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摸底检测...

更新时间:2023-11-11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天行:天道。健:运行不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与之相应,坤卦《象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说。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易经》认为:乾为马,用马象征天,形容自强不息,故曰“天行健”;坤为牛,用牛象征地,诠释人的品德,故曰“地势坤”。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因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概。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它则体现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故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为校训。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摘编自杨立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包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在许多仁人志士身上有所体现。 B . 世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中国因此丧失了历史机遇,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C . “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D . 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等无畏气概,在社会发展层面体现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自强不息”的内涵,两者的内涵与侧重点完全一致。 B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是君子舍生取义精神的体现。 C . 孔子说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包含着“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D . 君子处于世,应当像天的运行一样刚强劲健,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易经》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表现了不断反思的深沉忧患意识。 B . 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展现出拳拳的爱国情怀。 C .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展现出一种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D .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了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5) 简述“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内涵,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种民族品格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王(节选)

    阿城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

    一天,支书唤我:“队里可还苦得?”我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在调理我,就笑着说:“支书开玩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

    “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我家老三你认得,你在学校,扯他一把。”递过一张纸来,下面有个大红油戳,证明不是假的。

    第二天一早到学校,招呼的人说:“我们昨天发了通知,正好缺老师上课,一个老师调走了,要有人补他的课。我们查了查,整个分场知青里只剩下你上过高中。”我这才明白原由,就说:“高中我才上过一年;这书,也没教过,怕误人子弟呢。”

    上午收拾停当,下午便开始教书。我看看课表,心里一颤:“教初三?我高中才念了一年,如何能教?”

    蓬头垢面的娃子聚坐在一起,数十只眼睛亮亮地瞪着。前排的娃子极小,似乎不是上初三的年龄;后排的却已长出胡须。

    我清一清喉咙,说:“翻到第四页。”学生们无反应。我问:“书呢?拿出来。”学生们吵起来,说没有书。我生气说:“不带书,上的哪样学?”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害怕地说:“没有书。每次上课,都是老师把课文抄在黑板上,教多少,抄多少。”我呆了,想一想,说;“抄吧。”

    课文抄完,学生叫:“还有字认不得呢!“我说:“好嘛。上来划,“于学生们拥在黑板前,七手八脚划了一大片字。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认不得的宇。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后排的一个学生说:“我划的三个字,是以前没有教过的。我可以给你找出证明来。”

    “你说你能证明哪些是真正的生字,怎么证明呢?”

    “每天抄的课文,凡是生字,我都另写在纸上。“说丢取出一个本子,递给我。我翻看,姓名是王福,密密麻麻写满了独个的字,便问:“好。有多少字呢?”王福说:“算上今天的一共三千四百五十一个。”

    课后,我想:课本既然是全国统一的,那怎么教也应该有个标准。比如说吧,一篇文章,段落大意是什么?主题思想又是什么?这语文不比数学,应该有个规定才踏实。

    我认定识字为本,依了王福的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语文课自然有作文,初时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中间又多是时尚的语句,令人瞌睡。渐渐怀疑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堂课上,我要求:“字,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別写些‘红旗飘扬,战鼓震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分场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去掉。没用!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比如,写上学,那你就写:几点起来,干些什么,怎么到学校——”有学生叫起来:“以前的老师说那是流水账!”我说:“能把流水账写清楚就不错。咱们现在就拿出纸笔来,写一篇流水账。就写——就写上学吧。”

    教室里静了许久,王福忽然抬起头来,我看那纸上,一字一句写道: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吃了饭,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不觉笑起来。

    “还有谁写完了?”又有一个学生交了过来,上面写道: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我说:“王福写得好。第一,没有错字,清楚。第二,有内容。我念念。”念完了,学生们笑起来。我说:“不要笑。‘我’是多了。讲了一个‘我’,人家明白了,就不必再有‘我’。逗号太多,一逗到底,不过这是以后纠正的事。”我又念了第二篇,学生们又笑起来。我说:“可笑吧?不过这篇起码写了一个‘走’字。我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就这样,慢慢就会写得多而且清楚,总比抄些东西好。”

    课文于是不再教,终日只是选各种事情来写。半月之后,有时怀疑起来,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

    后来王福交了一篇作文,我不由吃了一惊。他写道: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

    一日,总场教育科的吴干事来学校。

    “你教到第几课了?”

    “课在上,但课文没教。”

    “为什么?”

