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全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3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他系统地提出了古文运动的中心内容和具体要求,阑扬了以“文以载道”思想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合理见解。

    韩愈竭力把提倡古文运动和传播儒道结合起来,他一再强调:“愈之为古文,……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韩愈的学生李汉也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人根据上面这些话概括出“文以载道”,用作表达古文运动“文道”关系的口号,也就是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石。“文以栽道”是说,文像一只船,道像船上的乘客或货物,文就是用以装载道的。韩愈所谓的古道,即尧、舞、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相传之道”。韩愈强调,他所好的是“古道”,由于好古道,因此重视“古文”。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写古文是为了传古道。传道是目的,作文是手段。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古文运动的文道关系成了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问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内容)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实之美恶,其发(表现)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这是说,内容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容重于形式,只有思想内容好,才是好的作品。但是,形式也是重要的:“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没有好的形式,就难以完美地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文道合一,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两者缺一不可。

    怎样以文载道呢?韩愈揭示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特点,提出“不平则鸣”论,作为古文运动向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论根据。“不平则呜”即表现矛盾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韩愈意识到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表现,他说:“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韩愈已经接触到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猜测到了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工具,这是深刻而正确的文学思想,对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文怎样才能更好地载道呢?形式怎样更好地服从内容的需要呢?韩愈对文章提出了具体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惟陈言之务去”。“陈言”,陈词滥调,文章要做到摒弃一切陈词滥调。如“桃红柳绿”“春花秋月”等词句,使用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腻味。所以韩愈又说,对持前人的著作,应当“先乎其质,后乎其文”,“师其意,不师其词”。也就是要着重了解前人著作的素材和精神,然后再留意技巧和词句。又说:“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到贼。”主张“词必己出”,反对到窃抄袭。总之,提倡努力创造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与群众所需要的语言。第二,“文从字顺各识职”。“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各识职”,即合乎语法规律。这是讲,语言文字的革旧创新,必须做到通畅流利,符合语法。韩愈提出上述要求,是为了使语言更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文章语言,与事相侔”,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摘编自张岱年《中华的智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阐扬了以“文以载道”思想为中心的一系列见解,为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B . 韩愈重视“古文”,好的是“古道”,他为了传古道而写古文.所以作文仅仅是手段, C . 古文运动的“文道”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首要的,但是形式也很重要。 D . 韩愈明确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工具.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述了“文以载道”这一说法的由来,并阐明了其具体含义和得以实现的措施。 B . 文章第二段先引用韩愈和李汉的话,再论证宋人用“文以载道”将之加以概括的精准, C . 文章后半部分从韩愈的文艺创作实践出发,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韩愈主张的“文以载道”。 D . 文章除了大量的引用论证,还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韩愈“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
      A . “内容为王”“质量至。上”,开创文学创作的新辉煌。 B . “道”是文艺的内容和本质,“文”是“道”的工具。 C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D . 唐诗形式多样,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达到诗歌顶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街状态,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摘编自程永波《把粮食安全根基夯得更实》)

    材料二:

    分季节来看,2022年,中国早稻、夏粮、秋粮播种面积分别为4755.1千公顷、26530千公顷、87047千公顷,其在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02%、22.42%、73.56%。早稻、夏粮、秋粮粮食产量分别为2812.3万吨、14740.3万吨、51100.1万吨,其在全年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1%、21.47%、74.43%。

    (摘编自《2023年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简报》)

    材料三:

    记者:2022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请问今年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唐仁健:我们将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中国饭碗。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两稳”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两扩”就是扩大豆、扩油料,今年再扩种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两提”就是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千克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两手抓,千方百计稳住面积。经国务院同意后继续向各省份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任务,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加大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权重,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政治责任。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将保持稳定,还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农田“硬件”和科技“软件”两手抓,把单产提上来。今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同时强化科技支撑,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集成运用精量播、侧深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开展粮油作物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分作物、分区域组织开展高产竞赛,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有明显提升。三是防灾减损和机收减损两手抓,努力把损失降下来。积极协调提前下拨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关键措施,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持续推进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摘编自《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尽管我国粮食供求已达到平衡状态,但仍要继续警惕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B . 与十年前相比,2022年我国早稻和夏粮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秋粮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C . 要想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中国饭碗,就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持续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D . 为了保证颗粒归仓,应该推进机收减损;为减轻灾害损失而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也都是粮食增产关键措施。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必须深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B . 整体而言,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季节由夏季向秋季小幅度偏移,但整体分布比例变化较小,仍然维持着较为稳定的态势。 C . 如果说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任务属于一种“行政推动”,那么保持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稳定等则是一种“政策扶持”。 D . 只有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即做到农田“硬件”和科技“软件”两手抓,才能把粮食单产提上去。
    3. (3) 怎样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 3.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现大地的星星迟子建

