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6</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作品反映了他理想中的“人”,但当他目睹高贵的仁爱被污浊的邪恶大肆践踏的残酷事实后,他曾经创造的美德世界变得虚幻而遥远,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也随之黯淡。这促成其悲剧创作的繁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作者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的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最终在同环境和内心的势力悬殊的力量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他的悲剧作品描写了一幕幕仁慈与宽厚遭到蹂躏的惨剧,于是他笔下出现了与当初美好世界相反的局面:哈姆莱特为报父仇发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却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纯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带给他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受到了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便沦为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正是因为莎士比亚看到了人自身的堕落和恶欲的放纵并且描绘了恶欲践踏仁厚的现实,他才对博爱的重要意义更加依恋,对世界抱有一线希望。在他的晚期传奇剧中,和解、宽恕、道德感化成为基本主题,悲剧中人的神性在道义上取得胜利;“救赎”成为最终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主题,拯救已经趋恶的人,使其弃恶从善。

    哈姆莱特认为原本的人有高贵的理性,这也是莎士比亚关于“人”的一种理想。对人存在的意义的追寻,使得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有共通之处,都体现出对人超验性存在的永恒意义的追求。但是,在对超验性的理解上,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莎士比亚戏剧的超验性来自主体的理性作用,来自苦难的净化和对现世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体现为人性升华后所达成的精神超越,以及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所生发的对宇宙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他后期戏剧中的人既具有自然欲望,又具有趋善本性,用理智抑制贪欲。其成就非前期人文主义作品所能比拟,这也体现了他从世俗关照神圣,主张以神性规约人性。后期戏剧还体现人的超拔,也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反思,他自身也成为无人能企及的文化巨人。

    (摘编自《关于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剖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莎士比亚的反映理想中的“人”的早期戏剧作品不蕴含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B . 莎士比亚塑造新时代悲剧主人公形象的四大悲剧体现了他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C . 莎士比亚目睹邪恶时代后,当初创造的美德世界变得虚幻遥远,笔下出现相反的世界。 D . 莎士比亚后期剧体现了“从世俗关照神圣”“以神性规约人性”“人的超拔”主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在对比了莎士比亚早期和后来的创作思想之后,接着引出了其悲剧创作的话题。 B . 第三段先具体分析哈姆莱特等形象的悲剧之处,然后概述了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深刻意义。 C . 哈姆莱特等四大人物的悲剧人生,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D . 文章结尾由哈姆莱特的思想引出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及其戏剧作品中对“人性”的理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残酷的现实使莎士比亚转变创作思想,悲剧作品数量大增,可见时代决定着他的创作取向。 B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主人公有着悲剧结局,除了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还因为时代的局限。 C . 莎士比亚看到了自身的堕落和恶欲的放纵带来的恶果,他的晚期传奇剧充满“拯救”意识。 D . 对人存在的意义追寻等,使莎士比亚前期戏剧作品的成就超越了后期人文主义作品的成就。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墨西哥也大量种植仙人掌,因为在那里仙人掌是美味的水果。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仙人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很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在众多生长环境被破坏的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这些都会直接减少仙人掌的数量或间接干扰仙人掌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仙人掌就会进入濒危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比如,仙人掌为鹿、林鼠、兔子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水,这些物种有助于扩散仙人掌种子;仙人掌花朵为蜂鸟提供花蜜,蜜蜂等昆虫对其进行授粉。仙人掌如果灭绝了,就会造成多个物种的紊乱。一个物种的诞生可能需要数百万年,但人类活动导致其永久消失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年。虽然有不少植物已经完全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中,但是保护的行动只要开始就不会太晚,尽可能减少对植物的干扰就是人类最好的行动。

    别小看呆萌的仙人掌,它有不少“超能力”,现在正在被人们一点点挖掘出来。这种植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从而利于大麦种植;同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仙人掌之国”墨西哥,仙人掌还是清洁的汽车燃料来源以及生物发电原料。当地科学家启动用仙人掌提炼清洁燃料的研究,自主研发设备提取仙人掌中的生物质能。根据预算,每吨仙人掌可产100立方米清洁燃料气体,所提供能源相当于100升汽油。

