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平潭综合实验区2022-2023学年七年...

更新时间:2023-12-08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唐朝诗人李敬芳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河通淮利最多”,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其“利”的是( )
    A .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导致了隋朝的短暂而亡 D .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2. 隋唐时期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为寒门学子提供进阶之梯的选拔机制是(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3. 小萌同学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了如下朝代更替示意图。与图中②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 . 草原崛起,完成统一 B . 开凿运河,分科取士 C .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 .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 4.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政策或措施有( )

    ①轻徭薄赋②戒奢从简③知人善任④严刑峻法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5. (2023七下·献县期末)  唐三彩是中国首创的,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材料说明唐代(  )
    A . 文明对外影响力强 B . 各民族交往密切 C . 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 .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 6. 从“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极度繁盛,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篱藜”的千里萧条,导致唐朝出现如此转折的事件是( )
    A . 开凿运河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陈桥兵变
  • 7. 唐代球类运动盛行,不仅男子热衷,女子亦广泛参与蹴鞠、步打球等各种球类运动。这反映了当时( )
    A . 男耕女织消亡 B . 对外交流频繁 C . 社会风气开放 D . 民族关系和睦
  • 8. 王立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如下:女皇帝、殿试制度、发展生产。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人物是( )
    A . 唐高祖 B . 唐高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 9. 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文化昌盛 B . 疆域广大 C . 经济繁荣 D . 交通便利
  • 10. (2023七下·高州期末) 《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 外戚专权 B . 藩镇割据 C . 重文轻武 D . 武将专权
  • 11. 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 . 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B . 商业贸易鼎盛发达 C . 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 . 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 12.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所作出的主观认识。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北宋开封城里有许多瓦子 B . 北宋勾栏里有杂剧和蹴鞠表演 C . 宋代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D . 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丰富多彩
  • 13. 某同学认为,元朝的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体制,但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利削夺,降低了其处理政务的能力。这体现了该同学探究历史的方法是( )
    A . 史料实证法 B . 唯物辩证法 C . 经验总结法 D . 比较研究法
  • 14. 《全宋词》共收录了以苏轼为代表的1330多位词人的近两万首词作。这表述的是宋词( )
    A . 产生的背景 B . 创作的目的 C . 发展的过程 D . 卓越的成就
  • 15. 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下面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 16.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等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主要说明( )
    A . 元朝形成“四等人制”的背景 B . 忽必烈代表汉族人民的利益 C . 忽必烈学习和利用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D . 忽必烈代表蒙古族人民的利益
  • 17. 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阅读了某材料写出以下几个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 . 关汉卿 B . 李时珍 C . 宋应星 D . 曹雪芹
  • 18. (2023·克州模拟) 美国学者卡特说:“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他的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指南针发明的(    )
    A . 发明过程 B . 传播途径 C . 世界贡献 D . 先进程度
  • 19. (2022七下·紫金期末) 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A . 唐朝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B .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C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20. 《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故事,下列史实可能在书中出现的是( )
    A . 太祖废丞相制度 B . 设立军机处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京剧的诞生
  • 21. 1644年,明朝灭亡。这一年属于( )
    A . 16世纪中期 B . 17世纪初期 C . 17世纪中期 D . 17世纪后期
  • 22. 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23. 《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这介绍的是玉米的( )
    A . 生长环境 B . 种植方法 C . 加工过程 D . 药用价值
  • 24.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据此可知此书( )
    A .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B . 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 C . 是最早一部农学著作 D . 受西方科技影响深刻
  • 25.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是( )
    A . “均田免赋” B . “王侯将相宁有种平” C . “兵民合一” D . “均贫富,等贵贱”
  • 26. 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 . 重文轻武 B . 闭关锁国 C . 重农抑商 D . 鼓励贸易
  • 27. 北宋皇城四周是繁华的商业圈,热闹非凡。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这种变化凸显了明清时期的( )
    A . 阶级分化 B . 政策开放 C . 皇权尊严 D . 经济萧条
  • 28. 京剧脸谱中的黑脸(如图),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这说明,京剧脸谱艺术( )

    A .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 .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C .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4分。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权形式,起源于民间的私人最书讲学活动。民间或私人具备成书条件,构成书院教育产生的前提。

    ——据王炳照《中国书院史话》编制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与唐末五代相比宋代书院的特点。
    2. (2) 小萌认为:“唐末五代与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差异的原因是印刷术的发展。”你是否同意小萌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外城的“坊”和“市”整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国内外商人在这里集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雕塑、音乐、舞蹈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长安城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 

    ——摘编自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等

    材料二:宋时临安城“四隅皆空,人迹不至”,宋室南迁后,人口大幅增长,工匠们给临安带来了精湛技艺,临安迅速发展为南宋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军器制造业中心。经一个半世纪的建设,人口达到百万左右,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摘编自林正欣著《南宋都城临安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材料提及的长安城所属的朝代,并说明长安城的城市功能。
    2. (2) 根据材料二的图文信息,概括南宋临安城的城市特点。
    3. (3)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长安、临安其中一座城市,简析其繁荣的原因。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出现了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双向流动的现象,各民族形成了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统治区域内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在各民族经济贸易的促进下,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三:在清朝的辽阔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1. (1) 指出材料一中“朕”实行的民族政策,并举一例说明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清朝前期政府派驻西藏、新疆的最高行政长官名称,并说明它们设置的意义。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其反映的共同主题。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1405-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中期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特权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