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7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实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人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哀叹人在神面前渺小无力的那首著名的合唱、哈姆莱特沉思”生存还是毁灭”那段独白、麦克白把人生视为痴人讲的故事那个比喻以及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片段,都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悲剧中总是有一点悲观的音调,尽管这种音调可能被更突出的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的庄严音调压制,成为不引人注意的低音。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悲观音调的存在,让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总是混合着一定程度的痛感。这种混合的情感多多少少有些类似沉浸于忧郁思绪的人感到的苦中之乐。当然,痛感不会一直存在,而是最终转化为快感,并增强在怜悯和恐惧以及在观赏形式的美当中获得的积极的快感。这种转化也有艺术表现的原因:痛苦在具体化为艺术象征的同时,也就被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克服和转变了。它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现已经得出的结果,那就可以说悲剧快感是怜悯和恐惧中积极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情绪的缓和或表现将痛苦变为怜悯和恐惧而得到的快感,最后得出的总和。

    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他认为快感与痛感在起因上差别不大。例如,搔痒通常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但如果用力过分,就可能引起痛感。因此,快感只是减弱的或者减轻的痛感。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主要是痛感,但这种痛感被戏剧的幻觉减弱而变成快感。

    大卫·休谟在他论悲剧艺术的论文中,认为丰丹纳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完善。他接受了痛苦可以转变成快乐的观念,但反对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幻觉感造成的。他认为怜悯和恐惧总是比欢乐或满足更能打动人心。在心灵被怜悯和恐惧打动之后,它就更能敏锐地感受诗的音乐和优美。在阅读悲剧或听到朗诵悲剧时,我们也必定体验到痛苦,但这痛感却被艺术表现的美引起的快感淹没了。

    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丰丹纳尔和休谟都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我们提出的是比以上两种都更简单的观点。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与此同时,它那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这种郁积能量的缓和不仅意味着消除高强度的紧张,而且也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于是这就引起快感。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更加强悲剧中积极的快感,这种积极快感的原因一方面是悲剧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剧作的美,如整一和适当的比例、声音与形象的和谐、性格描述的深刻真实等。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但在艺术创造中,可以变成美的创造的原料。 B .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C . 因为悲剧情感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所以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但其中仍会带有悲哀。 D . 丰丹纳尔是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但大卫·休谟对此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有自己的见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围绕”悲剧快感”,采用层进式,逐层加深读者对”悲剧快感’的认识。 B . 材料一中的亚里士多德和材料二中的大卫·休谟的观点中都论及”怜悯和恐惧”。 C . 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都强调了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但后者的认识更深一层。 D . 材料二在丰丹纳尔和休谟观点基础上提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新见解。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难以支持”痛感转化成快感并加强悲剧中的快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历经波折后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B .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杀死篡夺王位的叔叔,报仇后中毒而死。 C . 《雷雨》中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朴园个人在悲痛中忏悔。 D . 《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含冤被杀。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剧中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可是这部作品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勋章

    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5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全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呢,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呵,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赶车的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 B . ”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 C . 特兰勃良看到了普斯佳科夫佩戴的勋章后的神态变化,表现了他对普斯佳科夫追慕虚荣、弄虚作假的不屑与嘲讽。 D . 小说结尾普斯佳科夫的”难过”虽然具有浓烈的讽刺意味,但人物的转变比较突然,不在情理之中。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便于细致地描述主人公”普斯佳科夫”的心理活动以及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表现。 B . 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俄国社会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社会地位、身份或者显赫的头衔的追求。 C . 小说独特的叙述方法,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D . 《勋章》同《套中人》一样,都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采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3. (3) 进人宴会大厅后,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梳理。

    4. (4) 一般认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契诃夫这篇小说以”勋章”为题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国之有好,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她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高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日:”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乌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 .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 .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 .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以”意思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B . 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多为平民百姓所穿,文中指平民身份。 C . 客,指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 . ”固止”的”固”意思和苏润《六国论》中的”固不在战矣”的”固”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B . 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基本上是科举考试。 C . 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就派遣韩非对战李斯。 D . 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非常,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得志的时候会轻易”吃人”,于是逃走,但最终还是被秦王留下,任为秦国尉。
    4. (4)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②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5. (5) 秦朝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存在?请结合上述材料,给秦始皇提出建议。
  • 4. 古代诗歌阅读

    咏怀古迹(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抒情定下基调。 B . 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 . 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 . 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地说,即便在” “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自己治理三年即可大有改观。
    2. (2)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了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
    3. (3) ”流水”一词多表示时光流逝,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例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经各种表演艺术反复改编,可说是二百年来文化发展史的一大奇观。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该剧本虽然也题名《红楼梦》,但对小说的内容作了①     的删削,几乎删除了除宝、黛、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围绕着这条基本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要法则。例如开场戏”黛王进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有丫鬟奔走相告”林姑娘来了”,看似突兀,其实通过接下来宝玉见黛王后,唱出②     的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而使主要人物上场的突兀,与宝玉心理感受上的又惊又喜,巧妙衔接起来。在减少头绪以聚焦矛盾的同时,剧本也对情节发展次序作了大调整。一个重要改变是宝玉挨打情节被调整到黛玉吟唱葬花词之前。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既是剧本厚实地提供了基础,也是和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当年,徐玉兰、王文娟合作完成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他们通过③     , 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从谐音人手理解《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书中众多人、事、物、地等名称常运用谐音,渗透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如第一回中”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寓意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对现实不满的真实情况不能直说,不能不隐晦地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请从《红楼梦》原著中再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名称,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和寓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国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由于砖木材料易受寒暑风雨侵蚀,再加之修建时间久远及天灾人祸,古建筑会不可避免地受损,加固、修复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各种修复方法中,①      因而得到广泛运用。

    首先,碳纤维材料性能优胜。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材料,碳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更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刚度与抗震性能。钢材材料容易锈蚀,但碳纤维材料不会。另外,②       , 能避免因修复材料自重而增加的额外重量压力。其次,碳纤维修复能更好地保证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对于古建筑的修复,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③      。碳纤维修复很少对建筑原结构进行钻孔、打钉等物理性破坏,符合原建筑修缮的特性。例如,木料上的那些“岁月裂纹”,大都会被不着痕迹地”缝合”。第三,碳纤维修复施工难度低,工期短,对于追求时间效益的项目工程,碳纤维修复法更是省时利器。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岁月裂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B . 1967 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C .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D .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改语文,改语文不读书的顽疾;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读书,专治不读书的痛病。有人说,都信息化智慧时代了,还读什么纸质书籍,应该让位给电子媒介,省钱省时省事。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好书那么多,为什么让我们读《乡土中国》《红楼梦》,费时费力费脑细胞?还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要读就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思考或体验?请结合自己高中以来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