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4 /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心有一团火,温...

更新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 B . 不久前的一天,张秉贵去东风市场一家饭馆吃夜宵,这里已经座无虚席 C . 您那沁人心脾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D . 夜里,张秉贵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在德昌厚当伙计时遇到的一件事,又浮现在眼前。
  • 2. 根据顿号用法,判断下列顿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依然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B . 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方。 C . 王维的“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泉声咽危石”(《过香积寺》)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 D . 含有铁质的食物有猪肝、大豆、菠菜、油菜等。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不仅劳动教育是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劳动教育不只是____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的养成,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家庭____的影响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家庭都应当____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____,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1. (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劳动教育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B . 不仅劳动教育要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C . 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D . 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传授  潜移默化  竖立  言传身教 B . 训练  耳濡目染  竖立  薪火相传 C . 训练  潜移默化  树立  言传身教 D . 传授  耳濡目染  树立  薪火相传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劳动将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B . 让劳动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C . 期待劳动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D . 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让劳动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让劳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二、 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 .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 . 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 .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B . 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C . 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 . 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
      A . 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 . 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 . 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D . 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5. (5) 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大楼”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注有走进它了。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 . 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 . 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 . 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2. (2) 文章的标题是“‘大楼’的记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3. (3) 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4. (4) 文章中说“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请结合对教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学习和理解,说说“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为了写好报告文学,周明陪同冰心老人三访张秉贵。在采访中,张秉贵向冰心谈起了他在旧社会经历过的____往事和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为人民服务的感受。冰心曾问张秉贵:“您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硬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张秉贵说:“干食品行业几十年,只要用心就能够练成。”

    1978年7月10日,冰心冒着酷暑,去百货大楼对张秉贵进行第二次采访。来到糖果组柜台,只见柜台前____,都在围着张秉贵。冰心对周明说:“咱们别打扰他,从旁边看。”只见张秉贵____地忙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无论顾客要几斤、几两糖果,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 , 同时接待下一个顾客……(   )。从糖果组出来,冰心又对百货大楼的负责人和张秉贵的几位同事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她了解到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指着货架上的糖果对张秉贵说:“我要买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见那位客人不再说话,张秉贵就问道:“您还要点什么吗?”顾客说:“不要了。这些糖果多少钱?”张秉贵马上说:“两块零七分。”这位顾客____手心,只见上面写着“2.07”。他激动地说:“咱们是同行,看到报纸上宣传您的‘一口清’本领,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下我可是真服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酸    人山人海    井井有条      展开 B . 辛酸    人山人海   有条不紊      展开 C . 心酸    人头攒动   有条不紊     打开 D . 辛酸    人头攒动   井井有条    打开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B . 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 C . 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D . 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一动作,只要一分钟 B . 一分钟就可以做完这些动作 C . 一分钟,他就将这些动作做完 D . 这一系列动作,只需短短的一分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