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

更新时间:2023-08-21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词语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掇(cuān)       绊(jī)    沟(hè)       人情(shì)故 B . 难(jié)    默(jiān)    蛮(hèng)  挑(bō)离间 C . (zhù)立       驰(chěng)    演(yì)    阳阴违(féng) D . (zào)    怀(miǎn)    (yíng)绕       不经心(màn)
二、填空题
三、选择题
  • 3. 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旅行不只是在发掘自己的潜在身份,更是探索并洞悉自己“究竟是谁”的最好机会。 B . 时下流行的便捷、廉价的“散客拼团”旅游方式,存在着旅行社不严格执行事先约定的用车、餐饮和住宿的标准等弊端。 C . 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D . 随着开通日期的日益临近,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向西一直到乌鲁木齐,一条“高铁丝路”即将全线贯通。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 . 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念、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 C .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石壕吏》等。
四、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①2023年5月6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⑧“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 (2) 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 . 2023年5月6日立夏,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 C . “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 .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 (3) 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阅读下面语段,它可以放在哪两段之间?请说明理由。

      “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5. (5)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所给资料卡,站在小方的立场如何劝说妈妈去苏州?

      资料卡:

      2023.5.6  立夏2023.5.21  小满

      2023.6.6  芒种

      2023.6.21 夏至

      2023.7.7  小暑

      2023.7.23  大暑

五、情景默写
  • 6. 跟着诗歌去旅行,追寻诗人的足迹,感受古圣贤人的哲思与情怀。从洞庭湖出发,感受其“”的宏伟气象,体会孟浩然以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楫”为喻,表达希望得到举荐达成自己从政的心愿;来到成都,探访杜甫草堂,感受杜甫“”的悲悯情怀:拜访常熟兴福寺,在“”的湖光山色中感受常建远离尘世的快乐和淡泊的情怀;漫步黄州定慧院,咀嚼“”,体会苏轼被贬时孤独的心境、高洁的志趣和对理想的坚守。
六、填空题
  • 7. 旅行车上正播放着流行歌曲《在水一方》,旋律婉转动听。小方一家饶有兴味地谈论起来。

    妈妈:方方,知道这首流行歌曲是从哪首诗歌转化而来的吗?

    小方:我知道,我知道!我们这学期刚学过《诗经》中的《蒹葭》这首诗,就是从它转化而来。原句是这样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

    爸爸:《诗经》这本书可了不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能读的懂吗?

    小方:确实不太好读。不过,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对《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做了专门的梳理与讲解,写得比较通俗,语言流畅,娓娓道来,让我对《诗经》有了很多了解。

    爸爸:那我可要考考你喽!“六义”指的什么?

    小方:“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指的是

    爸爸:再考你个难点的,书中说“诗”这个字是由哪两个字合成的?

    小方:这也难不倒我。“诗”是由两个字合成的。

    妈妈:《诗经》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诗句,除了课本里学到的,你还能背出两句吗?

    小方:

七、课内阅读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 ①如鸣珮环,心之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 B . ①不可其源  ②其真不马也 C . 岸势犬牙差互 ②真无马邪 D . ①乃记之而  ②以六月息者也
    2. (2)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 ①心乐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B . ①似游者相乐  ②遂外人间隔 C . ①乃记之去 ②鸣之不能通其意 D . 记之而去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翻译句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 .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 . 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 . 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5. (5) 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

      观点:

      评析:

八、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犁的那些金

    乔叶

    ①这个秋天,终于来到伊犁。对于伊犁是什么印象?两个字:金的。

    ②走出机场,正值太阳西下,当最后的余晖洒在一块又一块的田野上,深墨的树林和不知名的翠绿铺陈着,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一团团的稻田金,变成了一针针、一棵棵。这些金摇曳在每一株稻子身上,是毛茸茸、鲜嫩嫩的金色,是骄傲的,也是沉着的、纯粹的金色。

    ③作为在田野中长大的中原人,我爱这种田野。

    ④我第一次见薰衣草的时候,就觉得她的香气是那么特别。她的香气啊,仿佛会唱歌,而这歌声是金色的。这沉默的芳香的花朵,这只用芳香来说话的花朵,她的芳香就是她的声音。她的声音,是金嗓子。然后,慢慢淡下来,淡下来,淡到都以为已经没有的时候,再一闻,还是有,只是埋得深了。过些时日,再闻,还是有,而且,更深。

