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论是冯延巳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是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则不同,不管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其中都看不到“我”;或者换句话说,“我”似乎都已消失在“物”之中、被彻底“物化”了,从而进入了“无我”状态。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①二者都是从“我”与“物”的系来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境界之中,“我”与“物”的强弱关系有所不同。

    在“有我之境”中,“我”的主体意识偏强,而“物”的客观状态偏弱。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中的所有客观“物”象,无不渗透着“我”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可以这样说,“有我之境”就是“物”的“我化”,可以叫做“我化之境”。而“无我之境”呢,其中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

    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关雎序》),王国维自己也曾说,“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文学小言》)。既然“情动于中”,既然是“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这其中便是有“我”,只不过在“无我之境”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不是那么的突出和强烈罢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而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却得到最大的自然呈现。所以,“无我之境”乃是“我”的“物化”,可以称作“物化之境”。

    深刻影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有一段话更能说明“无我之境”产生的这种审美心理状态:“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这就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②二者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对于“有我之境”很多人都有误解!比如叶嘉莹先生说:“‘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当“我”与“物”之间存在对立的利害关系时,就不是理想的审美状态,而是现实的功利状态。“有我之境”中尽管有“我”,有强烈的“我”的主体意识,但这个“我”不是现实的“利欲之我”,而是审美的“有情之我”。正因如此,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并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同物之境”。他说:“‘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于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诗论》)朱先生的观点,切中肯綮,他提出的“同物之境”,就是因为看到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中“有情之我”的和谐的审美状态,而不是“利欲之我”的对立的功利状态。

    ③二者没有难易之别、高下之分。

    有些人根据王国维所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便认为“无我之境”的创造要难于“有我之境”,而在美学品格上,也以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这实在是对王国维绝大的误解!

    如我上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在审美超功利的层面,前者以“有情之我”浸染“客观之物”,达到“物”的“有情化”、“生命化”——也即“我化”,最终实现“物”合于“我”,乃至“物”“我”同一;后者的“无我”,也即庄子的“忘我”、“丧我”。相对于“有我之境”的“物”合于“我”,“无我之境”是一个“我”合于“物”的过程,但最终所臻之境,仍然也是“物”“我”的同一。正因为如此,王国维认为诗词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还是“有我之境”(如李后主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都能“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从而真正实现人生的慰藉与安顿。

    (选自《朱子辉谈〈人间词话〉》有删改)

    材料二: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种境界作为中西思想全面碰撞融汇时期的美学理论成果,这位国学大师以“境界”统筹他的诗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诗论方式,吸纳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同时,当中国传统思想面临西方哲学大洗牌时,作为中国文化担当者—一王国维,犹能固守中国传统的诗论方式,径直延续了中国固有的诗话。因而后人剖析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我们既可以看到近代国学是如何转型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的勃兴。

    (选自《浅析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无我之境”是只有“物”而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 B . 作者不赞同叶嘉莹先生“‘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这一说法,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C . 材料一举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之例,是为了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判断正误。 D .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见,“无我之境”在美学品格上要高于“有我之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审美功能,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借鉴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中国诗歌发展不受其他任何思想影响,都具有“中国特色”,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C . 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D . 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材料中的“物化之境”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
      A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B . 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 C .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也。——王国维 D . 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一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4. (4) 请借鉴鲁迅《拿来主义》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如何进行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 (5) 请运用文本一中的观点分析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魔笛之声

    【前苏联】彼得·基朵夫

    我童年时代居住的小村庄隐没在无边的库伦达草原上,距离热闹的城市有几百俄里远。如果那里出现一个陌生人,就会成为一件大事,村民们将会长时间地对他评头论足。战后来到我们村庄的特罗萨大叔,是一个身体瘦弱又残疾的战士,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两只蓝得出奇,蓝得像阳的天空似的眼睛。

    听说,他的故乡在库尔斯克近郊,那儿被德国人烧得瓦片无存,他的父母也音信皆无。他的战友,我们村里的尼可拉伊收留了这位残疾战士,于是特罗萨大叔就住在他家里了。

    他当了集体农庄的牧牛人。一天早上,我们全村人都被一种奇怪的、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唤醒了。无拘无束的悦耳的旋律,在深蓝的空中飘荡,忽高忽低,若隐若现……连大嗓门的雄鸡都惊得停止了打鸣,椋鸟也改变了它们的曲调,随声伴唱起来。村里的大娘们觉得奇怪,跑到门外来瞧。只见特罗萨大叔面带自豪,大步流星地在村里大上走着,他仰着头,在吹一支用直直的牛角做成的长笛。笛声时而漫长时而洪亮,时而像春天的溪水一样细碎而温柔。