    秋天一到,风又硬了。燕子离窝了,大雁南飞了,林间落叶,河水枯瘦。人们抓紧时间秋收,因为天这时变得小心眼,说变脸就变脸,常常是庄稼没收完,雪就来了。这时节的女人最忙碌,给家人做棉袄棉裤,大人的通常翻新一下,再加一层棉絮,小孩子长得快,几乎年年都得接裤腿和袖管,不然会冻手脖子和脚脖子。收了秋,把土豆萝卜白菜下到地窖,腌上咸菜,再腌上一大缸酸菜,趁着正午的太阳还是热心肠,赶紧打了糨糊,裁好窗纸,把窗户缝溜了。不然寒风的小舌头三九天伸进来,你就会有被咬的感觉。此时在菜园角落自由了半年的鸡,就不能成溜达鸡了,鸡架被抬进灶房一角,鸡被圈了起来。冬天时我就多了一项活儿,每天早起烧火前,要把炉膛的灰掏了,用笤帚均匀撒到鸡架下,打扫鸡屎。把鸡屎撮到园田攒起来,开春时用于种倭瓜,倭瓜会特别面;用于种花,花朵则饱吸了颜料似的,格外艳丽。

    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

    果腹。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没有尽头的。

    熬过一冬,向阳山坡的积雪开始消融时,蓝紫色毛茸茸的耗子尾巴花就顶着冰凌开了。体恤我们的春天,想着这地方的人被寒风吹打了半年,怪不容易的,便把羽翼伸向这里了。它所到之处,冰雪作古,碧草萌发,糊了一冬的窗纸和毛毡拆卸下来,屋子陡然明亮起来,鸡架被挪回因田,我们买来猪仔,了无生气的猪圈又有生气了。

    我们的日子就在这四季中,随日月和流水,艰辛而踏实、朴素而温暖地缓缓流转。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记得电灯取代了蜡烛的那天,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简直不能相信头顶这颗小小的玻璃圆脑袋,发出的光比蜡烛要亮上几百倍,能照清人脸上的雀斑,照明花瓶的蜡花,照亮地板上匍匐的蜘蛛。而镇子首户买了电视的那年,我们一拨拨拥入这家,炕上地上站满了人,但见一个灰白的四方盒子通上电后,雪花点闪烁,随着主人拨动旋钮,黑白的画面出现了,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人能说话,鸟能飞翔,跟看电影一样,却不知放映员藏身何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更忘不了铁轨铺到山镇,第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时,一帮人追着火车啧啧惊叹,这可不就是森林的神龙么。

    我还忘不了童年的识字板,那是仰头可望的纸棚。过年要刷墙和糊棚,糊棚用的通常是废旧报纸。板央泥的房屋低矮,所以炕离棚顶很近,大人站起来得弓着腰,我们刚好站起就能望见满棚的字。我不认识的字就问父亲,他讲这个宇时,常从报纸那句话的含意引申出去,讲它的多义性,让我明白一个字跟人一样,有着多重性格,识别它们没那么容易。我最得意的时刻,是父母躺在温暖的火炕上,我站在炕上,给他们读纸棚上的文章,虽然因为裁剪有些段落缺损,但我依然能把一篇社论或是报道的多半内容读出,父母表扬我时,我会要奖励,讨一块糖吃,含着它入梦,所以牙疼伴随我的童年。我在小镇抢过婚礼的喜糖,也跟着大人吃过丧饭。我喜悦地看着姐姐穿着鲜艳的嫁衣出嫁,也悲伤欲绝地看着父亲在阴冷的冬天吐出最后一口气。母亲寡居的那年,我第一次恐惧她会自杀,但父亲去世一个月后的除夕,她依然在灶上为我们煮出饺子。永远记得饺子将熟时,她拉开沉沉屋门,朝寒风凛冽的户外撇了一勺饺子汤,召唤父亲吃饺子的情景。所以去年初春,我爱人二十周年忌日时,我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家中,也包了他生前爱吃的饺子,煮熟前也往门外搬一勺饺子汤,叫着他的名字,召唤他吃饺子。两个画面相隔近四十载,真是生死契阔,天上人间!我最初走上文学之路,采撷的正是那片土地现世与隔世的花朵。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动物植物,生灵的欢欣与悲苦,万物的雨露与寒霜,都是我下笔的动力。几十年过去,熟悉的乡土无论是人口结构还是情感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东西富庶了,可又贫瘠了;有些东西生动了,却又僵化了。当熟悉的乡土已经陌生时,我们要跟上认知,摸不到它的脉搏,作品又怎能血肉丰满。我很难定义文学是什么,只能说天地间有两个星空,一个是澄明上苍赐予的,要抬头仰望;一个是悲欢人间赐予的,需低头拾取。一个作家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就是发现大地的星星,一块顽石会发光,一条河流会唱歌,一朵花会讲前世今生的故事,一只鸟会把人间消息传遍四方。在浩瀚宇宙中,所有的房屋都是陆地的船,载着芸芸众生,朝着星光的灯塔,远航。