    ⑤作为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我爱这种芳香。

    ⑥这里的食物也是金色的。馕,是金色的。刚出炉的馕,我可以吃一整个,左手拿着吃,右手忙着接掉落的芝麻粒,既狼狈幸福。还有烤包子,它们不是圆的,有着棱角分明的造型,它们在烤炉里的样子,真是可爱啊,金色的火焰熏烤着它们,一排排的,白色的面皮上开出了一朵朵匀称的焦黄……还有金色的抓饭。胡萝卜、白米饭、羊肉块、皮牙子……都不是金色的,但凑到一起,就有一种金灿灿的效果。至于奶茶、粉汤、纳仁、辣罐、面肺子、米肠、油塔子、油糕……在我的味觉中,它们统统是金色。那个下午,和两个朋友去逛大巴扎,还看到了金色的红薯。那么朴拙的红薯,撕开了皮,便露出了金色的内里。当然,还有卡瓦斯,它当然是金色的。无论是玉米粉、玉米花还是炒麦茶制作的卡瓦斯,统统都是金色的。

    ⑦作为一个地道的吃货,我爱这里所有的食物。

    ⑧那天下午,在夕阳下,我步行在伊犁河大桥上,一步步走近了伊犁河。走近伊犁河才知道,她也是金色的。在我的右侧,河面上是宁静的灰蓝。在我的左侧,逆光看去,河面上金光烁烁。以桥为界,以我为界,左侧和右侧似乎不是同一条河流。但我知道,这就是同一条河流。无论她的河面有多宽,有多窄,有多明,有多暗,有多浑,有多清,有多灰,有多金,这都是同一条河流。

    ⑨作为一个虽然不智但是乐水的人,我爱这条河流。

    ⑩返程那天,天有些阴,飞机从伊宁起飞。一路上,群山连绵,雪峰矗立,一座座干净得要命,一看就知道从没有被人烟浸染过,那么安详、宁静、沉寂、端庄圣洁,让人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突然,太阳出来了。阳光照耀到的所有白色,都更白了,不,不是白,而是比白亮了几分,不过,也不是黄澄澄的金色。或许用那个名词更为恰当:白金。是的,是白金。

    ⑪作为一个虽然不纯但心向往之的人,我爱这白金一样的山。

    ⑫这些零碎的文字,是我从伊犁蹭来的金屑,回献给伊犁,不成敬意。只有一点可以自我安慰:这金的成色是纯净的,是足赤金。

    (摘自《无数梅花落野桥》,有删改)

    1. (1) 根据提示,概括作者写到了伊犁的哪些“金”。

      、金色的食物、

    2.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最后的余晖洒在一块又一块的田野上,深墨的树林和不知名的翠绿铺陈着,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

    3. (3) 文中加点词“狼狈”和“幸福”是否矛盾?为什么?
    4. (4)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九、综合性学习
  • 10. 威海旅游发展大会组委会正广邀请市民参与2023年“最美威海”旅游筹备大会,为大会成功举办献计献策。小方积极参与了其中的三项活动。
    1. (1) 【补写目录】下面是准备编写的旅游手册,在“目录”中再补写两个内容。(每空限填两个字)

      篇章:威海红色文化

      篇章二:威海民俗文化

      篇章三:威海饮食文化

      篇章四:威海文化

      篇章五:威海文化

    2. (2) 【推荐威海美食】请你从以下美食中,任选一种,拟写一则广告词。

      鲅鱼饺子、葱爆海参、花饽饽、炒虾酱

    3. (3) 【建言献策】小方向组委会提出一个建议,请电视台在华夏城景区录制一个“挑战不可能”节目以吸引游客。小圆认为这个栏目名称挺好,小雨认为不好,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十、作文
  • 11. 按要求作文

    在你的旅行途中,可能有可以挖掘的有意思的故事,可能有令你温暖和感动的故事,也可能有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请你以“ ▲ 的旅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