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8-23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传统的《人民日报》严肃、权威、高冷的“阳春白雪”形象迥然相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呈现出轻松、幽默甚至搞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下里巴人”形象。这种“下里巴人”范式如何形成又为何被采纳?对“人民日报”等社交媒体新闻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社交媒体新闻通过独有的召唤结构来寻找读者。

    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所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是用表现性语言所写成的虚构性文本,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客观世界的精确对应物,其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必然存在着“未定点”和“空白点”。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具有召唤功能,可以激发读者去确定、去填补,从而把文本由潜能变为现实。因此,伊瑟尔称这种由“未定点”和“空百点”组成的文本的结构基础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总之,召唤结构是连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性机制。

    社交媒体的新闻不仅通过“未定点”和“空白点”来召唤读者,还通过“惊奇”、“呼告”、接近性等来吸引受众。下文主要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的公众号为例进行论述。

    ㈠设置悬念:激发受众好奇心理

    悬念是一种设置空白点的叙事技巧,它利用“抑制”和“拖延”等艺术手法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不断地留下疑窦,以催生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急切的心理期待,从而引起他们对故事发展及人物命运的热切关怀和浓厚兴趣。

    传统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都有明确要求,即标题必须标出关键事实,但是社交媒体的新闻标题却常使用延宕手法,故意抑制关键事实的出现。如“人民日报”公众号下列标题:

    ⑴人抓到了!

    ⑵不拘你,拘谁!

    ⑶谢谢你!希腊小伙

    ⑷死刑!!

    上述四个标题中,新闻关键信息均缺失多半。由于诸多要素处于空白状态,自然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以致迅捷或毫不犹像地点开新闻。

    许多新闻只在微信平台等社交媒体呈现时才采取悬念设置的标题模式,而在其他平台呈现则采取传统新闻的标题模式,如“澎湃新闻”在其网页版的标题陈述关键事实:“莎普爱思营销之路:先在医院遇控,转非处方药后做广告大卖。”而公众号版的标题则设置悬念:“莎普爱思成‘洗脑神药’,是从这个字的改变开始的。”

    对比传统媒体新闻标题,社交媒体版标题往往通过隐没关键信息来故意造成信息的空白点。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依靠新闻价值吸引受众,社交媒体的新闻却依靠悬念吸引受众。

    ㈡突显惊奇:激起受众震惊心理

    如同悬念,惊奇也是一种叙事手法。惊奇是由故事“突转”造成,就是故事的发展突然向别的甚至反方向转化,这种突转使读者在阅读中原先产生的心理预期落空,因而感到惊奇。如:

    ⑸看着都疼!落石砸断4根肋骨,他强忍剧痛将乘客送至安全区

    ⑹怪不怪?局长的灯亮着,科长就不敢关灯,科员只能干等着

    ⑺目瞪口呆!网上在逃人员被抓后“质问”警察:国庆节,你们不放假吗?

    新奇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而新闻的“突转”便是因为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出乎受众的意料而发生,因此惊奇与新闻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传统新闻标题把关键信息揭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诉诸新奇性,即惊奇感。但社交媒体新闻不仅直接叙述造成惊奇的“变转”事实,而且用评论,发问等话语把这份“惊奇点”或“惊奇感”直白地表达出来,以强化“惊奇”。如“澎湃新闻”网页版标题:“坐高铁时发现车厢少了8节,回应:临时接通知车厢编组变动”,而其公众号版标题则为:“奇葩!有坐票没车厢,高铁回应让网友炸了”。

    ㈢真情呼告:构造面对面场景

    呼告指行文时对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直呼文中的人或物并与其进行对话;二是把不在场的读者或受众当作面对面的亲朋好友进行直接交流。

    社交媒体新闻的呼告,主要以第二种类型为主。由于网络连接,社交媒体能使人们穿越时空进行交往,新闻受众不再是无法沟通、附和与回应,更无法进行争论与更正的想象主体“他”,而是能够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等回应的旁观主体“你”,甚至是能够进行对话、反驳与协商的参与主体“我”。如:

    ⑻71位有梦想的同学,人民日报社正在找你!

    ⑼中国农民丰收节,大伙都在,就差你啦!

    ⑽这些保健食品都是假的,别买!快告诉爸妈!