    不久,全村人都听惯了这清晨的笛声。黎明,它唤醒了农妇们,那些被繁重的劳动和过多的忧虑压得经常愁眉苦脸的女人们,现在都会对特罗萨大叔微笑。

    母牛更是叫人难以理解。以前的牧牛人要费很大劲,才能把牛群从村里赶到村外去——放大炮般抽得山响的鞭子,抽得母牛时常闯入人家的院子和菜园。现在,牛群却自己走出大门,规规矩矩地跟在特罗萨大叔后面,顺从地走向田野,就像一支在统帅率领下的有犄角的军队。

    不少人感到这件事不可思议,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都十分惊讶。

    “大叔,牛会听音乐吗?”我们问特罗萨大叔。

    “当然,”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我的牧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这是一支魔笛。”

    “魔笛?”我们半信半疑。

    “唉,你们要是不信,那就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到阿尼辛池塘边去看看!我让你们看见比这还要奇怪的事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池塘边去了。特罗萨大叔已经等在那里。

    阿尼辛池塘的边上,长满了绿色的浮萍,那里的水颜色很深,却是透明的,很像黑色的玻璃。宽大的睡莲叶子浮在黑乎乎的水面上,像缝上去的大补丁。

    一阵微风吹来,池塘中起了涟漪,睡莲的叶子在水上噼噼啪啪地拍起了巴掌;一条凶猛狗鱼的身影,在水深处一闪而过;一条极小的小鳊鱼掉在叶子上,打了几个挺儿,翻了几个跟头,又重新扑通一声落回水里……稍扃的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下冒了出来,开始缓缓地上升。就在这一刹那,奇迹发生了。

    “你们瞧着,我一吹魔笛,睡莲花就开了!”特罗萨大叔郑重其事地说。

    清脆的牧笛声,惊破了清晨的寂静,周围睡梦中的世界一下子苏醒了,从草原上发出了自由而奔放的悦耳声音;看上去卷得紧紧的褐色睡莲花蕾开始绽裂、蠕动——活像在起飞之前舒展翅膀的金龟子。我们眼看着睡莲慢悠悠地开了:从花蕾里,先露出耀眼的洁白色,然后伸出了晶莹的花瓣。阳光射过它们,变成了浅粉色。

    这奇迹,并非梦境中的童话,使我们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牧牛人还在继续吹魔笛,把他那做工粗糙的牛角笛子,时而放得很低,时而举向天空。他脸上的那双水汪汪的眼睛,蓝得像矢车菊。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特罗萨大叔还非常年轻,只是被战争折磨得憔悴不堪,面目全非了……

    打那以后,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早已识破了特罗萨大叔的魔法:我从知识性读物里知道,睡莲有一个有趣的特点—一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开放,早上6点开,晚上7点钟闭合。

    是的,童话里才有奇迹。但是,在我的童年时代,残疾牧牛人用粗糙的魔笛吹出的那个童话,至今还活在我的心中。直到今天,我还能在想象中看见草原上那个愉快的早晨,睡莲的花,在黑黝黝的水面上缓缓地展开,活像夜空里逐渐明晰的硕大的白色星辰,只是在草原上才有那样的星辰。

    我不知道,会不会还有某个人跟睡莲花一样,用他纯洁的、充满朝气的心,迎着我的童话开放……

    (《文苑·经典美文》2016.5,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运用倒叙,从童年写起,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B . 第(5)段画框的句子,用“统帅”“率领”“军队”等庄重的大词来描写特罗萨大叔以及他牧放的牛群,生动而又不失严肃地写出了牛群规矩有序的情形,从而表现悦耳笛声的魔力。 C . 全文细致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既表明特罗萨大叔保持美好人性的难能可贵,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的控诉。 D . 小说的结尾,作者看似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答案是肯定的,作者认为无论在哪种环境下,都会有美好的人性存在。
    2. (2) 第(1)段和第(6)段,两次写到特罗萨大叔的“眼睛”,联系上下文,体会这种聚焦描写的作用。
    3. (3) 本文运用“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这两种视角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是时,魏王泰礼秩如嫡,群臣未敢谏。……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谁弗率者?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 ……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咨美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仕隋,以小史累劳补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初,帝受禅,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是时,军兴赋敛重,伏伽数请厘损。帝语裴寂曰:“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东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贵贼支党,悉流徙恶地。伏伽谏曰:“臣闻王者无戏言,今四方已定,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自为无信,欲人之信,岂可得哉?臣愚以为贼党于赦当免者,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传》)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出相应位置。

