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10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18 浏览次数:9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曹雪芹说《红楼梦》“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在曹雪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回目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回目都有对这些女子命运的概述,下面是部分回目的梳理:

    回目

    女性人物

    命运

    第三十二回 ……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金钏

    情烈死

    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

    尤三姐

    归地府

    第七十七回 丫鬟抱屈天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晴雯;芳官、蕊官、藕官

    抱屈夭归水月(出家)

    第七十九回 ……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贾迎春

    误嫁(后被虐待致死)

    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

    香菱(甄英莲)

    屈受棒(后抑郁而死)

    第一百十一回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

    鸳鸯

    殉主

    第一百十二回 活冤孽妙姑遭大劫 ……

    妙玉

    遭大劫(被劫掳)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

    贾惜春

    矢素志(出家)

    材料二:

    以女角为舞台审美中心,关注女性命运,重视女角塑造,这是东方戏曲的一个优良传统。以悲剧为例,西方传统观念高度看重男主角之于悲剧的作用,而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角则绝大多数是女性。反观戏曲文学史,从表露平民意识的宋元杂剧到倾吐浪漫情怀的明清传奇及至富于启蒙色彩的近现代剧作,都无可置疑地向我们指证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女性的人性觉醒、女性的人生价值为一代又一代具有良知的剧作家所深切关注,他们满怀同情并倾注极大热情描写她们的命运、表现她们的痛苦、赞扬她们的品质、歌颂她们的抗争,从而在中国戏剧史上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女性故事,塑造出一个个亮丽的女性形象。

    首先,戏曲让女性扬眉吐气。在女卑男尊的宗法制社会里,“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诫·敬顺》)是数千年奉守不变的人格审美准则。在此男权目光审视下,小女子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可怜兮兮、期待保护的模样。但是,古典戏曲里却不乏扬女性风采的开明文本,如《望江亭》即借洋溢喜剧光辉的“智女斗恶男”,故事让受压迫的女性一吐胸中恶气,从而为向来被扼制在封建“菲勒斯”强权话语下的她们大长志气。

    其次,戏曲为女性打抱不平。许多像关汉卿这样的进步戏剧家,实际上也具有一副专好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他们同情弱者,同情下层妇女被抛弃、遭损害、受践踏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替之鸣不平。他们虽无力也无条件扭转整个乾坤,可作为“社会良心”,他们一刻也不曾放弃以笔向不合理现实抗议、呐喊的权利。他们在舞台上塑造有胆有识、能文能武的强者女性形象,真诚希望“第二性”们自立自强;他们也同样真诚地期待官场上有公正的男子汉出现,能够替小女子仗义执言、申述冤屈。后一种心理情结投射入戏,便有了《铡美案》之类剧作中额悬明月的黑脸老包的凛然形象。

    作为不约而同的创作模式,戏曲艺术代中国女性吐露心声,常常采用两性角色对比来实现道义上的抑扬褒贬。歌颂型文本中,多写女性优于男性、美于男性;同情型文本中,多以恶少的丑行反衬弱女的美德;而有的剧作则是重在描写、渲染、揭露、嘲弄封建男权世界的丑恶肮脏,由此来间接达到代女性鸣不平的目的。

    戏曲替女权呐喊,不因人物身份、地位作取舍,其诚心诚意颂扬的对象,可以是侯门千金也可以是小家妇道,可以是女英雄、女才子也可以是贫寒妇、风尘女。正是这种性别乃至阶级观念上的开明态度和民主精神,为载歌载舞的东方戏曲艺术镀上了千秋不泯的生命亮色。

    (摘编自李祥林《东方戏曲文学史上的女权呐喊》)

    材料三:

    “社会性别”(gender)是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社会学家用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与价值观相联系的观念决定的。古典时代的历史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性别公正的场域,其对于女性的排斥,早已从一般观念外化而成为了社会性别制度,并深刻地渗透到历史书写当中,构建出“烈女”“孝女”等系列女性形象。而这些历史的书写,在生产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强化着这样一种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文化。

    上古以来一直支配人们思想世界的所谓阴阳平衡的世界观,并没有给妇女提供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独立的“他者”的位置。传统的历史书写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的历史书写中的价值取向,体现的实际也是历史知识生产背后的权力博弊。