    (节选自林林《仙人掌:沙漠中的救命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仙人掌的种类众多,形状大小有较大差异;主要生长在荒漠带,少数在热带。 B . 仙人掌能够在沙漠干旱气候下繁衍、生长,与它的叶子退化为刺状密不可分。 C . 仙人掌白天封闭气孔,且肉质茎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有利于贮藏水分 D . 科学家时隔六年先后两次称重仙人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仙人掌是贮水能手。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仙人掌‘老家’在美洲”“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这些语句可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仙人掌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若灭绝可能会导致当地多个物种的紊乱。 C . 仙人掌生长环境若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因素的破坏,仙人掌可能退化,甚至灭绝。 D . 随着技术发展,仙人掌已经成为清洁的汽车燃料,为沙漠地区的能源使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3. (3)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仙人掌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写于悲痛中

    茅盾

    十九日下午三时接到我妻由上海拍给我的急电,报告鲁迅先生逝世,促我速回上海,真如晴天霹雳!我不能相信!十月十日下午,我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名片《杜勃洛斯基》,恰好遇着鲁迅先生和他夫人、孩子,我们坐在一处,谈了好多话。十日离十九日不过九天,我怎么能够相信会出了这样大的乱子!

    然而电文上明明写着“周已故”,这“周”不是“大先生”还有哪个?不是他还有哪一个“周”能使我妻发急电来促我速归?

    然而我却因为痔疮发作,卧在床上动不得。我恨极了这一次忙里偷闲的旅行!我发了个回电。仍旧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够勉强动身,夜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十日和鲁迅先生在上海大戏院里的谈话,又回忆着十月二日(或三日)我和G君到鲁迅先生家里给他拍照那一个下午的谈话,又痛苦地猜想这“晴天霹雳”的来由。凭那两次最后的晤面,我不能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于十九日逝世。虽然和G君去访他那一次回来时,G君在车中对我说:“今天看见鲁迅的面色和精神比我意想中好些,可是他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我又记起史沫特莱女士在八月初离上海去避暑时,也对我说:“他此时虽然好得多了,可是靠不住,一定要转地疗养!他自己总说不要紧,可是患肺病的人自己常常是乐观的啊!”八月中旬,鲁迅先生拣定了转地疗养的地点是日本镰仓,或许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夏天已过去了,九月中旬我去见他,他说大暑已过,或者到香港去换换空气。谁知道十月中旬忽然这晴天霹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若能把转地疗养这问题很早布置妥当,则鲁迅先生不至因有事实上的一些困难而迁延了这三个月的工夫,我们太不负责,我们这罪不能宽饶!我们太不中用了!

    十九日一夜,在这样悲痛回忆中过去。二十日清晨,我跳起来决定乘早班船再转火车,可是疼痛至刚走得一步便蹲下了!我太不中用!我没有法子瞻仰先生最后的遗容了!

    “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宝贵了!”——这是G君在十月二日和我去访鲁迅先生后回来时的话。但是,但是我们太不宝贵鲁迅了,我们没有用尽方法去和鲁迅的病魔斗争,我们只让他独自和病魔挣扎,我们甚至还添了他病中精神上的不快!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愧对那几位珍爱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

    (有删改)

    注释:①史沫特莱:全名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也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31年与鲁迅先生结识并成为好朋友。

    文本二:

    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

    茅盾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一九二七年十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

    这以后,我不再走动,长住上海,所以和他见面的时候也多了。不过我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私生活,亦不多。现在追忆起来,觉得有些事虽然未经人道及,但是大都牵涉到过去十年间文坛上的“故事”,此刻暂时不提起也好。此外,好像大家都已听说过,我如果再来写,亦殊嫌画蛇添足。无已,从他治病这方面说一件事吧。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冥寿,如果我们是在替他做生日,该多么好!他五十岁生日那天,上海文艺界同仁曾在一个荷兰餐馆里为他祝寿。记得那天到会的外宾只有二三人。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或感觉到)鲁迅先生活不过六十岁!

    不但那时,在一九三五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认为是“黑老鸦”。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认为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但在这一年十一月,有人“发现”了鲁迅身体实在不好。

    记得是十一月七日(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上海苏联领事馆招待少数文化人到领事馆去看电影。中国人去的只有五六个,其中有鲁迅和他的夫人、公子。那晚上看了《夏伯阳》,鲁迅精神很好,喝了一两杯“伏特加”。史沫特莱喝得很多,几乎有点醉了;但在电影映完休息时,史沫特莱严肃地对鲁迅说:“我觉得你的身体很不好,你应该好好休养一下,到国外去休养。”

    “我直觉到。我说不上你有什么病;可是我直觉,知道你的身体很不行!”