    我想一想,终于说:“没有用。”

    “总场的意思,是叫你再锻炼一下。分场的意思呢,是叫你自己找一个生产队,如果你不愿意回你原来的生产队……”

    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支书给“我”调岗文件时,嘱托关照他家老三,这显现出生产队中的人情世故。 B . 分场调“我”去教书,一方面是师资不够,另一方面是“我”的学历水平合适。 C . 学生竟不认识新抄课文中三分之二的文字,反映出前一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 D . 王福精准统计出“三千四百五十一个”汉字的细节,表现出其好学上进、踏实刻苦。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吓了一跳”“心里一颤”的心理描写,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 B . “我”对学生写作所提的要求和不教课文的考虑,都基于对特殊学情的考量。 C . 小说对小姑娘、吴干事等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上有作用。 D . 作者语言简洁明快,句短刚健,同时善用地方语言,如“调理”“扯他一把”。
    3. (3) 王福的作文《我的父亲》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知青·教育·时代;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寻根文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 , 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 , 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常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秦之枉,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上令A公卿列侯宗室B杂议C莫敢D难E独F窦婴争之G由此H与错有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系治,囚禁治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 .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 .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 .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 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还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 .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 .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 谋亦益解。

      ②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 (5)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画像(节选)

    【宋】王安石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

    酬孝甫见赠 

     【唐】元稹

    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 B .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 C . 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 . 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
    2. (2) 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2. (2) 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开阔高远的深秋金陵江山的景象。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前,老家门前是一坝稻田。春末时分,随处可见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他们绾起裤,弓起背,耕田、铺田坎、扯秧苗、插秧苗,然后抽水、除草、施肥……承载着农民的希望,秧苗儿拔节生长,整个夏天,田野显得 ① 

    秋风送爽,田里翻滚起金色的稻浪。人们收拾好农具,朝着田野出发。田野里顿时热闹起来。女人们割稻,抱稻把,男人们打稻,背稻,拴草。呼,呼,一人割一道,刀起稻把堆 , 排成端直的两行;呼,呼,打稻声有节奏地响起,此起彼伏,好似古老的歌谣。

    大人们忙起来,孩子们也没闲着,忙着逮自己的美味——油蚱母。孩子们站在田坎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稻叶面,一有油蚱母现身,忙屏息凝神,手轻轻伸过去,猛然加速,一把抓住。逮住了!逮住了!  ②  ,赶紧放进衣兜里;没逮住,遗憾无比,唉!好可惜哦,心里不断责怪自己,咋不小心呢?咋没逮住呢?

    回家后,孩子们总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战果”,然后就开始烹饪“战果”。从灶间里铲出一铲子热炭火灰放地下,然后把油蚱母放上面,再铲一铲子热炭火灰盖上。等上几分钟,用火钳扒开热炭火灰,油蚱母被烧成了金黄色,捡起来在手中胡乱拍几下,就 ③ 地放入口中。哇,简直就是天下最美味的东西了!

    如今,门前的田虽然大部分仍种着水稻为主,可遇到好天气,收割机至少一两天就把整坝稻谷收割殆尽 , 儿时收割水稻的记忆只能在脑海中偶尔浮现,逮油蚱母的快乐也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那灶堂红红的火焰,那一铲铲温热的火灰,那已走远的童年却清晰如昨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人割一道,割好后的稻把被排成整齐的两行;此起彼伏的打稻声砰砰地响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删减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七、选择 简答
  • 7. (2023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吗?

    心理学上,将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的行为称为“讨好”。

     ①  , 被称为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特点通常是这样的:个人观点容易被他人左右、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委曲自己、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而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可悲的是,就这样委曲求全,却往往事与愿违,并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② :性格上过度敏感,同理心过强;从小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肯定;不正确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一个在担惊受怕或否定中长大的人,往往有严重的认知和人格缺陷,以至于他们认为,讨人喜欢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做“讨好型”的人,弄清楚两点非常重要:首先,“与人为善”不等于“讨好”。讨好是隐藏自己的想法去迎合他人,没有原则和底线;与人为善是会恰当地表达自己,虽然会为他人着想, ③ 。其次,“控制”不是“爱”的表现形式。爱是“爱其所是”,是鼓励独立和成长;而“控制”是搅乱是非观念,否定、摧毁人的认知。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己价值,一个真正会欣赏你,永远欣赏的是你最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委曲求全和讨好对方的样子。所以,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需要隐藏、否认自己的感受,也不必把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讨人喜欢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1. (1) 下列句子中的“其”和“爱其所是”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 或者不如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D .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 8. (2023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提到燕惠王听信了田单的谣言,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导致乐毅奔赵,燕军最终大败。必修下册教材“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也提到,“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身处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该如何正确筛选并利用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