    回顾、分析古典时代的史学史,无论是历史书写中的女性,还是女性本身的历史书写,我们都会看到权力与知识是如此紧密地勾结,一起建构了对于妇女从身体到灵魂的完全控制。依循以男性为中心建立的阴阳平衡理论,中国传统从一开始就把女性身体放在一个相对低等的位置上进行观照,在形成以男性权力系统操控下的身体哲学的同时,也建构了与之相应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以手中掌控的话语权力制造“真理”或“理性”,然后再通过历史知识的生产使“妇德”成为文化传统进一步规训妇女,使之进入女性的潜意识并构成妇女对于自身的自觉要求,最终完成对女性身体控制更强的精神控制,完成对女性的规训或精神的形塑。传统社会的男性正是在“知识”的支持下,攫取了对于女性的控制权,而女性也在这为“知识”所支持、装备的权力之下,自觉地让渡出了自己的权益。

    (摘编自向燕南《史的回顾与批判: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女性与传统女性的历史书写》)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一所选回目即可窥见曹雪芹要呈现的“几个异样的女子”惨淡的人生历程与艰难的挣扎,感知她们女性的人性觉醒。 B . 东方戏曲以女角为舞台审美中心,关注女性命运,重视女角塑造;西方戏剧多将其主角定格在代表强者与力量的男性身上。 C . 进步戏剧家通过塑造有胆识、能文武的女强者形象或一些秉承公正,能替女子仗义执言并做主的官场男性形象来为女性发声。 D . 男性权力系统不仅控制妇女身体,而且控制其精神。如:把“妇德”作为文化传统来规训妇女并使之成为她们的精神自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目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曹公所拟回目可谓一字千钧,寄寓深情,如“情烈死”的“烈”、“情小妹”的“情”、“矢素志”的“矢”等。 B . 材料二从东方戏曲的内容入手,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逻辑清晰地论述了东方戏曲怎样为女性发声,并总结了其发声的三种具体方式。 C . 材料三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结合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女性形象与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文化。 D . 材料二所提到的《女诫》一书中“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正是材料三所说“以男性为中心建立的阴阳平衡理论”的历史书写。
    3. (3) 下列对材料三的阐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兄”“女弟”“女君”“女公子”“女豪杰”“女秀才”……这些称呼其实都是长期以来男权社会控制妇女身体和灵魂的一种体现。 B . 窦娥被卖、被冤、被害,命运完全无法自控,死后冤屈得伸也靠父亲中第做官完成,整个过程正是男权社会控制妇女身心命运的写照。 C . 繁漪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五四”新女性,被周平始乱终弃,被周朴园钳制,一路抗争一路失败,这形象说明了男权社会的控制根深蒂固。 D . 屠呦呦专注研究,终获大奖。家务事都由丈夫李廷钊操持,两个孩子或托老人或寄幼儿园,这表现出现代妇女已完全不受男权系统操控。
    4. (4) 请简要说明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体现女性形象的历史书写的。
    5. (5) 5月27日,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成都站震撼上演。舞剧承继了木兰的历史形象,但新增了木兰的军营恋人卫将军,让他与木兰并肩战斗、轰轰烈烈恋爱,而后为木兰挡箭而死。请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从“女权呐喊”与“被规训”角度简述你对木兰形象的认识和对舞剧这一改编的看法。
  • 2. 送一个人上路

    张学东

    他现在就剩下一口渐渐变凉变弱的气,细微地喘着,轻若游丝……

    他就躺在祖父的上屋里,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这间屋子里整整躺了六年七个月零二

    十一天——他躺进来的时候我还没来得及上学,而现在我已经念了六年的书。六年以前的某一天(其时祖母刚刚过世不久),村里的人看见那个叫韩老七的人讨吃似的夹着一团破破烂烂的铺盖卷蹒跚着朝我们家方向走来。至少有十多个大人紧紧跟随着他,他的前面还有一群小孩嬉戏追闹着,大人们有些幸灾乐祸地诡秘不语,不谙时世的孩子只是觉得有趣,一味地追逐、起哄。就从那天起,他和祖父睡在同一面炕上,像是祖父的一个伴,这听起来有点突兀。那以后,我们就很少进祖父的那间上屋。那屋子的确是又臭又脏的,不信,你就想一想吧!所有人都在说我们家是拿好饭喂死狗,简直就是在造孽。

