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 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 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B . 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 .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 . “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 . 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 . 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 .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布衣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采煤工作面经常见到老范。

    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一月二十四五个班,很少休息。他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他上班也不固定岗位,上次在巷道搞超前支护,这次又成了采煤机司机。哪里工作紧张,他就盯在哪里。有一次,他跟着我在工作面上隅角盯了半班瓦斯探头。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顶板压力大,处于应力集中区的上隅角,必须搁人专盯,观察顶板来压周期。更重要的是盯紧瓦斯,严防瓦斯聚集报警。老范在放顶工和瓦斯检查工之间不停地互换角色。他一会儿观察采空区垮落迹象, 一会儿拿出瓦斯鉴定器,有模有样地测量空气中的瓦斯含量。瓦斯浓度达到了百分之零点六左右,他就示意采煤机司机停止割煤。老范操作起这些岗位器具,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毫无拘泥之感。

    我上了三四个月班,也没弄清老范究竟是干啥的。我问老范:“你具体是干啥的?”“啥 都干。”老范说,“煤矿的活儿,没有咱干不了的。”我竖起大拇指,恭维他:“没想到你还 是位干啥啥行的多面手。”老范笑笑,露出一嘴白牙:“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 他说:“出身不能选择,但勤恳改变命运。” 他还说:“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咱不仅要多出煤,而且要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他这些话有些假大空,有些 居高临下,有些不接地气,有些不清楚自己是老几。煤矿工人为养家劳作,为糊口下井,天天 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哪里有这么多道理和高大上的理由啊。这让我有些看不起老范。我看不起, 并不等于别人看不起。主管区长、带班班长见了老范,都服服帖帖的,像是下级见了上级,一 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主管区长老李是个大老粗,看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张嘴就骂娘。但和老范 说起话来,温言暖语,很是客气。班长老马是当地人,说话硬朗,做事果断, 大有不服就干的意思。但和老范说起话来,低眉顺眼的,很是服气。

    有一次,老范正在头上处理上巷安全出口。老马慌里慌张地跑来,说:“地面有人找你。” 老范说:“这会儿,谁还会想我呢?”老马实话实说:“这个真不知道。”老范叮咛老马要盯 紧安全出口,绝不能让顶板出了事。交代完注意事项,老范顺着运料巷向外走了。老范走了, 我也想走。老范半路能脱岗,我为啥不能脱岗?“懒驴上套屎尿多。”我还没走几步,老马就 逮住了我:“张布衣,你要敢溜号,我就勾了你的工。”溜号是老马的口头用语,就是脱岗走 人。我不服。我说:“地面也有人找我。”老马鄙夷地看着我,问:“谁找你?”我胡编乱造: “我对象来了。”老马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甭说是你对象,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嘿,没 想到在老范面前如同老鼠见猫的老马,对我立马硬气起来……

    这让我对老范不仅刮目相看,而且充满了好奇,私下里问工友老裴:“老范是谁?” 老裴看了我一眼,说:“老范就是老范,老范还能是谁?”

    偶尔上班的老范还会发脾气,而且发起脾气还特别凶。原因很简单,工作面没有应急备用材料,缺少应急排水泵,缺少加强支护的板材,他指着主管区长老李,情绪有些激动地说: “李发财,你干了半辈子煤矿了,这难道还用教!”老李毕恭毕敬,大气都不敢喘。指责完老李,又喊老马:“老马,老马,你给我滚过来。”老范的声音瓮声瓮气,像是一记重锤锤懵了现场的人。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老李说:“老马滚不过来了。”老范问:“为啥?”老李说:“这家伙看见你来了,出去到大巷找应急物资去了。”老李这么说,老范也不好意思再说别的了,说:“这次暂且饶了他,如果再有下次非狠狠地惩罚他不可!”

    老李儿子婚礼,我随份子去吃酒,看到老范也在。老范坐在主席上,大大咧咧地吃喝。有人过来敬酒。来人不喊老范,喊:“范矿长。”这时,我猛然发现,老范的模样和矿办公楼前公开栏上的矿长范金山的照片挺像。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老马。老马白了我一眼:“啥叫挺像,就是一个人!”

    这让我感情上有些无法接受,老范啥时候成了矿长呢?

