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strong><strong>基础</strong><strong>积累</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孔孟,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而走近庄子,我们大可采用一种自然轻松和____的对话姿态。庄子与我们虽隔两千多年,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是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所以,( ),而应与之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的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习面对人生的智慧。

    阅读庄子,你可能会惊异于他那思想的高妙、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那些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是庄子对人生和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____。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

    阅读《庄子》,把他轻放枕边,倦了,就合上书。这种一次次的精神对话之后,会使得你心境酣畅、愉悦,甚至____,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表情淡淡的,____,却是通透后的宁静、共鸣!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敛容屏气 一语中的 手舞足蹈 静若止水 B . 亦庄亦谐 一针见血 手舞足蹈 波澜不惊 C . 敛容屏气 一针见血 乐不可支 静若止水 D . 亦庄亦谐 一语中的 乐不可支 波澜不惊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的 B . 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C . 庄子没有必要被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D . 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B . 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C . 庄子是博大的,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 D . 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服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 2.  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解答以下问题时遇到困难,请辅助进行回答。

    传说陆游是“蒲痴”,常常到山间捡白石头、接泉水回来养菖蒲。他常用菖蒲上的露珠来洗眼睛,以明目静心。不仅如此,他更是作诗表达对菖蒲的喜爱:“____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____橄榄茶。自是闲人____闲趣,____无心学野僧家。”

    请选出文中横线里用字最恰当的一项( )

    A . 寒;煎;逐;原。 B . 山;煮;足;本。 C . 寒;煎;足;本。 D . 山;煮;逐;原。
  • 3.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个人得有些烟火气,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也难免俗气得可怕。

    A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B . 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他的话剧还有《龙须沟》等。 C .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D . 苏轼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石钟山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彭为妄作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B .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期望 C . 则刘病笃 日:一天天地 D . 牗而居 扃:关闭
  • 6.  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古之人不余欺也

    A . 今以钟磬置水中 B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 . 令人长号不自禁 D .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情表》一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行文。作者在终养祖母有碍报效国家的情况下,坚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选择了徇私情、尽孝心,感人至深。 B . 《项脊轩志》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C . 《兰亭集序》虽是序文,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行文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D . 《种树郭橐驼传》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
二、</strong><strong>现代文阅读</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 . 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 . 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 . 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 . 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 . 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 . 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 . 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 . 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 . 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三、</strong><strong>古诗文</strong><strong>阅读</strong>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人。迁密令,视民如子,口无恶言,吏民亲爱而不忍欺之。民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问之曰:“亭长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属之而受乎?将平居以恩意遗之乎?”民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耶?”民曰:“窃贤明之君,使民不畏吏,吏不取民。今我畏吏,是以遗之。”茂曰:“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尚致馈,此乃相亲,况吏民乎?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去,不在人间耶?亭长素为善吏,岁时之,礼也。”民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从人情。今我以礼教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泣随送。上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谒见,时年七十余矣。建武元年诏曰:“故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 断断无他,其心休休焉。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则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赐安车一乘,衣一袭,金五百斤。”茂为人恬荡乐道,惟实不为华貌,行已在于清浊之间,自束发至白首,与人未尝有争竞。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三)

    注①淳固:敦厚坚毅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 B . 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 C . 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 D . 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窃闻贤明之君”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B . “岁时遗之”的“遗”意为“赠送”,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字含义不同。 C . “涕泣”的“涕”指眼泪,与《楚辞·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涕”字含义相同。 D . 建武元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卓茂为人仁爱,任密县县令时,爱民如子,面对百姓不会恶语相向,老百姓都亲近他,爱戴他,不忍心去欺骗他。 B . 卓茂善于治民,与民为善,能够恰当处理官民间的冲突,调任京部丞时,密县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为他送行。 C . 卓茂受到汉光武帝刘秀的重视,刘秀刚即位先拜访了他,并下诏表示名冠天下的人,理应受到天下重赏,封卓茂为太傅。 D . 卓茂为人性情恬淡坦荡,只追求实际不好虚名,从年少时到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从未和别人发生过争执。
    4. (4)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邻里尚致馈,此乃相亲,况吏民乎?

      ②故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断断无他,其心休休焉。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容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安居草堂后不久,崔明府来访,于是作了这首诗。②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强调“群鸥日日来”,实际上是在说没有人来,由此可见杜甫的孤独之感,与颔联客人到来形成了欲抑先扬的效果。 B . 颈联写诗人距离集市太远买不到菜,所以盘中饭菜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陈年浊酒招待客人,交代了诗人此刻的处境。 C . 尾联通过“邀邻喝酒”这一细节描写,用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可见宴席上气氛相当热烈。 D . 全诗把住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 (2) 《客至》与《登高》的“潦倒新停浊酒杯”,都通过“酒”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 11.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2. (2) 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兰亭集序》)
    3. (3)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
四、</strong><strong>现代文阅读</strong>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宅里的树

    张强勇

    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

    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

    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

    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

    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椿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

    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

    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椿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

    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

    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

    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 B . “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 C . 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了时“我”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 D . 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
    2. (2) 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 B . 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 C . 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 D . 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
    3. (3) 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效果?
五、</strong><strong>写作</strong>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东晋·葛洪) 

    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求变,引人思考。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