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

更新时间:2023-08-02 浏览次数:4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二下·黔西月考) 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   )
    A . 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 B . 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 C . 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 D . 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 2. 甲骨文卜辞中记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而《诗经·大雅·文王》记载“商之子孙……,其丽不亿……,无念尔祖,修聿阙德……”,即商朝的遗民亦可参与周朝的祭祖。祭祀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
    A . 神权王权进一步的结合 B . 华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 C . 分封制强化了地方控制 D . 商周政治制度前后相承
  • 3. 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万邦”中,不仅封君姓氏多元多样,血缘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领导的“天下”,从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驾于为数众多的族邦,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尊尊源于但已高于亲亲,体现了鲜明的文明特质。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 . 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C . 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 D . 地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 4.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   )
    A . 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B . 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 C . 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 . 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
  • 5. 秦始皇制定的皇帝制度在明确皇帝具有一切政治、军事和法律大权外,还提出了一系列尊君的规定,这基本上被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由此可知,皇帝制度( )
    A .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B . 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 防范了宰相侵权出现
  • 6.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 B . 政令上传下达逐步规范 C . 文书行政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D . 行政效率提高充分显现
  • 7.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 . 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 . 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 . 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8. 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还规定刺史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刺史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   )
    A . 巩固行省制度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削弱节度使职权 D . 维持兵农合一
  • 9. 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场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唐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为中书门下,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   )
    A . 减少了决策失误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平衡了中枢权力
  • 10.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 .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 .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 .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 . 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 11. (2023高二下·黔西月考) 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以郡县制为基本架构,“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材料表明郡县制(   )
    A .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 . 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 C .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 最大限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效益
  • 12. (2023高二下·朝阳开学考)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 .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B . 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C . 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 13. (2023高一下·高坪月考) 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   )
    A . 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B .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C . 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 . 地方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力
  • 14. (2023·新疆一模)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
    A . 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 .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 . 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 D . 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15. 明熹宗时期,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极受宠信,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然而,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这反映出明朝( )
    A .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 . 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 . 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 .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 16. 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   )
    A . 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 . 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C . 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 . 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乳《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的封建”的含义及以后发展所导致的危害。汉初实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2. (2) 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有哪些创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国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独相到群相”的实质并以唐朝为例说明。
    2. (2) 据材料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材料二中的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制度。在陕甘地区,卫所还是中央政府管理陕甘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机构,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明中后期,陕甘卫所逐渐走向衰败。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在全国裁并卫所,并逐步在陕甘地区建立新军事体制——绿营体系。伴随着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的先后设立,西北边疆大幅度地西移,陕甘地区卫所的防御守边职能大大弱化。加之陕甘卫所以武官管理民政,多有不便。陕甘地区卫所裁并在顺治时期拉开了序幕。雍正时期,陕甘地区成为全国卫所裁并后改设州县最多的地区。乾隆时期,陕甘地区卫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设了相应的府县,完成了治理体系的重构,其行政体制已与内地相同。

    ——摘编自何威《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以卫所裁并为中心》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在陕甘地区裁并卫所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陕甘地区治理体系重构的意义。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等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

    材料二:唐太宗很看重制度。他认识到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因而能以政事堂为舞台,导演出有声有色的“贞观之治”。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开国之君,都曾建立起适应历史发展的一套制度,但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一个搞极权专制,一个搞察察为政,把好的制度放在一边,结果导致王朝“二世而亡”。

    ——摘编自王超《政事堂制度辩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治理”,自定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