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08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7.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我们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章节之一。黛玉“葬花”,其本身就是一首无韵的诗,一曲凄婉的人生悲歌。又通过《葬花吟》,让满怀哀愁的黛玉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画卷里孤独地“忍踏落花来复去”,收拾着满地落花,也收拾着自己的万千感慨,衬托出“葬花”的诗画意境和艺术美感,展示了黛玉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里既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严酷生活的煎熬,又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既赋予主体环境生命和性格,又创造了映衬人物性格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葬花”画卷的意境表现,起到了一唱三叹、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当然,“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单纯对“景”的描绘还不足以形成诗歌的意境,意境之形成还离不开“景”与“情”的交织融合。《葬花吟》既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赞美——景物,又有对人生如寄的哲理感悟——道理,还有对儿女离愁别绪的情感抒发——悲情。如写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写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看着花落的凄苦,吟诗人浮想联翩。黛玉有着花一样的容貌,身世却如落花一般飘零。自幼无母,不久又离父寄居贾府。在贾府,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无依无靠,又兼其身体有病,性格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如此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得不使黛玉对自身产生绝望之情。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加上“情景合一”的特殊境况,她就不难感悟出如此的生命体验而导致悲情的产生。

    从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从美学角度讲,“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把终极关怀和追求熔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使其更易被人所接受”,这是对美学任务的定位。从文学角度讲,“文学艺术的责任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葬花吟》以诗画的艺术语言勾勒,吟诗人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自己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不单怜花更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满心凄苦地在移步易景、花美花落、风霜雪雨中向前移行,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摘编自马振龙《浅析<葬花吟>之画面塑造与意境表现的美学价值》)

    材料二:

    《葬花吟》作为诗歌能否代替叙事呢?笔者认为,诗歌和小说虽属不同文体,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有区别,但就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亦有相通之处。 换言之,诗是抒情主体现实生活的艺术性概括。故而,阅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此时和彼时的情境,对创作者的省略、暗示、悬念、不写之写等诸多方面予以补足。何况,小说作为一种兼备众体的综合性文体,其对诗歌功能的运用由来已久,而《红楼梦》在这方面更堪称超越传统。一方面作者摈弃了照搬前人诗歌的做法,直接代之以小说中人物的创作;另一方面将人物的诗歌创作活动置于情节流动之中,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叙事功能。以此言之,《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有塑造人物的作用,亦且发挥了以少胜多、补充叙事的作用。因而,诗意叙事可谓“红学”研究的共识。《葬花吟》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长达百十回却又并不将爱情描写作为唯一主题的长篇来说,其叙事任务无疑是繁重而庞杂的。在一个方面用笔过多,必然会影响其他诸方面的叙写。因而,《红楼梦》常以暗示、缺省、主客观悖逆、点此逗彼等诸多叙事笔法予以填补。而这种填补有赖于读者的补足和融会贯通,以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共享。因而,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堪称小说的第二作者。在林黛玉自我伤悼的青春叹惋中,借着诗言志的外壳,作者将诸多叙事性因素浓缩其中,而对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或小题大做,或不置一词,只让读者自己去潜心体会。

    若从叙事角度去看,《红楼梦》禅机谶语式的点化,无疑是一种预言性叙事。不仅可以增加阅读的悬念,而且也是立足过去观照将来的一种全局式叙事思维。与曹雪芹同时的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中就指出了《葬花吟》的诗谶性质:“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即便是第二十三回的葬花情节,应该说也具有谶的性质。这种在葬花情节上的寓意设置,应该说与通部书的预言性叙事谋略是相通的。

    (摘编自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黛玉葬花能折射出林黛玉的悲剧性人生,《葬花吟》更是集中展示了林黛玉全部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B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两句侧重于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化呈现,画面塑造胜于感情抒发。 C . 林黛玉寄人篱下,性情悲观,感花之凋零预知了自己结局,在情景合一的氛围中营造出悲情的艺术体验。 D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替小说中的人物创作诗词,这与之前小说中诗歌的运用模式不同,具有创新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葬花吟》中,作者赋予了落花生命和性格,创造出了映衬林黛玉性格的艺术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意境表现力。 B . 无论从文学还是美学角度看,《葬花吟》中黛玉由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的动人之处,都源于其生动的形象。 C . 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如果不能将情节缺省处补足并融会贯通,以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共享,就不能成为第二作者。 D . 《红楼梦》中探春的词句“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预示了她远嫁的结局,这同《葬花吟》一样,都具有诗谶的性质。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明代诗人唐寅在《和沈石田落花诗》中写“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充满了忧伤哀怨。 B . 《葬花吟》蕴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氛围,类“长恨歌”之缠绵,得“春江花月夜”之意深。 C . 王蒙指出,由《葬花吟》可见,“黛玉的人生(社会)处境与生命的基本困境是联在一起写的”。 D .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的情节时不禁感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
    4. (4)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如以“《葬花吟》的艺术特色”为主题撰写读书笔记,请根据材料,列出笔记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家戏班