    (有删改)

    【注】迟子建的故乡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作者写家乡秋天“天这时变得小心眼,说变脸就变脸,常常是庄稼没收完,雪就来了”,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B . 文章叙述作者家乡的季节和生活变化时交错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但是两种人称的变化衔接自然顺畅,毫无晦涩之感。 C . 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表达情感,如写电灯取代了蜡烛和电视的出现,赞美了时代的进步。 D . 文章记述童年识字读报的趣事,回忆了父亲去世和母亲自杀带给作者的恐惧,也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切怀念。
    2. (2) 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中的“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没有尽头的”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本文尾段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至元十六年,诏立后卫亲军都指挥司,设使、副、佥事,统选兵万人,车驾所至常从,营白雁口。既成,官有廨,士有舍,糗粮有仓,金鼓有楼,器械有局,交易有市,凡军中之政毕举。营南迫信安河,西临滹沱白沟,东与郎城蛤蜊港接。越六年,当至元廿一年秋,大霖雨。明年秋又雨,群川漫流,营居水中,士马告病。枢密院以闻,得旨移稍西。于是重作圆营,去卑就高,舍危即安。众心胥说,不日成之,士强马蕃,视昔为雄。由是开屯田千顷,用其农隙以讲武事,无坐食仓廪之弊,而有古者寓兵于农之遗意焉。中营为楼,凡数十楹,悬金鼓以警士之视听,雄伟壮丽,去地百尺,凭阑远望,可尽数十百里之外。岁时椎牛酾酒,高会飨士,三令而五中之,士皆不敢仰视,坐作进退,无不如法。自卫帅以下,成请名斯楼而记之。仆闻之,古人有言曰:“兵政贵明,军令贵肃。”舍明与肃,非政令之善者。乃名之曰明肃,而求集贤侍讲学士宋公大书以匾其颜。方今天子圣明,四海之内晏然,无桴鼓之警,宿卫之士皆安生乐业,利其器械,足其衣食。春秋属橐键,简车马,从乘舆,巡幸蒐狝,出入神旗、豹尾之间,示不忘武备而已。而诸公能于无事之时,勤于军政如此,其所谓眼且整者耶?夫君子闻鼓辇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况入其营垒,登斯楼,见其行事者乎?可以知一时将帅之贤矣。抑又闻之古之谋帅者以说礼乐敦诗书为贤诗书礼乐疑若于将帅邈然不相及然欲使士卒皆有尊君亲上之心非是四者其孰与于此故因记斯楼之成而并书之,以为诸君勉。是役也,诸帅既定议,佥事刘公实董其事云。