    事实上,韩老七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残气,他只是看上去像个将死的人,印堂青亮,面颊和两腮像是被某种肉眼看不见的神奇的力量拼命地挤压下去了,两片干瘪的嘴唇毫无意义地从中间张开着,给人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嘴巴形成一只黑色的洞,一个隧道,一直通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有时,他会突然睁大了双眼,刻意吓唬人似的,可奇怪的是,一旦跟他对视,却又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惊恐,相反,会莫名地觉着他的目光竟然有一丝对人的眷恋和亲切,或者又不尽是对某个人,而是对所有活者、对生的一种罕见的尊崇与眷顾。

    ……

    听说,祖父曾经亲口对韩老七许下过这样的承诺:你来,老七,一块住吧!只要不走在你前头,到时候我送你上路。

    ……

    祖父开始为韩老七很细致地擦拭身体。这绝对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我敢打赌除了祖父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乐意做这件事情,因为韩老七的身体实在太脏了。韩老七已经被剥得一丝不挂,祖父一只手里捏着潮湿的抹布在他的身体上来来回回地擦弄着,那架势仿佛是在清理一件刚刚出土的古董。祖父很是悉心,他的嘴里始终耐心地咕哝着,就像父亲在跟儿子说悄悄话在逗儿子开心。

    ……

    韩老七死后,没有人为这件事痛哭,除非是疯子。都说这是喜丧,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能哭呢。入验之前,应祖父的强烈请求,阴阳用河里的胶泥塑成一双卵状东西,晾干后,同尸体一并放进棺木中,合上盖,有人用几根长钉将棺盖牢牢钉死。这样,韩老七走时又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祖父在韩老七的坟头上点了三灶香,又跪在那里慢慢地将纸钱化了。祖父起身之前落下一串晶莹的泪,泪光中他好像在自语着:到那头再好好成个家吧,老七。

    补记:韩老七,贫下中农。早年给生产队放过牲口,曾受命调驯队里的一匹暴烈的军马,遭受意外伤害而永久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他老婆改嫁或跟人跑了?不详。

    其时,祖父尚任生产队长。

    (有大量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曾做过生产队长的祖父为原先的饲养员韩老七送终的故事,表现了祖父的仁义守信,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可贵。 B . 小说对入殓过程的描写庄重而有仪式感,表现了祖父对韩老七的敬重。这与村里人对韩老七的漠然与蔑视形成反差。 C . 小说中祖父称呼韩老七为“老七”,而“我”却直呼其“韩老七”而非“七叔叔”,这是为表现“我”的不懂事与不礼貌。 D . 小说开篇并未说明韩老七是“我”家的什么人,直到结尾补记才交代出他与祖父的身份关系,彰显了主题;发人深省。
    2. (2) 关于小说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发事件”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本篇小说的突发事件“韩老七六年前突然住进家里”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突发事件“结婚风波”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个性化的语言能鲜明表现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常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就鲜明表现了其胆小守旧的性格,而本篇小说几乎没有直接的对话描写,但也颇具表现力。 C . 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小说中“又臭又脏的上屋”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朔风”“大雪”等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D . 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写韩老七“突然睁大了双眼”与鲁迅写祥林嫂“眼睛窈陷下去”一样,凝练地表现了人物的凄苦。
    3. (3) 请结合人物关系,谈谈你对小说中“祖父的承诺”的理解。
    4. (4) 作者说,本篇小说的创作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请简析文中画线句是如何将“现实的刻画”与“魔幻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谏论(上)

    苏洵

    古今论谏,常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溪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有删改)

    【注】①唐魏郑公即魏征。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B .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C .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D .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与”是“赞成”的意思,与“吾与点也”的“与”词义相同。 B . 文中“危”是“险恶,不安全”的意思,与“居安思危”的“危”词义相同。 C . 文中“旋”是“掉转”的意思,与“旋见鸡伸颈摆扑”中的“旋”词义不同。 D . 文中“奋”是“振奋”的意思,与“奋楫扬帆”的“奋”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语言艺术上看,苏洵的散文通常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本文的风格也是如此。 B . 从内容主旨来看,本文主要论述臣子进谏的良方,旨在点明臣子进谏之道,和《六国论》一样是为了匡正时政。 C . 从论证过程来看,本文以大量史实为例,采用对比论证,紧扣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D . 苏洵赞赏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对龙逢、比干等颇不以为然。而五种进谏方式则是对游说方法的全盘吸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②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

