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

    第三,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颠覆了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当我们捧读《红楼梦》时,我们不得不为显赫一时的贾府由盛转衰、宝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众芳飘零的命运悲剧而扼腕叹息,但在更深层次上,曹雪芹还探讨了人生没有出路的人生悲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悲剧轴心人物,作为一个青少年,他的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新气象、新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他对仕途之路非常反感,但无法抛弃对家族、尘世的依赖和眷念,而当他摒弃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叛逆了封建秩序之后,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因而内心深处充满着痛苦、焦虑、惆怅,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无可奈何之下出家的贾宝玉只是以一种痛苦去消解另一种痛苦,宗教的出世精神与生命意识是有着内在冲突的,他并没有真正的解脱,他的悲剧是精神失落的悲剧。

    诸多评论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同时也暗示了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到了穷途末路,然而曹雪芹所生活的“康乾盛世”不会让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他在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露更多侧重于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人生意义虚空的哀叹。

    作者对贾宝玉及几十个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描述,是从广阔的视野展现了美的毁灭。当然,通过对现实和传统精神中弊端的淋漓揭露,曹雪芹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滋生的新生事物,那就是由大观园中这些青春儿女之真情所演绎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崭新的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作者的这一观察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陈艳秋《论<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有删改)

    材料三:

    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悲欢离合的往复循环、生离死别的亲历旁观,宝玉一直感受着这个爱他、也被他所爱的世界,不断感受着爱在这个复杂世界的纠结和无奈。在这个世界里,宝玉没有力量去帮助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帮助自己。在绝望中,宝玉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觉悟到世界虚无本性的自己,这个自己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呈现出来,不是和这个世界的直接抗争,而是告别:觉悟到虚无的宝玉和贾府的告别,和自己“宝玉”身份的告别。

    告别也是一种抗争,是选择另外一种人生,这也是宝玉唯一能够自主选择的人生。在经历了世间的种种纷扰之后,炽热而跃动的心渐渐冷寂,宝玉只想在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下做一块无用的石头。

    人的伟大在于可以通过思想创造一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的世界。在虚无的废墟和荒漠之上,美好的东西获得了一个更坚固的根基。这个坚固根基的核心是矛盾和紧张,在入世和离尘之间、在相信和怀疑之间、在真假有无之间。

    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思考都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其中有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有更适合保证这些美好事物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精神性的存在,人们深知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完美,悲剧、残缺和遗憾无处不在,但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接受就足以让我们更加强大,也更有力量去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东西。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无法摆脱封建儒家思想的中国古典悲剧不同,西方悲剧个体多充满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 B . 宝玉精神失落,源自背离传统价值观后的心理困境,体现生命意识与宗教出世精神的矛盾。 C . 曹雪芹以青春女性悲剧演绎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思想意识,其观察思考超越了时代。 D . 宝玉在绝望中发现了觉悟到世界虚无的自己,迸发出告别复杂世界、选择别样人生的力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窦娥冤》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和贫民化倾向,在悲剧的主体中渗透着喜剧因素。 B . 王国维称誉《红楼梦》为“悲剧中之悲剧”,因为情节设置颠覆了“悲欢离合”“大团圆”的传统。 C . 《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转衰和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让人叹息,而曹雪芹对社会失去信心令人感慨。 D . 世界总有悲剧、残缺和遗憾,理解和接受它们让人们更有力量去追求爱情、亲情、友情等美好事物。
    3. (3) 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作品分析符合“中国古典悲剧美学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
      A . 《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自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 . 《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对爱情坚定追求。 C . 《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亲人。 D . 《聊斋志异》中面对压抑的社会环境,狐女灵怪,往往不惧世俗观念,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4. (4) 材料二、三分别剖析了贾宝玉的悲剧,但其分析角度和论证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红楼梦》中穿插了许多曲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下面这段词曲在体现“贾宝玉”和“薛宝钗”人物悲剧性上的作用。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温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王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绍钧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决计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抵达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

    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便得意地誊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张,命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弄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刚才的残墨写寄与夫人的信。

    明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至于渺茫。校役回报昨天的使命,潘先生并不留心在这些上边,更深的忧虑正萦绕于心曲。

    他抽完了一支香烟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言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阔,也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如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不很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拿几个备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着;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枚红十字徽章早已跳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枚呢,潘先生重重包裹,藏在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打听去。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