    我宁愿老范是我的工友,而不是矿长范金山,但老范就是矿长范金山。老范说:“我首先是一名矿工,然后才是一名矿长。”

    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都无法忘却那个在井下东奔西走的老范。掐指一数,此时的老范已过了古来稀的年龄了。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首段直接指出写作对象老范后,就描述其外貌特点、工作内容及技能水平,使读者对老范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B . 小说将主管区长老李、班长老马对待别人和老范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有力地表现出老李和老马欺下媚上的形象特点。 C . 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干一辈子煤矿,就要爱一辈子煤矿”,运用语言描写突出了老范这一人物形象。 D . “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既烘托了老范的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 (2) 关于老范发脾气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范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老李和老马没有准备好工作面需要配备的应急备用材料, 这会给采煤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B . “大家噤若寒蝉,默不作声”,运用比喻手法写出大家面对老范发脾气时的害怕心理,从侧面表现了老范的形象。 C . 老马一看老范来了,就赶紧去找应急物资,表明老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老范一定会发火,得想办法补救。 D . 这一情节和前文“煤矿是咱衣食饭碗,不用心怎么能行?”相照应,同时为下文“我” 发现老范是矿长做了铺垫。
    3. (3) 从认识老范到发现老范是矿长,“我”对老范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

      简要分析。   

    4. (4) 有人认为,“老范”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标题可以直接改为“老范”,你认为哪一个标题要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

    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 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 以 明背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 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北乡而臣事之, 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背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淮南王曰:“请奉命。”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 布愕然。楚使者起, 何因说布曰:“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 楚。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 “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1. (1) 以上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之A而是邪B是大王所欲C闻也D言之E而非邪F使何等二十人G伏斧H质淮南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乡”,也作“北向”,即坐南朝北,与《鸿门宴》中刘邦北向坐都有低人一等的意思。 B . “项籍”是姓名,冠礼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字“羽”,而“项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C . “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则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 . “吾方图子之功”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句中的“图”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何是汉王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在汉军和楚军交战失利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淮南,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 B . 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直说英布已降汉,迫使英布不得不杀掉使者,并起兵攻打楚国。 C . 随何以利诱人,认为只要英布弃楚从汉,汉王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给他;英布归顺后,果真被封为淮南王。 D . 淮南王英布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实则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因为楚国做出了背弃盟约、杀死义帝等不义之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②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5. (5) 曹植评价刘邦“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同时也指出刘邦“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请结合随何的遭遇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送《朝天续集》归诚斋 , 时在金陵

    姜夔

    翰墨场中老斫轮 , 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 , 回施江东日暮云

    【注】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朝天续集》是诚斋的诗集。②斫轮: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③三千首:出自欧阳修诗《赠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数量。④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诗《春日怀李白》。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老斫轮”“扫千军”称赞友人创作功力老到,有横扫千军之气势。 B . 第四句拟人,山川怕被摄入笔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显笔法之精妙。 C . 第五句写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蛮力,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 D . 尾联用典,将两句提及李白的诗句整合,言杨万里之诗可与李白诗相匹配。 
    2. (2) 今人评价姜夔此诗“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统编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选入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请你结合姜夔诗中所体现的杨万里诗歌的“创作风格”,对《小池》作简要分析。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人们常说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促使人们取得一番成就,在《报任安书》中就有这样的事例:
    2. (2) 在《苏幕遮·燎沉香》中,作者运用对写法,设想朋友对自己的思念,从而深化了作者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3. (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共用了三个“山”字。其中 “”一句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敌复国力量的发展。
    4. (4) “谈笑”意为态度从容不迫,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诗句,通过这一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在险境中依然乐观对待局势,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张富清是一位为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鞠躬尽瘁、深藏功名60余载而感动了中国

    的共产党员。青少年时,他跟着部队从陕西一路打到新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烽烟散尽,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一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上留下了____的平凡身影。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到____的建设时期, 张富清把忠诚的底色写在了岁月长河中。退休后,他生活简朴低调,如果不是2018年年底的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就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是什么让他在战争中历经生死考验始终一往无前?是什么让他在贫困山区一心为民造福,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什么让他一辈子淡泊名利,永葆初心本色?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实纯粹的爱

    张富清,是他们那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命运同国运一样起起伏伏。默默奉献,是他们的本色,也成为他们____的座右铭。他们信念如磐,如一盏盏灯、一簇簇火,萤火汇成星河,汇聚成烛照民族的光芒。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2022年4月,一张“外滩长草了”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照片中,上海外滩广场空无一人,笔直的铺路石板缝隙里野草丛生。疫情期间,          , 而且还在世界很多地方出现过。2020年上半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游客数量剧减之后,威尼斯运河水质变洁净,看得见鱼儿游弋;印度旁遮普省居民在家中就能看到200千米之外的喜马拉雅山。这些现象引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当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事实上,外滩长草和威尼斯运河清澈见底等现象,稍稍划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线。一方面,在我们自己的城市和家园,人们营造整洁、明亮、宽敞、平坦的环境,以期获得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外滩无人流连驻足,       。根据生物地理 学的理论, 人类如果将所占据的地球一半的地表面积还给大自然 , 各种生态系统可以基本保持完整,绝大多数的生命能得以生存;若有一半或更大的地表面积处于自然状态,地球上的生命就能进入安全区。疫情期间上海外滩的野草和威尼斯运河游弋的鱼儿也在提醒人们,         , 人类才会拥有更宜居的家园。  

    1. (1)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和“人类”都指人类,为什么第一处用“我们”,第二处用“人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 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 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