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strong>&nbsp;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不仅无法对纸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裱糊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 

     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从那时起,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阿拉伯人在8世纪早期就已经征服的地方,人们开始造纸。其质量一点不比中国所产的纸张逊色。 

     当代纸张研究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是:中亚的军事冲突加速了纸的传播,不过这一传播可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军事史上记载的对东方秘密知识的加速传播和武力征服,是以贸易史上长期的东西文化传播运动为背景的。丝绸之路在纸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这批中国造纸工匠被俘虏之前,纸就已经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传到了中亚。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纸张之路。从这个角度看,造纸术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而不是一种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中国纸被纳入长途贸易,引发了当专有知识以商品形式转移时通常会发生的双重步骤:首先进口一种商品,然后是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进口商品的耗费巨大,必须经过漫长的旅途,这使得这种引进方式变得十分有吸引力。 

     最开始,阿拉伯造纸工匠可能一直是使用浮筛,后来才一步步地通过“抄纸”替代了这种“浇铸”工艺。但不管对造纸技术做了哪些细节上的修改,阿拉伯的造纸工匠们都需要让纸的生产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他们需要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并找到其他材料来代替中国造纸术中主要使用的原料——构树的韧皮。在这种压力之下,破布、旧织物、绳索这些在中国至多起辅助作用的原料,变成了阿拉伯造纸中的核心原料。 

     于是一种物质循环的基本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一模型中,人们不是仅仅通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形态来获得材料,比如金属,而是制造出了一种结构完全不同的材料。从此以后,纸成为一种人造材料,其原料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 

     (摘自《纸的文化史》,[德]罗塔尔·穆勒著,何潇伊、宋琼译,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人们无法明确纸的用途,难以追踪纸的起源,但纸起源于中国是确凿的事实。 B . 在皇帝的资助下,蔡伦改善造纸技术,以低廉成本制造出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 C . 在阿拉伯人俘虏的中国造纸工匠的帮助下,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人们开始造纸。 D . 在纸的传播过程中,丝绸之路至关重要,作为商品的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述了人们追踪纸的起源的历程,客观、准确地评价了蔡伦对纸的生产传播的巨大贡献。 B . 文章通过列举纸用来书写,做成灯笼、纸花等用途,论述了纸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 C . 文章通过讲述阿拉伯的战争故事,论述了中国造纸术的传播过程,强调了其间军事冲突的作用。 D . 文章论述了中国纸在丝绸之路上的长途贸易中发生的双重步骤,突出了中国纸的强大吸引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纸的确切日期,但是历史学家们找到了人们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的“原生纸”。 B . 中国人在公元9世纪时开始批量生产厕纸,纸币在10世纪时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这些都是当前有据可查的事实。 C . 从根本上说,造纸术是一种通过多种方式,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并非是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 D . 阿拉伯工匠通过“抄纸”替代了浮筛,并不断地改进技术,使造纸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找来新的造纸原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Z世代”指的是新时代人群,也称“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到2014年之间出生的人,受国家生育政策影响,他们是我国最后一批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Z世代”在未来10年将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度解码“Z世代”潮流趋势》) 

     材料二: 

       

     图1:不同代际人群对国潮文化关注程度 图2:“Z世代”对不同种类国潮文化的关注程度 

     (摘编自《走进文化自信的“Z世代”——2021新青年洞察报告》) 

     材料三: 

     2001年出生的舒婧焱,在冬奥会期间作为志愿者先后接待国内外贵宾20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近450小时。冬奥之旅坚定了她毕业后从事外事外交工作的理想,她要把“中国故事”继续讲下去。 

     《春分奇遇记》的青年导演陈雷开始尝试以创新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他表示《春分奇遇记》这类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瑰宝与现代技术、时尚和审美的结合。这类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责任感和活力。 

     “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在日记里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八个字,他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一名边防战士的赤子忠心。“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是英雄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誓言。 

     …… 

     “Z世代”生活在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中国,他们的梦想更加开放,选择更加多元。有在社区最前沿工作并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队伍守护居民的小天使,有为大山里的孩子奉献青春岁月的人民教师,有出现在洪灾险情的医疗员和志愿者,有大学毕业后返乡同村民一起养鸡推广销售农产品以及留学回国发展农业的创业者……越来越多的“Z世代”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并且有很多人选择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成就人生梦想。 

