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

更新时间:2023-06-23 浏览次数:4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名著导读
  • 1. (2023八下·上海期中)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入卦那种东西。八封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 ,预言言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封及阴阳行和我们非常熟习,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

    (选自《周易第二》)

    1. (1)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全书共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 (2) 作者从人家门头上和小孩的帽饰上的八卦说起,有什么作用?
  • 2. (2023八下·临潼期中)   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释】①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1. (1) 这篇“四书第七”选自朱自清的著作
    2. (2) 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强理解,请你帮她。

      ①“时习”: ,不亦说乎?

      ②“义利”: ,于我如浮云。

  • 3. (2023八下·吉林月考) 《经典常谈》入选教材名著导读后,李老师在班级里组织阅读竞赛,下面这几道竞赛题目,请你参与其中,结合作品内容,记录各位同学的发言。
    1. (1)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作者(人名)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
    2. (2) 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更了解了“四书”的内容。“四书”除了我们学习过的《论语》和《孟子》之外,另外两篇是什么?
    1. (1) 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写道:“他可真是个好向导……求真而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朱自清先生也在本书自序里说:“读者能把它当做一条船,航到经典的海里,编者将自己庆幸……”书中梳理了许多经典著作,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看看朱自清所谈内容对你有何帮助,并结合作者观点,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 (2) 临近“世界读书日”,小文在班里进行了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发现阅读《苏菲的世界》和《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认为阅读这两本书有困难。请你结合知识链接并联系名著相关内容,给同学们做《苏菲的世界》或《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方法指导。

      【知识链接1】精读的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思维导图式阅读、写书评式阅读、摘记法阅读等。

      【知识链接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

    1. (1)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全书共篇,介绍了 《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 (2) 八年级3班举行“阅读《经典常谈》一起说”主题活动,作为其中一员的你选择里面文章分享一下吧,写下推荐理由,完成下列表格。

      章节

      内容

      理由

      《诗经》

      阐述其来源,以及写法“赋、比、兴”,“风、雅、颂”等

      巧用修辞,诗句优美,富有意境,借用诗句,提高鉴赏能力。

  • 6. (2023八下·双柏期中) 根据要求填空。
    1. (1)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 、《尚书》、《》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 (2) 《经典常谈》通过《说文解字》给我们介绍了古人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六书”是指象形、、指事、假借、、转注等。
  • 7. (2023八下·渭滨期中) 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请完成下列习题。
    1. (1) 最古的文字应该是,又称为,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
    2. (2) “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句中的“朱注”指的(人名)小注。
  • 8. (2023八下·贵州期中) 阅读下面名著内容,按要求填空。

    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

    上面文段选自著名学者(填人名)的《经典常谈》,文段中的“记”是指《》。“二载”分别有一部“记”,《》被更多的人诵习,因为它更容易。

  • 9. (2023八下·无为期中)   名著阅读。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 (1)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2. (2)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3. (3) 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10. (2023八下·余杭期中) 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诗文,小州发现这些诗文在《经典常谈》中都有提到。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

    朗读诗文

    《经典常谈》篇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A.《尚书》第三         B.《诗经》第四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 11. (2023八下·南充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1. (1) 以上文段出自著《》的第四章——《诗经》第四。
    2. (2) 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 12. (2023八下·上思月考) 阅读下面朱自清《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题目。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宏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班、马优劣论”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

  • 13. (2023八下·临安月考)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②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三国志演义》中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 (2) 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

      示例:章回体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

  • 14. (2023八下·西安月考) 名著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 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 (1) 材料中,原始歌谣有三个主要用途,请简要概括出来。
    2. (2) 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 15. (2023八下·大石桥月考) 阅读下面名著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奋斗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美德。古人有祖狄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光;程颐程门立雪;苏秦悬梁刺股。今人有海伦凯勒坚强毅力,改变人生;张海笛、桑兰不屈不挠,创造辉煌。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因为奋斗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有多少人通过奋斗谱写一段段历史。纵使社会多么黑暗,纵使人生多么艰难,我只需奋斗,便可朝阳四起。也许,这就是老舍最想表达的意境。我想这就是美德,就是奋斗的本质吧。

