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8-23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在题材上艰难开拓。 B . 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仅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更写普通人,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 .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处理的结果,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D . 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求新求变,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诗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 . 文章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例分析了宋诗丰华情韵的特征和平淡的美学追求。 C .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类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 . 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和地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就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 . 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 . 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 . 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先生

    贾平凹

    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能渡过了第一关,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再服一种药,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的又再服另一种药,差不多十个疗程过后,该死的就死了,能活着的就身轻体健。

    县上一位交通局局长来治疗了三个疗程,头一疗程结束,还批了款要扩建进沟的路,第三个疗程没完,人却死了。局长的儿子认为许先生的泻药太猛,导致了父亲去世,愤愤不平,向县卫生局上告,说是茶棚沟人发财致富,集体草菅人命,并且还附了一张当年死在茶棚沟十二个病人的明细表。县卫生局曾九次来人调查,八次被病人和病人家属围住村子不让进。最后一次是进去了,经过十天详细查证,认为许先生的医疗方案没有问题,药草没有问题,所有人家的客舍也没有问题。风波算是过去了,茶棚沟又恢复了往常的景象。

    又过了五年,村子前后已经绿树成林,林中百鸟鸣叫,春夏秋冬都有花开,许先生家大梁的灵芝也有了盆子大,而许先生自己却病了。他病得不轻,但医不自治,浑身疼痛不止,关节里犹如无数的虫蚁在咬噬。六月初三入伏那天,许先生晚上吃过饭,对人说:把灵芝摘下来吧。大家以为摘下灵芝要炮制药呀,许先生却叫唤起村主任,村主任赶了来,他交给村主任一个瓷罐儿,说罐子里有钱,村口应该搭个棚了,把灵芝就挂在棚里。到了半夜,三间老屋起了火,等人们发现时火大得已不能救,整个屋顶塌了,四堵墙全部朝里倒下,许先生就死在了火里,埋在了墙土下。

    许先生一死,带走了病痛,带走了委屈,也带走了茶棚沟人的一部分。茶棚沟不再有病人来,所有的客舍全废,没有了收入。村主任从瓷罐里取出一万元,这算他的积蓄,还有一个纸条,写着祖传的茶配方。

    村口是新建了茶棚又开始卖茶,但过往的行人太少了,茶一直要卖到日落。这一天,村主任在茶棚里看着日头渐渐落去,忽然醒悟:日落日还在天上啊!开始重新谋划起茶棚沟的未来。第二年冬季,茶棚沟联合县里一家制药厂就生产出了健字牌的“茶棚冲剂”,在市场上销售。

    (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2期《秦岭记》,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的所叙人物故事跨度长达几十年,行文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点,开枝散叶有余,凝练集中欠缺。 B . 许先生未能治愈所有病人,印证了文中“治了也不好”的说法,也说明医学探索之路漫长而曲折。 C . 作品善于通过侧面叙述对主人公进行烘托,如村里人不愿让他去镇上坐诊,调查组前来调查,八至而不得入。 D . 小说通过一个偏远山村的变化映照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势,以小见大,凝聚了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底蕴。
    2. (2)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许先生这一形象的特点。
    3. (3) 小说中“日落日还在天上”,在不同层面有不同涵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 3. 文言文阅读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B .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C .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D .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让”与“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陈情表》)两句的“辞”字含义相同。 B . “秦王曰”与“按剑而”(《鸿门宴》)两句中的“跽”字含义相同。 C . “范雎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 . “大王行臣之言”与“今行而无 , 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 . 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 . 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 . 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②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5. (5) 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后来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先描写了杭州灯夕热闹繁荣盛况:月光皎洁,灯月辉映,引来满城男女游赏,而后再写富人过节的繁奢景象。 B . 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C .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出了密州的上元节百姓们击鼓吹箫,到农桑社欢度节日的热闹,与上片“钱塘三五夜”相映衬。 D .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2. (2) 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元宵节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人丰富的情感意蕴。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受。李商隐《锦瑟》中“”就表达了这种感受。
    2. (2) 《登高》中,杜甫用“”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用“”一句从时间角度极写自己的孤独之感。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4. (4) 《逍遥游》中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指出大鹏能够凭大风高飞的原因是“”。
    5. (5) 《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从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和哀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新疆棉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不攻自破。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____。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凡好的文章,____,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____。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从文段中概括“凡续书的人都失败”的原因。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余世存在《人间世》一书中写道:我们立身处世无时不面临着对话、交流,但我们往往只听得见想听见的话,对异己陌生者总是对立而忽视。我们的言行总是跟同类相互强化;而不能各自表述,寻找存在及发展之共识,从对立面吸收。在不疑处有疑、对异己者加持是一种文明理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异己者”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