    (节选自赵孟频《明肃楼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抑又闻之/古之谋帅者以说礼乐/敦诗书为贤/诗书礼乐疑若/于将帅邈然不相及然/欲使士卒皆有尊君亲上之心/非是四者/其孰与于此/ B . 抑又闻之古之谋帅者/以说礼乐/敦诗书为贤/诗书礼乐/疑若于将帅邈然不相及然/欲使士卒皆有尊君亲上之心/非是四者/其孰与于此/ C . 抑又闻之/古之谋帅者以说礼乐/敦诗书为贤/诗书礼乐/疑若于将帅邈然不相及/然欲使士卒皆有尊君亲上之心/非是四者/其孰与于此/ D . 抑又闻之古之谋帅者/以说礼乐/敦诗书为贤/诗书礼乐疑若/于将帅邈然不相及/然欲使士卒皆有尊君亲上之心/非是四者/其孰与于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凡军中之政毕举”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 . “枢密院以闻”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相同。 C . “去卑就高”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字含义不同。 D . “从乘舆”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卫亲军都指挥司成立之后,驻营于白雁口,营中官署、营舍、粮仓、楼台等一应俱全。军营的南面、西面和东面都有河流,取水颇为方便。 B . 成立后卫亲军都指挥司后,经过了六年,连续两年秋天都大雨连绵,以致河水横溢、军营淹没,将士因病请假,皇帝下旨令将营舍稍稍西移。 C . 移营后开垦了千顷屯田,士兵们平时务农,不再坐享军粮。军营中起造了很多高楼,楼中悬挂金鼓警醒士兵,楼上可以眺望到很远的地方。 D . 当时国家太平,没有战乱,宿卫将士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在春秋两季佩带弓箭,检阅车马,扈从皇帝巡幸狩猎,以表示不忘军备而已。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心胥说,不日成之,士强马蕃,视昔为雄。

      ②乃名之曰明肃,而求集贤侍讲学士宋公大书以匾其颜。

三、诗歌鉴赏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寿章参政

    陈耆卿

    声名早已压人寰,手握枢机鬓未斑。

    嘉会宛如鱼在水,远猷直放马归山。

    风生帷幄深沉处,春在边隆广莫间。

    闻说吴儿眠正熟,月明夜户不曾关。

    【注】①嘉会:昌盛的际会。②广莫:辽阔空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祝寿诗。根据诗意,祝寿的对象是曾担任过参政的章姓官员。 B . 首联盛赞章参政威名赫赫,非只一日。他虽然执掌国政,但是年纪未老。 C . 颔联以如鱼得水喻章参政深受君主器重,在他的谋划下,边境没有硝烟。 D . 颈联承上,写章参政庙堂决策议论风生;到了春天,边疆一片辽阔空旷。
    2. (2) 本诗尾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中“”两句,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虽死无悔的精神。
    2. (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分别描写了婉转流利、滞塞难通的琵琶乐声,十分生动形象。
    3. (3)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深沉感慨。
五、语言表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么①______的年俗则让春节文化更加丰富立体,进一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贴春联、写福字、挂中国结,祈福迎祥;亲朋好友相互拜年,祝福来年诸事如意;逛庙会、猜灯谜、看非遗表演,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地方的年俗不尽相同,这种丰富性共同构成了②______的春节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春节文化悠久灿烂,并非③______。从一定程度上看,正是因为年俗不断,传统节日才能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④______今天,春节文化早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当习俗融进现代时序、仪式,浸入生活肌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也绽放于世界。在法国巴黎,2023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展开;在美国费城和纽约,“唐诗的回响”音乐会上演,展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交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茨厂街,“点亮春节”仪式将整条街红彤彤的灯笼点亮……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鲜明标识,春节文化不仅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觉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智慧,凝聚“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也为各国人民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多处使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2023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全面展开。 B . “唐诗的回响”音乐会上演。 C . “点亮春节”仪式将整条街红彤彤的灯笼点亮。 D . 凝聚“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 8. 阅读

    “生物钟”可以视为人体内部的无形“时钟”,调控着生命活动的节律性,经常熬夜则会使生物钟紊乱。夜晚是褪黑素分泌的高峰,而熬夜工作、玩手机等行为过程中接受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褪黑素具有抗炎、抗癌、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功能。长时间熬夜会使体内褪黑素异常,进而会导致肝损伤无法及时修复。所以,①______。

    熬夜时,摄入高脂食物虽然可以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也会②______。熬夜本就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引起脂代谢紊乱,如果再加上高脂饮食,很容易让脂肪肝“找上门”。

    高脂饮食可能会造成脂肪肝,摄入酒精则会加剧这一过程。肝是体内唯一能分解酒精的器官,当我们喝下第一口酒后,肝就会开始全力工作——分解酒精,而暂停脂肪的代谢运输,导致脂肪积累在肝中,不能被运出。同时,酒精对肝脏也有很大的损伤,会增加肝脏的脂肪摄取,③______。若不戒酒,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及一系列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找上门”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六、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1月,比亚迪再度迎来了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时刻——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羕总裁王传福十分自豪地说:“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我们用了13年;从100万到200万,我们用了一年;从200万到300万,我们仅用了半年。”的确,比亚迪实现量变的速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有人说,比亚迪的成功源于王传福心里永远有一条信念,那就是“永远要比别人做得好”。正是这种不服输、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