    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然而史沫特莱很坚持,似乎马上要决定:何时开始治病,到何处去,等等。她立刻要得一个确定,并且再三说:“你到了外国,一样做文章,而且对于国际的影响更大!”

    那晚上没有结论。但在回去的汽车中,史沫特莱又请鲁迅考虑她的建议,鲁迅也答应了。

    过了一天,史沫特莱找我专谈这问题。总结她的意见:她认为鲁迅如不及时出国休养,则再活多少年很成问题。

    鲁迅后来也同意了——虽然他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并且也谈到,在休养时间他有机会完成《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了。但在不再反对之中,鲁迅也表示了如果当真出国,问题却还多得很,终究还是不出去为好。

    到那年年底,史沫特莱说是接洽已妥,具体地来谈怎样走、何时走的时候,鲁迅早已决定还是暂时不出去。有过几次的争论,但鲁迅之意不能改。鲁迅的意见:自己不觉得一定有致命之病,倘说是衰弱,则一二年的休养也未必有效,因为是年龄关系;再者即使在国外吃胖了,回来后一定立即要瘦,而且也许比没有出去时更瘦些;而且一旦出了国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据我猜想,那时文坛上的纠纷,恐怕也是鲁迅不愿出国的一个原因;那时期有人在传播他要出国的消息。鲁迅听了很不高兴,曾经幽默地说:他们料我要走,我却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

    出国问题争论的最后结果:过了夏天再说。因为即使要出国,也得有准备,而他经手的事倘要结束一下,也不是一二个月可以完成的。

    不幸一九三六年二月尾,鲁迅先生就卧病,这病迁延到了秋季,终于不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因痔疮发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但仍然希望第二天能赶回上海,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 B . “我”因不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逝世,就回忆起最近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来看,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没有任何征兆。 C . “瞻仰”“冥寿”等词语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也使文章显得庄重,从而有助于作者表达对鲁迅先生无尽的哀思。 D . 鲁迅先生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听了“很不高兴”的话也“幽默”地回复,体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
    2. (2)  《写于悲痛中》全文感情真挚,蕴含着“我”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文本二题为“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作者却详写鲁迅先生治病之事,这样会不会文不对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34</strong><strong>分)</strong>
  • 4.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张酺,字孟侯,祖父充与光武同门学,光武即位,求问充,充已死。永平九年,诏为四姓小侯开学。置《五经》师,张酺以明经授于南宫。令入授皇太子,太子家时为奢侈物,未尝不正谏,甚见重焉。显宗以张酺受皇太子业,甚得辅导之体。章帝即位,出拜东郡太守,赐钱三十万。元和二年,章帝东巡狩 , 幸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掾吏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时使尚书令王鲔与酺相难,上甚欣悦,然后酺修君臣之礼,赏赐殊特。酺为东郡太守,下车擢贤后,击豪右,赏赐分明,郡中肃然。青从此步兵司马。酺伤青不遂,复举其子孝廉。迁魏郡太守,百姓垂涕送之盈道。和帝初,酺进言:“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数十年以来重其道归烦挠故时止勿奏事今因以为故事。臣以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问州中风俗。事所闻见,考课众职,告发及自举有意者,赏异之。其尤无状,诏书,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职,以灭贪邪便佞。”张酺拜太尉,章帝诏射声校尉曹褒按汉旧仪制汉礼,酺以为褒制礼非祯祥之征,有似异端之术,上疏曰:“褒不被刑诛,无以绝毁实乱道之路。”为太尉,父尚在,酣每迁转,乃一到雒。父来,适会正腊,公卿罢朝,俱贺岁,奉酒上父寿,极欣宴,莫不嘉其荣也。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四姓小侯:樊、郭、阴、马四姓子弟。

    文本二:

    郡吏王青者,祖父翁,与前太守翟义起兵攻王莽,及义败,余众悉降,翁独守节力战,莽遂燔烧之。父隆,建武初为都尉功曹,青为小吏。与父俱从都尉行县,道遇贼,隆以身卫全都尉,遂死于难;青亦被矢贯咽,音声流喝。酺见之,叹息曰:“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乎?”遂擢用极右曹,乃上疏荐青三世死节,宜蒙显异。奏下三公,由此为司空所辟。