      舜A造B漆C器D禹E雕F其G俎H谏I者J十K余L不M止N小O物P何Q必R尔S邪

    2. (2) 下列对文中粗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是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会给自己确定一个年号,有些帝王只有一个年号,有些则有多个。 B . “以”指由于,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不相同。 C . “患”指祸患,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患”意思相同。 D . “恶”指“偏远的”,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褚遂良作为谏官,在其他大臣们都不敢谏言时,勇于进言规劝,唐太宗很受触动,深表赞同。 B . 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C . 唐武德年间,战事不断,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孙伏伽为民请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高祖不仅予以采纳,还夸他为谊臣。 D . 孙伏伽认为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他认为那些按赦令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

      ②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

    5. (5) 唐朝的兴盛离不开文人谏诤,请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谏臣褚遂良、马周、孙伏伽的谏言。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牡丹

    (唐)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 , 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注释】:①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②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诗中“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B . 白诗用“衰红”描写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薛诗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C . 薛诗首句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D . 两首诗都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2. (2) 两首诗同写牡丹花,但思想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同是描绘音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乐曲的激越雄壮,而苏轼的《赤壁赋》中“”借助具体形象,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箫声的凄凉幽怨,使人如闻其声,凄然泪下。
    2. (2) 被贬文人的三种人生境界,第一境之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人生迷茫,不知前路几何;第二境之屈原《离骚》“”的坚定,这是一份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第三境之苏轼《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泰然处之的乐观豁然。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南玉溪禄充,被上天宠溺着,三面环山一面朝湖,依山临水,蕴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使这方水土物华天宝、①____,留下“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

    景区内的麒麟山气势雄伟,有的说麒麟山是禄充的神山,有的说麒麟山是禄充的风水宝地,有的说麒麟山就是禄充的象征……我对笔架山②____,它因山形如笔架而得名,是禄充风景区的灵魂所在。山如其名,她天生丽质,兼女子的娟秀、文人的灵气于一身,是天水之崖温柔的一抹,是尘世之中避难的心岛。“青峰远峙入湖清,秀骨嶙峋净若莹。”

    楚图南先生赠题“仙海蓬莱”,真是③____。湖光千顷碧,山色四围青,山融水色,风月双清。禄充的山水,就这样尽得超凡脱俗之妙,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禄充看一看,走一走,感受下她的清雅秀丽,古朴醇厚。但我要提醒每一位旅游者:文明旅游,让美丽风景与文明同行。不仅文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3) 与原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 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恁弃。 C .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①____,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

    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如果从花类的中药里选出一种有“灭火器”之称的,②____。清代药学专著《本草正义》中记载“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内寄相火,所以平肝火的花类中药必须是有降下作用的。

    中医认为菊花还有一定的降压功效,尤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病患者,喝菊花茶可以有效缓解其头昏脑涨和肝气郁滞的临床症状,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不知道喝菊花茶有9大禁忌,不乏出现喝了菊花茶拉肚子的现象,所以_③____,平肝降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5字。
六、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热播的韩剧《什么都不想做》的第一集里,由金雪炫饰演的李夏天,在职场上遭遇了项目被抢、上级PUA、同事挤兑,在亲密关系里遭遇了母亲去世、哥哥窝囊、男友分手,短时间内的人生冲击让她变得麻木而机械。就这样,在一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上班路上偶然见到的花瓣和春景,她清醒了,反省了自己的人生,觉得人生不该如此,于是在公司群里揭穿上司真面目,裸辞来到乡村,开启了‘躺平’生活。

    材料二:

    西西弗斯触怒了天神宙斯,于是宙斯决定要给他一个简单粗暴而又严酷无情的惩罚:把一块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但巨石被施了咒语,一旦推到山顶,它就会自动滚下山。于是,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将巨石推向山顶,又亲眼看着巨石滚下山去。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这项工作,直到永远。虽然一切都是徒劳的,但西西弗斯拒绝躺平,一直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石头。

    “‘躺平’”,已成为当下的网络流行词,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