    通过把不在眼前的受众视如在眼前而与之交流,以拉近新闻生产者和新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新闻具有强烈的“有的放矢”感,从而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

    ㈣诉诸接近:唤起受众的亲切感

    虽然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但微信新闻尤其诉诸这一要素,并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策略。微信新闻诉诸于两种接近性:一是题材上的接近,即主要报道紧贴民生的社会新闻和实用知识。如“人民日报”公众号除新闻外,固定栏目还有“关注”“健康”“夜读”等等,其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二是用语上的接近,即偏爱口语和流行的网络用语,如:

    ⑾吓skr人!这居然不是摆拍

    ⑿台风又双焱来了!这些地方将受到影响

    上述四种召唤结构并非泾渭分明,往往夹杂使用。种种召唤结构使新闻褪却原来好恶不言于表的严肃表情,换上了喜形于色的率真面孔,甚至大呼小叫、拍案而起的形象,从而让人感到《人民日报》从遥不可及的圣洁高坛走入了触手可及的凡尘俗世。

    (摘编自曾庆香《社交媒体召唤结构:新闻交往化与亲密性》,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悬念”是指利用“抑制”和“延宕”等手法在情节安排上制造空白,留下疑窦,以催生好奇心和期待。 B . “惊奇”源于“突转”,当读者预先的阅读预期落空,则产生“惊奇感”,这与新闻的新奇性天然契合。 C . “呼告”是指对文中不在场的人或物发出呼唤并与之对话,从而拉近新闻叙述者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其共鸣。 D . “接近性”主要表现在题材和用语两方面,其对象均指向新闻受众,一是贴近民生,二是贴近语言表达。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新闻标题通过报道“突转”事实来展现“惊奇”,而社交媒体新闻标题则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将其中隐含的“惊奇点”或“惊奇感”表达出来以突显“惊奇”。 B . 把不在现场的读者或受众当作面对面的人群进行呼告,在社交媒体新闻标题中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称呼上直呼“你”;二是发出“提醒”或“警告”。 C . 传统媒体的社交媒体版新闻或通过结果性语句来设置悬念,或通过评价性语句来制造惊奇,或通过呼告性语句来召唤交流,或通过通俗化语体来唤起亲切感。 D . 通过对比社交媒体新闻与传统新闻发现,社交媒体新闻主要通过“悬念”与“惊奇”两种叙事技巧、真情“呼告”、题材与用语接近受众等方法来召唤读者。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依照伊瑟尔的观点,基于文本中必然存在的“未定点”和“空白点”,文本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素质自由填补和充实。 B . 社交媒体的跨时空性使新闻受众从想象主体转变为旁观主体,甚至完全平等的参与主体,因此,受众能对原新闻进行更正、延伸或反转。 C . 社交媒体新闻标题的召唤结构,有时只有一个要素,但更多的是多个召唤要素的融合交织,其体现的是以新闻受众为主的互联网思维。 D .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权威性被消解、颠覆,社交媒体新闻呈现出轻松、幽默、率真的形象,自此,新闻从神坛走入凡间。
    4. (4) 请联系文章内容,给“召唤结构”下定义。
    5. (5) 下表为2023年5月《澎湃新闻》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部分标题汇总表,请根据材料内容,请据此表举例分析社交媒体新闻标题的特点及效果。

      《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标题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标题

      金价“越等越贵”,今年还要“狂飙”数百美元?你囤了吗

      这位厦门姑娘,你被拍了!