    语段书自朱自清撰写的《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它是朱自清为 撰写的一部介绍 的著作。

  • 16. (2023八下·江城期中) 本学期学了《诗经》,同学对《诗经》很有兴趣,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的内容,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 (1) 下面内容不符合《〈诗经〉第四》内容的一项是:()
      A . 诗的源头是歌谣,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B . 孔子的时候,“诗三百”就已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 . 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他们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 D . 诗经的所谓“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近人的研究认为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2. (2) 小明学习《诗经》第四,他采用了选择性阅读方法,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言志”——诗的教化作用方面来研究,请帮他完成下表。

      《诗经》原句

      原义

      教化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 17. 名著阅读
    1. (1) 《经典常谈》为一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在书中,作者摒弃一味“”“ ”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2. (2) 《经典常谈》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了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填人名)的《》,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 18. (2023八下·江苏月考) 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前四章,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 (1) 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B . 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 . 《说文解字》是仓颉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D .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2. (2) 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

      链接资料: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3. (3)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 19. (2023八下·中江月考) 八年级 ( 一) 班的同学正在共读《经典常谈》,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 读。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选择性阅读: 目 的性较强,每次阅读 只关注某一方面的 内容,可以是需要阅 读的内容,也可以是 感兴趣的内容。

    (1) 小文对《<诗经>二首》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结合 《<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 手法。

    (2) 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 容是 ( )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 20. 名著阅读
    1. (1) 下列关于《经典常读》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杭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B . 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 C . 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精读整本书,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 D . 小州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2. (2) 朱自清时时留意的《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因此他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请比较下面的文言原文和《经典常谈》中的改写,分析朱自清写作《经典常谈》的妙处。

      天汉二年秋,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

      (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 21. (2023八下·西安月考) 名著阅读

    当经典成为蒙尘的明珠永不被人提及,历史的长河终将把它消磨殆尽,但文化不与精神不可断绝。所以,我们终将拾起让明珠璀璨。那么,我们的“学者”为什么要写《经典常谈》呢?

    为了给希望读写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特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中谈到

    《经典常谈》小知识:

    1. (1)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小名分别是:
    2. (2) 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是:
  • 22. (2023八下·义乌月考)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 (1)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2. (2) 请结合《经典常谈》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进行深入阅读的原因。

      《诗经》  《尚书》  《战国策》

  • 23. (2023八下·上海月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 (1)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2. (2)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的形式。
    3. (3) 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24. (2023八下·上海月考) 阅读

    【文段一】

    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

    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 (1) 【文段一】中的“他”是(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2. (2) 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 25. (2023八下·义乌月考) 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前四章,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 (1) 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 . 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 .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 .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2. (2) 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

      链接资料: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3. (3)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 26. (2023八下·杭州月考)   阅读《经典常谈》过程中,同学们对造字法和字义的演变很感兴趣。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造字法

    《说文解字》解释

    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万事万物的形状来造字,比如日、月)

    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纯象征符号来造字,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符号来造字,比如上、下)

    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表意部件组成表新意义的字,比如武、信)

    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用“表义之形旁”和“表音之声旁”组成的字,比如江、河)

    ●小语:《说文解字》中“英”写作。从艸,央声。“艸”即为“艹”,表明“英”和草本植物有关:“央”大致表示“英”的读音。结合上表推断,“英”字采用的造字法是,它的本义是“花”。●小文:我想到《桃花源记》中 “”(用课文原句填空)的“英”就是这个意思。我有个疑惑:这和“英雄”的英,又有什么关联呢?

    ●小语:我查阅了词典,“英”还有“不凡、杰出”之意。我的理解是,花是美好的象征,所以可由此引申出这类新义,如成语 “”(选填一项,填写字母:A.百卉含英  B.英姿飒爽)中的“英”就是引申义的体现。

    ●老师:你们发现了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联,真不错。由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这真是积累和梳理文言词义的好方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