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下面的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翻开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画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当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俭朴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使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所向披靡的英勇斗志,直面各种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

    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以艰苦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节约而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折射着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继承和弘扬这种“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既是修身养德,更是家国情怀。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一代人创业,懂得勤俭持家。第二代人,有了充实的物资基础,节俭意识开始淡化。到了第三代则是无度挥霍,将家败光。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绝不能让“富不过三代”的俗话在我们身上应验。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切记、切记、再切记: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不能忘。这是破解“富不过三代”的秘诀。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这是历史留下的忠告,也是现实发出的警报。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路走来,更要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堪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宣示了“永远不能丢”的坚定信念,昭示了“永远不能忘”的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刻领悟、全面践行,付诸于实践,见诸于行动,真正成为自觉追求、时代新风,让“东方魔力”常在,“兴国之光”长明。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迎接挑战、面向未来的活力源泉、底气所在。

    (摘编自林伟《勤俭节约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传家宝》)

    材料二: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近三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制度建设,刚性约束

    将反对浪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形成“不敢”“不能”“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各个层面全覆盖,粮食生产、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全覆盖,从而建立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长效机制。

    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对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相关行为紧盯不放,对“舌尖上的腐败”问题坚决惩治,杜绝各类铺张浪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宣传教育,道德养成

    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共识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积极开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公益活动,发动普通消费者、餐饮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教育,从学生个人品行的评价,到班级之间的评比,都应该建立针对浪费粮食行为的负面评价制度。学校在保证学生营养的前提下,精准供餐有助于减少学校整体的浪费,实现“食堂光盘”。还可以通过探索光盘行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换水果”等方式,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主动光盘。

    (摘编自《人民网•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立家、立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B . 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体现出文明程度,也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C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时时牢记,不可懈怠,更不可危言耸听。 D . 全球新冠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明白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即使年年丰收也不能铺张浪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勤俭节约,但论述的内容和重心并不相同。 B . 国以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而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是修身养德,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C . 若将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可以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 D . 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的教育方式多样,激励机制就比负面评价机制推行的效果好。
    3. (3)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一中“东方魔力”的一项是( )
      A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B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C .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饿。——萨迪 D .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4. (4)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5) 如何在当代高中生中推行“勤俭节约”?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合欢花

    肖复兴

    第一次见到合欢,在台基厂。从我家出来,往东走不远,穿过后河沿,正对着的就是台基厂。这是一条老街,明朝建北京城时,工部设立备料的五大厂:台基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和神木厂。台基厂是唯一建在内城的,离皇宫很近。台基厂北口,即是长安街,和王府井遥遥相对。这条街两旁种的行道树便是合欢。

    那一年暑假,我马上读五年级,自觉得长大了,第一次去王府井,因为王府井南口有当时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我想到那里看书、买书。刚进台基厂南口,一眼看见合欢,满树开满的那种花,我从来没有见过。不是常见过的红色、猩红色和粉色,是那种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仿佛一阵风吹来,就能把花都吹得飞起来,像跳着芭蕾舞一样,轻盈地飞满天空。台基厂整条街两旁,都飘浮着这样绯红色的云朵,我像走进童话的世界。

    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怎么也忘不了那种花。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那一年的暑假,我常走那条街,为去新华书店,更为看合欢。

    有一天下午从新华书店出来,走到台基厂的时候,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一个人,是一个中年女人,个子很高,微微发胖,面容白皙,很漂亮,穿着也很漂亮的连衣裙。我连忙向她道歉,她笑笑,没说什么,只是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便向前走去。我跟在后面,好几次想快走几步超过她,赶紧回家。不知怎么搞的,总不好意思,就这么一直跟在她后面,看着合欢的花影落满她的肩头,连衣裙的裙摆被风微微吹起。

    她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在我前面走着,没有想到,她走过台基厂,走过后河沿,走到我家住的那条老街,居然也是往西拐,一直走到我读书的前门第三中心小学,走到乐家胡同的时候,拐了进去。我愣愣地站在乐家胡同口,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好长时间,我都弄不清当时我为什么望着她的背影,望了那么久。

    暑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上学路上,我居然又遇见了她。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她又冲我笑笑,好像也认出了我。但是,没有和我说话,也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

    以后,几乎每一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总能遇见她,每一次,她都冲我笑笑。笑得很和善,很慈祥,很好看。在以后的日子里,回想起每天上学路上和她的邂逅,我才发现,是自己的潜意识里,觉得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其实,早在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了,妈妈的样子、妈妈的笑,我没有一点儿印象。

    一直到有一天上学的路上,看见她向我走过来,有几个小孩子从我身边跑过,一边叫着方老师,一边向她跑过去,我才知道,她是老师。进乐家胡同不远,是贾家花园小学,我们院里的孩子,有在那里上学的。自从知道她是贾家花园小学的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我异想天开,总想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她当我的老师才好。只是,这样的念头,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贾家花园小学是私立学校,家里花不出那样多的学费。

    我和这位漂亮的女老师每一次上学路上的邂逅,都会让我忍不住想起第一次和她在台基厂合欢树下的相撞。长大以后,几乎每一次看到合欢,总忍不住想起她。尽管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并不了解她,对她一无所知。但是,她那温和、善良、慈祥又美丽的笑容,温暖了我小学五、六年级两年的时光。她是我苦涩寂寞童年的一束光,让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乃至梦幻。

