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度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3-10-0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航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 . 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 . 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 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 . 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幅眼光。 C . 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 . 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 . 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 . 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 .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 . “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 . 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 . 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 . 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 . 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 . 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 (3) 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
    4. (4) 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 , 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B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C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D . 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相同。 B . 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掌握辖区的军政大权,须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C .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人常常将“社稷”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 . 朝歌是商朝的国都。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纣王执政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形势危急,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讨对策,出身低微的姚贾自告奋勇,纾解国难。 B . 姚贾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负秦王重托,出使四国,以其过人的谋略圆满完成了止兵促和的任务,受到秦王嘉奖,并委以重任。 C . 韩非嫉贤妒能,以无关国家安危的个人道德问题来污蔑陷害姚贾,试图让秦王改变对姚贾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却被秦王诛杀。 D . 秦王从姚贾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和晋文公的事例中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国君一定要有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的胆识和胸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②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

    5. (5) 面对韩非的诬陷和秦王的质疑,姚贾是如何应答的?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塞下曲

    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①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两句选取“秋风”“雁门桑”等意象,点明了时令、地点,营造了壮阔而肃杀的意境。 B . 三、四两句着笔于远望所见,言“猎”代“战”,表明交战的双方正在做着紧张的战前准备。 C . 五、六两句概述将士的战斗生活:前句突出分兵突击的进攻态势,后句言战场形势危急。 D . 这首以五言律诗形式创作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的风格。
    2. (2) 有人评价,本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却并未明言反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该主旨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陆游《书愤》中的“”就通过檀道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2. (2)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3. (3)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久仰了,南朝石刻,现在我终于走近了你。如果不是因为你守护的那几具与蛇虫为伍的腐骨,我真想向你_____________,因为你是如此精美又如此残破,如此高贵又如此荒凉,如此威猛又如此天真,如此古典又如此与我们_____________。

    曾经游览过国内一些颇具盛名的帝王陵墓,它们大都修葺得很好,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很热闹,但必须承认,(      )。虽然这里早已_____________,只有旷野里几只遍体鳞伤的石兽,但正是这种萧瑟和荒僻,令每一个目击者惊心动魄。如果把这些石兽放到博物馆里,配上现代的灯光和_____________的解说,我们会产生这样的震撼吗?这是一种苍凉和残缺之美,它指向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致境。这里有诀别,有固执,有从容和宁静,有岁月的残梦和历史的泪痕。真应该感谢这1500多年的雪雨风霜,它们让该朽的与草木同朽,不朽的与岁月共存。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顶礼膜拜    灵犀相通    落尽铅华    伶牙俐齿 B . 五体投地    灵犀相通    乱头粗服    巧舌如簧 C . 顶礼膜拜    息息相通    乱头粗服    伶牙俐齿 D . 五体投地    息息相通    落尽铅华    巧舌如簧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从来没有被像今天这样地深深震撼过心灵 B . 我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深深地震撼过 C .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地被深深震撼过心灵 D . 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被像今天这样地深深震撼过
    3. (3) 下列各句中的修辞运用与画波浪线部分最相似的一项是(   )
      A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C . 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D .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矣!”遂去不顾。

    1.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邻舍有烛而不逮

      ②遂成大学

      ③衡能《诗》

      ④解人

      ⑤邑人曰:“矣!”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也就是说,君子不可用小事去考验他,却可委以重任。

    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孟孙把一个因随意放走小鹿被赶走的罪人请回来做他儿子的老师,自有他的道理。

    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系列选人用人新理念新要求,多次强调选人要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以“用人以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