     (摘编自郑楠《关于“Z世代”:“吾辈敢当”》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Z世代”也称“二次元世代”,他们受现代科学技术与产品的影响,故而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B . “Z世代”关注“非遗”“传统节日”的比率高,他们既重视文化内容,也重视文化的运用与创新。 C . 陈雷、陈祥榕等时代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表明了“Z世代”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D . “Z世代”适逢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人才辈出,这与他们都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实现梦想有关。
    3. (3) 请结合材料概括“Z世代”的特征。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 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 ……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 . 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 . 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 . 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2. (2)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3. (3)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strong>&nbsp;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魏国公徐达深其奸邪,常从容言于上,惟庸衔之。达有阍者福寿,惟庸阴诱致为己用,为福寿所发。惟庸起家宁国令,时太师李善长秉政,惟庸馈遗善长黄金二百两,遂得召入为太常卿,累迁中书参政,遂与善长深相结,以兄女妻善长从子祐,贪贿弄权,益无所忌。一日,其定远旧宅井中忽出竹笋,出水高数尺,谀者争言为丞相瑞应,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夜有光烛天,于是惟庸稍自负,有邪谋矣。会惟庸家人为奸利事,道关,榜辱关吏,吏奏之。帝怒,杀家人,惟庸谢不知。帝又究故诚意伯死状,惟庸惧且见发,乃计曰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而是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者常犯法帝切责之。二人惧,惟庸以权利胁诱之。二人素戆勇,又见惟庸用事,因与往来,久之益密。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马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土刘遇宝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曰:“吾有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善长之弟,惟庸之婿父也,以亲故,往来惟庸家,惟庸令存义阴说善长以邪谋。惟庸又使指挥林贤下海招倭军,约期来会,又遣元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请兵为外应,皆未发。会惟庸子乘马奔入挽辂中,马死,惟庸杀挽辂者。上怒,命偿其死。惟庸逆谋益急。而是时日本贡使适见惟庸,惟庸约其王,令以舟载精兵千人,伪为贡者,及期,会府中力士掩执帝,度可取取之;不可,则掠库物泛海就日本,有成约。 

     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藏兵复壁间,刀槊林立。即发羽林掩捕,考掠具状,磔于市。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胡蓝之狱》,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计曰/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而是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者常犯法/ B . 乃计曰/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而是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者/常犯法/ C . 乃计曰/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而是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者/常犯法/ D . 乃计曰/主上草菅勋旧臣/何有我/死等耳/宁先发/毋为人束手寂寂/而是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者常犯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国公徐达深嫉其奸邪”与“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离骚》)两句中的“嫉”字含义相同。 B . “惟庸故起家宁国令”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 . “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之”与“阴知奸党名姓”(《张衡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D . “而是时日本贡使适私见惟庸”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惟庸统管中书省事务,独断专权,魏国公徐达曾在皇帝面前揭发,胡惟庸怀恨在心,诱惑守门人福寿,图谋加害徐达,却未能如愿。 B . 胡惟庸一手遮天,日益骄纵,追名逐利之徒趋之若鹜,献媚者称其祖坟之上夜晚有光烛照天空,胡惟庸渐渐野心膨胀,怀有不臣之心。 C . 胡惟庸擅杀车夫,皇帝愤怒,要求他赔偿车夫损失,皇帝又要彻查诚意伯死亡的实情,胡惟庸深感恐惧,更加快了谋反的步伐。 D . 皇帝出西华门时,太监云奇冲撞圣驾,又言辞不清,被屈打至垂死,仍未放弃警告,皇帝终于醒悟,识破了胡惟庸的奸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惟庸家人为奸利事,道关,榜辱关吏,吏奏之。 

       ②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 

  • 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 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 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②浑身着苎麻? 

     【注】①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②底事:为什么。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来诗“晓夕”和“不闲身”都点明了采桑叶的时间之长,突出了蚕妇劳动的艰苦。 B . 杜诗写蚕妇的美貌不因贫穷而减色,表达了对她们在美好年华却远离美好的惋惜。 C . 杜诗与北宋诗人张俞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两首诗对于造成蚕妇悲苦命运的原因,都未直接说出,因而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2. (2) 两诗的后两句主旨相近,写法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境为中心,“”揭开了奇幻之梦的序幕,“”则标志着惊心动魄的梦游交响乐戛然而止,紧接着诗人发出深深的叹息。 
    3. (3) 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nbsp;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 ①  , 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 ② 。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鉴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一切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 ③ 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 ①  , 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 ②  , 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 ③  , 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造船场内遗留了不少机器设备,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我们从中仍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 B .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称“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C . “清辞丽句必为邻”,追求好的语言表达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我们有责任让语言越来越美好。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strong>&nbsp;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