    读中学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偶尔,我会想起她。高一那年的暑假,我重走台基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绯红色的合欢依旧满树轻柔地飘浮。我再一次想起了她,写了一篇作文《合欢》。

    那一年的秋天,父亲突然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北京,一时待业在家,母校第三中心小学的校长,好心要我去代课。第一天早晨上课,走过乐家胡同的时候,我再一次想起了她,甚至幻想,会不会像小时候能再次遇见她?乐家胡同已经改名同乐胡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心里想,不知道动荡的前些年她的情况怎么样,她是那样的时髦,漂亮。台基厂街两旁的合欢树,说开的花太过缠绵,是资产阶级的树而被砍伐一空。后来,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合欢路口》。我将合欢树,从台基厂移植到我家前这条老街;我和她在合欢树下重逢。这是我一直的愿望。

    如果有什么花可以象征一个人的童年,那么,合欢,就是我的童年之花。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光顾着抬头看花,没留神撞到了方老师,对于“我”的道歉,她“笑笑”,用手摸了一下“我”的头发,表现了她的和善、大度。 B . 文章先写“我”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却弄不清楚凝望的原因,后写到“我”发现“她的样子、她的笑”像是妈妈的样子和笑,文章层层深入,情感逐步增强。 C . 与方老师第二次相遇、插肩而过的时候,她冲“我”笑笑,但再没有摸一下“我”的头发,说明她并没有记住我,从而让“我”感到非常失落。 D . “她是我苦涩寂寞童年的一束光,让我对母亲对未来对美好充满想象乃至梦幻”——表达了“我”对方老师的崇敬之情。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详细描述台基厂的建筑特点,既是为了引出长安街两旁种植的行道树合欢,又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B . 描写“我”第一次看见满树合欢像梦一样的绯红色,毛茸茸的,那么轻柔,充满诗情画意,为下文方老师的出场渲染出温馨的氛围。 C . 写几个小孩一边叫着方老师,一边向她跑过去,衬托出方老师的和善、慈爱,立刻引起“我”转学到贾家花园小学的强烈期盼。 D . 文章中反复细致地描写方老师的外貌,突出了方老师的性格特征,指出像极了妈妈的样子,从而揭示她留给“我”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
    3. (3) 为什么说“合欢,就是我的童年之花”?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文章的标题是“童年合欢花”,作者为什么要写高一暑假以后来到母校代课等情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溯二年,百济来犯。秋,熊津都督刘仁愿、方洲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于熊津之东,拔真岘城。

    龙溯三年,九月,戊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馀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抚馀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帅、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馀,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赍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 B .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 C .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 D .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龙溯”是年号纪年法,与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的“宝历”纪年法相同。 B . “间”文中的意思是秘密地,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含义相同。 C . “筑第”文中的意思是建造宅第,“第”与古代科举考试中“及第”的“第”含义相同。 D . “黜”文中的意思是撤职、罢官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与孙仁师会合,军队士气大振,但在下一步进攻目标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众人采纳了刘仁轨的建议。 B . 百济率先起兵进犯,唐兵在刘仁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大破敌军。百济王逃走,诸王子投降,除任存城外,百济全部平定。 C . 唐高宗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战后的百济满目疮痍,刘仁轨在安抚百姓、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训练士卒,大举进攻了高丽。 D . 刘仁愿回京后,向唐高宗坦言刘仁轨的功绩,唐高宗听了非常高兴,给刘仁轨丰厚的赏赐。上官仪也赞美刘仁轨、刘仁愿两人皆是君子。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②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

    5. (5) 请结合文本,简述刘仁轨的才能。
  • 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偶。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诗和苏诗都写出了月亮清寒的特点,以月夜清辉之景衬托出诗人的形象。 B . 晏诗和苏轼都以“转”字赋予了景物动态感,以动衬静,增添了诗歌意趣。 C . 晏诗由月亮联想到“素娥”有“玉蟾”“桂花”的陪伴,来反衬诗人的孤独。 D . 苏诗把月比作“玉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中秋时节圆月冰清玉洁的美感。
    2. (2) 这两首诗中,诗人借“月”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写水,“”直接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整本书阅读(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胜古迹和现代技术如何融合联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资料数字化并制作成影片,让游客们在进入洞窟之前就能与莫高窟亲密接触 , 提高了传播效率,优化了参观体验,更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此外,敦煌研究院还构建起面向大众的数字平台,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

    打开“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网站,经典洞窟的高清图像① 。观众点击进入第254窟,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可以获得能总览整窟远景风貌、清晰观看壁画上的近处细节甚至包括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图案的极佳体验 , 令观众有② 之感。

    而2020年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展现精美的敦煌壁画,还在丰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点亮莫高窟”功能,重现千年前莫高窟人流如织、③ 的点灯夜景。据悉,截止到2021年年底,“云游敦煌”小程序整体访问量突破5000万人次,独立用户数突破1040万人次。

    与现场参观相比,云游敦煌不仅可以清晰、细致、不受时空限制地观赏石窟艺术,也避免了实地参观为石窟壁画保存带来④ 的损伤。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触手可及②身临其境③熙熙攘攘④不可逆转 B . ①垂手而得②设身处地③门庭若市④不可逆转 C . ①触手可及②设身处地③熙熙攘攘④不可避免 D . ①垂手而得②身临其境③门庭若市④不可避免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是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过年,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1. (1) 根据上面的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
      A . 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 . 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 . 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 . 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2. (2) 材料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体特征鲜明,逻辑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