      揪心!桥梁突然垮塌,4名干部落水失联

      高考262分,旁听12年,他要“博士”毕业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机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劳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材料二: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舍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1. (1) 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在场人们的反应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B . 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不仅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更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 C . 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 D . 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
    2. (2) 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材料一的诸多细节表现了王熙凤“太聪明”的形象特征,“忙转悲为喜”的“忙”字十分传神。 B .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高调出场,体现了其在贾府的地位和张扬跋扈的性格,也与其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唏嘘。 C .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文中着墨描写元妃回家省亲与亲人叙离别情,在这烈火烹油的辉煌之后,小说结尾提及的贾府的无上政治荣耀也就有迹可循了。 D . 《红楼梦》善用隐涵,处处可品。元妃承蒙皇恩回家省亲,本应是无上恩宠的喜事,但其数次哽咽及垂泪,不免令人多思其在宫里的真正处境。
    3. (3) 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4. (4)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 , 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杨B士C奇D荐E擢F御G史H时I官J吏K有L罪M不N问O重P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夫人甚爱女”的“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B . “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C . “若翁廉”的“若”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若”用法相同。 D . “数遣医视疾”的“数”与《鸿门实》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翱深得皇上信任,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脏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B . 王翱的仲孙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平,就把试卷撕了烧掉了。 C . 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调入京城任职。 D . 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 (5) 请简要概括文中王翱的形象特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①刘方平,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1. (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借景抒情,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渐近黄昏,碧纱窗上日影消失,凄清伤怨之情跃然纸上。 B . 颔联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写出了诗中主人公凄凉悲苦的心境和现实处境。 C . 尾联遥应颔联,对诗中主人公起陪衬作用,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本诗由内到外,由远及近,借美人迟暮寄托身世之感,使诗歌更加深曲委婉,余味无穷。
    2. (2) 《唐人绝句精华》曾评价此诗:“于时于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里,作者同时用借代、对比手法,看似在描写音乐,其实是揭示秦始皇沉迷享乐的句子是“”。
    2. (2) 李斯认为,秦穆公重用五位客卿,让秦国达到了“”的强盛之势。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指出了六国对抗秦国的具体方法,并认为此举会让秦人食不下咽。
    4. (4) 疏放洒脱的诗人往往视自然万象为自己的朋友,李白要“举杯邀明月”,苏轼要“侣鱼虾而友麋鹿”,张孝祥则认为“”。
    5. (5) 杜甫在《春望》中用“烽火”代指战争,“烽火连三月”表现战争持久不休,《登岳阳楼》中,同样采用借代手法指出边境战乱的句子是“”。
    6. (6)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推行变法是为自己“征利”,王安石就此予以反击的两句话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淄博烧烤”火爆全国,许多地方纷纷效仿。淄博烧烤的火爆,并不符合经济学对流行的定义。“烧烤”本身并不具备稀缺性,也不是新发明。“淄博烧烤出圈”的隐喻意义在于:平民对自由的表达。

    据说淄博烧烤的引爆者,是那些在疫情期间受到善待的大学生。在去年五月,淄博人给上万名来此隔离的大学生提供好的食宿环境,临别时,当地政府又特地请同学们吃了一顿烧烤,并约定来年春暖花开时,大家再来淄博做客。互联网的世界,大学生从来是最活跃的流行文化的发酵者,他们在“淄博烧烤”这个概念上烙进了会冒烟的情感,进而爆出了全社会的“疫后共情”。而流行的第二级引爆人,是淄博当地政府:他们推出烧烤专线、组织烧烤志愿者,甚至还专门安排“烧烤列车”。在淄博吃烧烤,牛肉一串

    2.5元,烤生蚝5元,人均约50元到75元。因为价格管理得当,加之全民高度关注,亦无人会在( ① )之下引发众怒,迄今没有听到宰客的新闻。( ② )的商品让消费者尽情消费也不“肉疼”,( ③ )的市场环境处处彰显公平、诚信,谦卑和气的“小政府”让人倍感温暖。在某种意义上,淄博烧烤正在兑现人们对自由、公平市场的平民式想象。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蔬菜,(①);喜欢香菜的人吃啥都想放香菜调味,可不喜欢的人一点都吃不下。(②)?其实造成大家对香菜如此爱憎分明的原因就是因为基因不同。讨厌香菜者体内拥有特殊版本的嗅觉受体基因“OR6A2”。拥有这种基因的人会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十分敏感。简直就是行走的香菜检测机。据香菜受害者回忆,香菜的“臭”特别有层次感。味道前调像臭虫,中调变成像肥皂,后调像发霉锅水。所以,不爱吃香菜的人真不一定是挑食!(③),但是后天的文化环境也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以前很讨厌香菜的朋友们,随着年纪增长、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有一天就接受香菜了。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人们常给厌恶某种特定食物的人贴上“挑食”的标签。请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为“讨厌香菜者”摘掉“挑食”的标签。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由就在于遵循一个人的良知。——彼得·辛格《黑格尔》

    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孟德斯鸠

    如果自由是名副其实的,那么一切都将服从于它。——埃·伯克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