    陈玉兰

    ①民国初年,直奉大战,直隶督军曹锟驻守保定,保定成为直隶军阀的大本营。后曹锟、吴佩孚控制了北京政府,北方俨然直系天下。那年,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②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③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④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⑤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阉,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阉、攀哪旗。泰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⑥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⑦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⑧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⑨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赢得满堂喝彩。 

    ⑩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驰。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心弦有些绷紧。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⑪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⑫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⑬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⑭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阉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扭头便走。 

    ⑮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⑯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选自《小说界》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国初年,直奉大战”,小说一开始给人一种紧张、肃杀之感,为故事奠定了悲剧色彩。 B . 小说描写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总督府门前的两根大旗杆上栖息,是为了突出燕子李三功夫高强。 C . 秦班主的细活表演赢得满堂喝彩,年轻人却泛起一抹笑,这是对自己能胜出对手胸有成竹。 D . 袁班主一心抗日,不愿为曹锟唱堂会,于是在与对手的比试中主动退出,放弃了名利。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既衬托了秦、袁两家实力,又与后文“为他大寿烘托气氛”形成呼应。 B . 描写年轻人和秦班主比武时,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第⑨段是正面描写,第⑩段是侧面描写,现场感极强。 C . 小说情节推进讲究“草蛇灰线”,袁班主一句“后会有期”,为后文袁班主儿子来比武埋下伏笔。 D . 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句式以短句为主,紧凑的节奏与全文跌宕起伏的情节相得益彰。
    3. (3) 好小说叙事讲究克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形成表达张力。当秦班主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袁班主儿子,“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请分析秦班主复杂的内心。
    4. (4) 本文称颂的对象是袁班主,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秦班主,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 , 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 , 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言者,与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 , 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贼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臣闻君臣A同体B宜相与尽C诚D若上下E但存F形迹G则国之兴丧H尚未可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于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C . 弑、杀、杀死,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 D . “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 . 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够使他成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像龙逢、比干因与君主当面争论而被杀的忠臣。 C . 有人向太宗建言,应该任命秦王府原来的士兵全部做武官,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 . 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②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5. (5) 当进谏的群臣因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释】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杖屦(jù):扶杖漫步。③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字精妙“取”“酬”二字赋春风以生命,以拟人手法摹尽春色之变化,透露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B . 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也写到了园屋前人的活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又充满生意。 C . 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或居家凭几小憩,或拄杖独行寻幽,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 . 这首诗叙事、描写相结合,展现了诗人退居半山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在冲淡平和中抒发了其内心复杂的感情。
    2. (2) 试分析诗歌尾联的艺术技巧。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比喻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打开妆镜的情景,用“  ”比喻她们梳理鬓发时的情景。
    3. (3) “流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时蕴含着诗人深邃的人生思考,有时又承载着不尽的悲情愁绪,如“  ,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2017高二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次,李平同学在课桌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他的同桌建议他改一个字,将“想”改为“该”字。这一字之别,引起许多同学参与到激烈的争论之中。

        到底哪个字更好,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8.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年6月12日晚, 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院方开通8K高清首次实时直播,造就了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冒雨赶到剧场的观众与①____ 的用户一起,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演出。 

    继在线音乐会、在线演唱会之后,人艺话剧直播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于“在线”的想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线看话剧直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直播间里,有人因演员精湛的表演而沉醉,也有人对音效机位等提出更高要求。话剧,尤其强调现场体验。客观地说,以现有技术条件、在线观看尚不能完全达到②____的效果。但因为“在线”,那些无缘到达现场的观众看到了“话剧舞台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好的内容仍③____。近些年,在线演出已经越来越常见。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至今已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拆掉剧院的围墙”“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无论是艺术普及的愿望还是产业发展的需求,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悲剧人物(如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祥林嫂、格里高尔等),让读者深思。请仿照示例,从中任选一个人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作品内容和人物思想性格,句式相近。 

      示例:林黛玉的悲剧,不仅仅是敏感多疑、性情直率,更是封建礼法,她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悲惨地死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 -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 

    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① ____。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②____,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③____,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 B . 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 C . 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 D . 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