醒,重新面对苦闷的现实,与文章开头呼应。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如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B .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先总写树,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有层次感,展现了宁静幽远的特点。 C .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变化的情感,暗线是行踪。双线交织,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拓展了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D . 本文用了丰富而又贴切的比喻修辞,比如 “白花如刚出浴的美人”“黑影如鬼一般”,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3) 请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选文第三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的复杂情感。
    4. (4) 第七段中作者追忆的六朝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威尼斯

    朱自清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一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为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广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它的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底,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面目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的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音乐节春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条理性、层次感极强的记游中,穿插了对威尼斯风物风情的介绍,表现出作者在建筑、绘画、音乐、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B . 文章描写圣马克堂建筑群时,突出的是它诗意般的朦胧美;而在描写公爷府时,注重的是它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外观。 C .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一句是在暗示读者明媚的白天已经过去,朦胧的夜色降临。 D . 文章结尾先概写人家窗下飘着的抒情夜曲,后详写运河上繁密热烈的伴乐歌声,其中也包含着对威尼斯诱人夜景的描写。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的地方”是全文的文眼,威尼斯的交通工具、城市布局、建筑特色等无不精巧别致,读后令人心驰神往。 B . 文章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把小方场的钟楼比作中国戏里出场的大将,把运河比作画,把墙面上的大理石方纹比作少女等,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C . 全文为总分结构,先总写威尼斯水天相接的全貌,再写圣马克方场、公爷府,最后写威尼斯的水上夜曲,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 文章大量使用色彩绚丽的词藻,如“绿波”“真金色的底”“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等,极富画面感。
    3. (3)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位置能否对调?请简要分析。
    4. (4) 在文中,作者将威尼斯和中国的类似情形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运用
  • 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____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____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____了。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弥漫   霎时   好像   风流 B . 弥望   突然   好像   风致 C . 弥漫   突然   宛然   风流 D . 弥望   霎时   宛然   风致
    2. (2) 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恰当一项是(    )
      A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 . 一些白花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 .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D . 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3. (3) 下面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与画横线的句子类似的一项是(    )
      A . 足见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B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D .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