    路上的电灯似乎特别昏暗,背后又仿佛有人追赶着的样子,惴惴地,歪斜的急步赶到了家,叮嘱王妈道:“你关着门就可安睡,我今夜有事,不回来住了。”他看见衣橱里有件绉纱的旧棉袍,当时没收拾在寄出去的箱子里,丢了也可惜;又有孩子的几件布夹衫,仔细看实在还可以穿穿;又有潘师母的一条旧绸裙,她不一定舍得便不要它:便胡乱包在一起,提着出门。

    “车!车!福星街教堂。”

    明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冷。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转一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报纸上看到照常开学的消息后,已逃难到上海的潘先生又独自坐火车回到让里。 B . 王妈开门看到潘先生时那么惊讶,是因为昨天刚拖家带口去逃难的潘先生又回来了。 C . 局势渐紧,潘先生为了保全性命财产,主动向红十字会申请把学校变成妇女收容所。 D . 潘先生从吴办事员那得知正安失守后,镇定地回家收拾衣物,再去福星街教堂避难。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潘先生“开了房门的锁,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的言行,突出了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和对王妈的不信任。 B . 小说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时“如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他如愿加入红十字会后的自豪之感表现得生动自然。 C . 小说描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行径,在批判潘先生的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军阀混战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动荡和苦难。 D . 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如实地表现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故事,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3. (3) 潘先生在难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作品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中画线段落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武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材料二:

    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北陵A文王之所B辟C风雨也D必死E是F间G余H收尔骨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厌之有”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B . “失其所与”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C . “天奉我也”与“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两句中的“奉”字含义相同。 D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哀”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 B . 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放低姿态,坦言知亡,然后阐明得失,以利相诱,最后回顾历史,离间秦晋,最终让秦君退兵。 C . 杞子从郑国出使回来告诉穆公他手握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派军队袭击,可以占领郑国都城。 D . 孟明等三人被释放后,秦伯在郊外迎接,并没有怪罪三人,他认为不能因为一点小过失掩盖他们的大功劳。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5. (5) 宋代吕祖谦曾说“天下之事以利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一、二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③徙倚:徘徊。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诗人逃难已有三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暮时洞庭湖无边无际,长江水浩浩荡荡,诗人在岳阳楼上看到如此景象不禁思绪翻涌。 B . 颔联实写登临的位置和时间,“吴蜀”历史感厚重,夕阳在湖山间徘徊,怅惘之情顿生。 C . 颈联“万里”“三年”笔力千钧,写诗人背井离乡之远,漂泊不定之久,充满无尽的忧愤。 D . 尾联情景交融,“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2. (2) 明人胡应麟评论此诗“得杜调者也”,结合本诗和杜甫《登岳阳楼》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用秦人对待宝鼎、黄金的态度表现了他们生活用度的极度奢靡。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词人感叹历史像流水流逝,未曾给人留下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br>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典籍里的中国》运用电视化、通俗化表达,让“____”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变得“活”了起来,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再到《论语》,不仅一本本典籍是老祖宗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还关乎科技、医药、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由于中华典籍____,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在表现形式上,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我们在惊喜和感动之余,感受典籍之伟大,品味历史之厚重,汲取精神之营养。

    《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推进,运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____的叙事中还原历史、吸引受众,通过淋漓尽致地表现,唤起年青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

    1. (1) 请在文中带序号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龙虾横扫各地餐桌和年轻人的朋友圈时,小龙虾里的生活气息就与人情味道息息相关。近年来,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人们堂食、聚餐的频率有所降低,小龙虾的社交优势也受到影响。____,一起吃小龙虾的机会自然也变少了。作为“网红美食”的小龙虾,身上一些附加标签也逐渐剥落,好不好吃、值不值,重新成为更多食客的关注焦点。当初,小龙虾走红之后,____,一盘分量不算大的小龙虾动辄卖到百元以上,让人直呼“吃不起”。起初出于图个新鲜、赶热闹的心理,消费者也许还乐意买账;随着人们的消费心态回归理性,在消费者决策中,性价比恢复主导地位,小龙虾走红的年头变长,价格高、壳多肉少的小龙虾吸引力减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味蕾总是在寻觅新的刺激,人们探寻美食美味的道路可能没有止境。正因此,餐饮市场上的网红美食好像一直处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____,似乎是所有网红食品都要经过的发展历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员,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现在,人们不再那么热衷食用小龙虾,请根据材料简述“失宠”的缘由。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更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人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那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