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费许多力气替宋诗拨乱反正,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旧时意象旧时情怀,一如宿命般余音袅袅,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追求新变。所以,在以唐诗为参照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 

    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诸人的风格,并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倾向,即要从唐诗较浓丽膏腴的风格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他们作诗讲究锤炼语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从运思造境到雕字琢句和韵调音节,都是费尽周折。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但是,这种情形也存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弊病。不过,作为风格的这种平淡之中要藏有山高水深,需要有意境之高深配之以精约的语句,才可以达到。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以,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 

    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唐诗重情,往往抓住人生中的瞬间,投入浓烈的感情,凝缩而简洁,但其视界的广度也因此受限。宋代理学兴盛,理性的思辨使得宋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表现出看问题的广阔视野。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以理取胜。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深造有得。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诗的创作必须由感落到思,没有无感的诗,也没有不思的诗,在这点上,唐诗、宋诗乃至一切诗都是相通的。只是宋诗中的感情被理性化了,宋人冷却了由热情而来的冲动,滤去不相干的成分,析出其所感的本质,将其表现在诗里。由此宋诗表现出叙述性和思辨性的风格,看问题时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显得冷静而从容,不出理性的逻辑范围。然而天真的感情自身即是艺术性的,成熟的感情便含有反艺术的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可以说,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 

    (摘编自李素军《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材料二: 

    首先,唐人的感情是自然生发的,真纯如赤子,是浪漫的激情;宋人的感情则受过人文精神的陶钧,冷静而深邃,充溢着智慧。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徐复观先生说:“(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乃是对感情的冷却澄汰,冷却由感情而来的冲动,澄汰去实际上是不相干的成分,以透视出所感的内容乃至所感的本质,并将其表现出来。此即所谓宋诗主意。‘意’是经过理性的澄汰而成为更凝敛坚实的感情。”然而不管是自然纯粹的情,还是凝练坚实的意,直接表达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意象来彰显。唐人的感情浩浩荡荡,浑无涯际,充斥着生命力,这种感情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故诗人习用自然意象来寄托此感情,其实是由于自然万物与充溢着生命力的情感相通。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 

    其次,唐代诗人多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歌哭,多是为己而发。宋朝诗人则在自我之外,重新发现了国家与民族的苦难,其胸怀更为广阔博大。唐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来自诗人对自身的关注。边塞从军之豪迈与哀怨,山水隐逸之适意与寂寥,随侍君王之自得与惶恐,诗酒联欢之忘忧与纵恣,羁旅远行之超脱和依恋,日徂月迈之绝望与无奈,这些都是唐人发之于心,系之于己而难以摆脱的情愫。只有杜甫这样才性健全的诗人对国家、对大众发生了人溺己溺的关切与同情,而有唐一代同调甚少,直至宋代才蔚为大观,这与宋朝人文教化之盛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唐宋诗转型的情感因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宋人才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 B . 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人善于以理性的思辨融入生活,尤爱在琐事微物间逞其才技,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但也使宋诗缺少了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 C . 和唐人一样,虽然宋诗在创作中也注重感和思的表达,但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追求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浑融于一的理趣,从这一点来看,宋诗更为成熟。 D . 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把原本复杂的情感经过澄汰析出其本质,打破了唐诗借助意象抒情的传统,转而寻求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人的情感多为纯真浪漫,宋人的情感多为冷静深沉,这种现象与唐人、宋人情感的生发、形成有关。 B . 宋人把很多唐人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写入诗中的材料写入诗中,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 C . 唐诗中的边塞、山水、羁旅等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但其中抒发的情感大多来自诗人对自己的关注。 D . 宋代诗人对国家大众有着人溺己溺的关怀,宋人比唐人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真挚。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宋诗中“责任与担当”的一项是( )
      A . 陶尽门前土,顶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B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C .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晨源炊漆公店》) D .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的同和异。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没有一点儿人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平时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中,理出三爷的死因。 

    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耳聋,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时震耳欲聋的声响。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啊,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 

    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地是洁白。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响起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爷的街灯突然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 . “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 C . 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 . 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B . “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 . 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 D . 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象征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3. (3) 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明皇封禅泰山 , 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材料二:

    同治四年 ,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 , 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材料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 (2) 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 . 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 . 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 . 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 . 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 . 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 . 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 (5) 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释】①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 B . 颈联中“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的“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 尾联话中有“话”,意思是李白与谢眺精神相通,谢眺的诗李白能理解,但是今日李白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 . 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之感,使全诗浑然一体。
    2. (2) 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  ,  。”
    2. (2)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 (3)  《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的两条是:“  ,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圆盘四周有哨口。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如同松涛海浪。 

    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与下肢的很多关节,再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城市的飞速发展,②空竹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③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B .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 C . 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 D . 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北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统治者。到了白垩纪晚期,①____,一小部分进化成了鸟类,得以继续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去哪里寻找恐龙呢?②____。科学家先后在中国23个省区发现了数百种恐龙骨骼化石,日前,中国已经研究命名的“有姓有名”的恐龙有308种,涵盖不同时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

    虽然恐龙家族早已灭绝,但在地层之中,却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恐龙蛋化石,让我们人类去探寻恐龙世界的奥秘。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③____,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1. (1) 下列引号的用法,与文段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 钟扬教授的足迹延伸到植物学家的“无人区”,为种子库标本采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B . 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少老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C . 平常人读小说,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 D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