    5. (5) 苏洵在文中提到了五种谏法,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用到了除“激怒之”以外的四种方法,请任选其中的一种方法,举例说明魏征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 4. /strong>.古代诗歌阅读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①月窟仙人:月宫嫦娥。②痕:指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③白帝:古代传说的西方之神,管辖秋事。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位诗人都以花自况托物言志,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与情怀,表现出二人非同寻常的才情和孤傲自赏的性情。 B . 林诗颔联写白海棠似洁净的梨蕊,且具有梅的精魂风韵;“偷来”贬词褒用,“借得”朴词见新,巧妙别致。 C . 薛诗首句以“珍重芳姿”一语双关,既写其珍惜白海棠,又写其珍重自我,尽显其大家闺秀的端庄与矜持。 D . “半掩门”可知黛玉追求自由的“风流别致”,“昼掩门”则足见宝钗恪守并极力维护妇德的“含蓄浑厚”。
    2. (2) 这两首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社长李纨认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众人也都认为“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含蓄深厚,终让蘅稿”,贾宝玉却提出“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请你根据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简析李纨、探春等人推崇薛诗和贾宝玉独推黛玉的原因。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曾皙不直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一路酣歌而归的动人景象,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3. (3) 《说“木叶”》所谈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颇为多见,如“云”这一物象,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我们所学诗歌中含有这样特性的“云”的诗句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strong>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____,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峰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____,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菜、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

    一场始于烟火、归于真诚的邂逅,让八方游人了解淄博、走进淄博,相逢八大局,牵手海岱楼,欢聚烧烤店……从曾经的齐文化发祥地到如今以文化旅游助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网红城市,淄博这座____的城市显示了更大的活力,传递出了更多的温暖。

    “进淄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温暖彼此的歌,是一幅双向奔赴的景。感谢您与淄博结下了深厚情,感谢您给淄博注入了正能量,感谢您为淄博传递了好声音。“五一”期间中心城区的酒店已基本售罄,但淄博五区三县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和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一直都在,欢迎大家错峰出游,择时体验。

    美景美食不止淄博,好客山东应有尽有,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

    (选自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找出两处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Chat GPT一鸣惊人。谷歌将其视为“A类竞争对手”,不仅是因为它背后有微软这样的行业巨头,____:上线即火爆,2个月用户就破亿,随即成为全球用户最快破亿的产品。

    实际上,无论你见或不见,____。数月前,AI绘画工具火爆网络;而几乎在同一时间,AI面试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技术从未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从未如此真切地令人感觉到焦虑:当习以为常的生活被人工智能打乱了节奏,____?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当人工智能占据了人类的工作岗位,人的尊严与价值应该如何体现?

    追问未来的同时,我们不妨回望历史。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都意味着原有格局被打破重塑,同时也意味着有人要走出舒适区,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科技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思考和创造是无穷的——那里才是孕育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

    (选自河南日报《人工智能时代,人依然是主宰》,有删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学校拟举办“人类与科技”主题辩论赛,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辩题。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拟写一则辩题投稿,并选择正反双方中的任意一方为其一辩发言稿拟写一个论点。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7岁的马克思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奋斗终生,成为革命导师;钱学森秉承科技报国初心,初选铁道工程,再选航空工程,成就了自己,有功于国家;加来道雄因为两件童年趣事从此开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探索世界,推动科学进步;留守女孩钟芳蓉因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而选择报考“冷门”的考古专业,心之所向,勇敢追梦;安徽90后小伙王恒奎自主创业,本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创立了具有浓厚民族特征的矿石自然文化资源品牌“磐石坊”……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

    请联系自身实际情况,以“时代·爱好·选择”为主题,写一封信,阐释你的职业规划是怎样与时代要求相应、与爱好相和的。收信人可以是父母、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朋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