    (节选自《后汉书·张酺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十年A以来B重其道C归烦挠D故时止E勿奏事F今因G以为H故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巡狩,亦有巡幸、巡游之别称,主要指古代君王出京巡视监察天下四方,是一种政治性考察活动;也有狩猎之意。 B . 会庭中,意为“在厅堂中会见”,“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意为“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在北海打猎”,两者结构相同。 C . 除,意为授予、任命官职之意,与《苏武传》中“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的“除”意思不同。 D . 逆,意为违背、不顺从,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的“逆”意义和词性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酺先因通晓经学在南宫教授四姓小侯,后来接受显宗的命令到东宫教授太子,每每看到太子有用度奢侈的地方,张酺就会直言规劝。 B . 章帝出巡到东郡后,召集了张酺和他的学生、郡中的掾吏前来会见,以学生身份向张酺行弟子礼,并请张酺讲授《尚书》中的内容。 C . 张酺之父在他担任太尉时还健在,有一次他的父亲到他任职之地,正赶上腊日,于是群臣都不上朝,到太尉府庆贺,这些足见张酺的荣光。 D . 张酺感叹东郡郡吏王青一家三代忠义,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爵禄和赏赐,于是他上书举荐,陈明其事迹,皇帝将奏文下达三公,最终王青被司空征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酺为东郡太守,下车擢贤后,击豪右,赏赐分明,郡中肃然。

      ②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职,以灭贪邪便佞。

  • 5. 古代诗歌阅读

    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 , 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这是作者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叶梦得随高宗南渡,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听信谗言,主战派受到迫害,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②东山老: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斜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 . “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拼搏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 . 上片层次分明,先写景,再设问后作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D . 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2. (2)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三句抒情巧妙,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的句子是:“”。
    2. (2) 菊花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李清照《醉花阴》中“”也用菊花来表达相思成疾的憔悴。
    3. (3)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向门客解释强秦不敢对赵国开战的原因是“”,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的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7. 语言文字运用

    故乡的村庄坐落于黔中,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蓊郁的竹海孕育了一涧清冽的溪流。从我记事时起,这涧清流就滋养着村子里的①(每一户人家)。人畜饮水、洗菜涮锅、浆洗衣物、灌溉良田,都离不开这眼泉水。

    两岸碧绿的柳枝低头轻抚着溪水,暗红的芦苇抽出的穗子迎风点头,翠绿的菖蒲傲然挺立于溪中。三三两两的俊俏村姑相约着来到溪边,洗衣说笑,任由那②(连续不断)的声声棒槌敲打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清溪冬暖夏凉,即便山洪暴发,流淌的水仍能够③(像往常一样)地清澈透亮。溪里有细鳞鱼、石蚌、白虾等水生动物。一有闲暇,村里的小伙伴们就三五成群地去捞鱼捕虾、捉蚌摸蟹。在岁月的侵蚀和溪水的濯洗下,使得那美好的记忆更愈发清晰起来

    这涧清溪水质独特,用它推磨的豆腐细嫩雪白,用它泡的茶久放不会变味。方圆数十里的人家都到清溪来取水。经过溪边的人,总要掬一捧喝下,就图个神清气爽,烦忧全无。

    山因水而多情,水因山而妩媚。家乡的山水之所以令漂泊在外的游子④(心中万分想念),正是因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

    1. (1)  文中①②③④处括号里的内容改为意思贴近的词语,改写错误的一项是( )
      A . ①家家户户/每家每户 B . ②络绎不绝/不绝如缕 C . ③一如既往/一如往常 D . ④魂牵梦萦/朝思暮想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其表达的意思与“两岸有碧绿的杨柳,有抽了穗的暗红芦苇,溪水中有翠绿的菖蒲”基本一致,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3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

    云层与地面间发生放电时,喜欢“挑软柿子捏”,优先通过距离近且导电性好即电阻小的路径。人体、树木、金属远比空气的导电性 , 因此____。

    那么,____?所谓“避雷”,其实是使保护对象相对于周围物体电阻更大,雷电发生时让周围物体去“顶雷”,____。以避雷针为例,当建筑物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安装在高处的避雷针上会聚集大量感应电荷,当感应电荷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避雷针尖端的场强足够大,使得它与云层之间的空气被击穿,形成放电通道。避雷针这种装置通过导线连接地面,电荷将沿着导线传入大地,避免建筑物受雷电破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句子中的“好”与文中加点的“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如果张亮的病还没有 , 那么我就去他家给他补课。 B . 这本书配的插图漂亮,图片里的城堡金碧辉煌。 C . 一名将军如果勇而无谋,那么他就不是一名将军。 D . 曾经,她俩的朋友圈子不同,但是现在她俩很友
四、作文(</strong><strong>60</strong><strong>分)</strong>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