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2018)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练习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 选择题(共40分)
  • 1. 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 . 禹传子,家天下 B . 西周分封制 C . 涿鹿之战 D . 舜让位于禹
  • 2. 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
    A . 牧野之战 B . 盘庚迁殷 C . 实行分封制 D . 国人暴动
  • 3.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 . 炎黄战蚩尤 B . 商汤灭夏 C . 牧野之战 D . 国人暴动
  • 4. (2016七上·同安期中)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 保证国家的兵源 C .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 5. (2021七上·盐城月考)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 . 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 . 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 . 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 . 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 6.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它的主要地理范围在(   )
    A . 黄河流域 B . 长江流域 C . 珠江流域 D . 松花江流域
  • 7. 《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材料中记述的情况始于我国古代的(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8.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 . 夏朝 B . 西周 C . 商朝 D . 东周
  • 9. “从武王开始,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皇帝制 D . 郡县制
  • 10. 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 “授土”,司徒(官职)“授民”。材料表明了(   )
    A . 周天子与鲁国国君地位相当 B . 鲁国国君要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C . 周天子授予鲁国国君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D . 西周礼仪制度完善
  • 11. 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大屏幕打出了下列信息,请你判断该朝代为(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12. (2022七上·高州月考)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中国王朝产生。这一时间表述为(    )
    A . 公元前21世纪前半期 B . 公元前21世纪后半期 C . 公元21世纪前半期 D . 公元21世纪后半期
  • 13. 甲、乙两段文字是关于“武王伐纣”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段文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B . 乙段文字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C . 甲段文字错误地呈现了历史信息 D . 两段文字均为作者胡编乱造
  • 14. 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学修养深厚,在治国理政方面常常引经据典。他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教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下列历史人物的结局与“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启 ②夏桀 ③商纣 ④周厉王 ⑤周武王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⑤ D . ③④
  • 15. (2021七上·盐城月考) 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的记载;《尚书》中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语。这说明历史史料(    )
    A . 能够相互印证 B . 难免自相矛盾 C . 经常难辨真假 D . 多为史学著作
  • 16.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 . 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 . 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 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 17. “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 早期国家的建立 B . 暴政导致的亡国规律 C . 等级制度的形成 D .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 18. (2022七上·晋江期中)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严格的贵族等级界限 B .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 . 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 D . 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
  • 19.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斗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周王室的亲戚”取得土地的方式是(   )
    A . 开垦荒地 B . 接受分封 C . 继承祖先 D . 武力夺取
  • 20. (2022七上·高州月考) 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语。这说明(    )
    A . 历史史料之间能够相互印证 B .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C . 历史史料经常难辨真假 D . 文献史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 2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里面的铭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 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1. (1) 与“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相关的制度是什么?
    2. (2) 在西周,什么样的身份才会成为诸侯?
    3. (3) 身为诸侯,应向周天子尽哪些义务?
  • 22.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朝更替我知道]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

    [制度变革我分析]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治乱兴衰我感悟]

    材料三

     

    夏桀把人当“坐骑”         人民的怨愤

    1. (1)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夏、商、西周更迭的表格。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暴君(昏君)

      灭亡时间

      约①    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厉王、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2. (2) 哪一次战争导致了“商、周政权的更迭”?
    3. (3) 根据图一,指出分封制的分封对象。观察图二,位于第一层(最顶层)的人是谁?
    4. (4) 根据上述图片,指出分封制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5. (5)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 23. 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

    1. (1) 材料一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制度?和这一制度有关的三个人物分别是谁?
    2. (2)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位于金字塔顶端和底端的分别是什么人?
    4. (4) 根据材料二和三,分析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