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五模考...

更新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3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918年底,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与世界几乎都在动荡巨变中度过。

    百余年后的今天,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乌克兰危机更将亚欧大陆拖入动荡边缘。“这个世界会好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

    “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年近九秩的国际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的世界显然会更好的。

    现将访谈实录的一个问题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怎么看百余年前的“梁漱溟之问”?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您认为这个世界会好吗?为什么?

    成中英:梁漱溟在五四时期接触到西方文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构成三种人类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第一种生活态度是把人生的意欲投向未来,尽量求其满足,因此建立了科学与民主。两者可以通向未来的开放社会,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意欲。中国文化则致力于调整自我的意欲,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以达到平和的生活目标,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印度文化是人类“最后的出路”,目的是根本消除人的意欲。因此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而是取消自己的意欲,回归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以至永远。基于这一理论,梁漱溟对父亲梁济的回答显然是: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却需要向西方学习,面对未来生活。他说“世界会逐渐变好”,是有理论基础的。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认为,本质上可以变好。因为世界本身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是一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自然和真实的,问题来自于人自身的缺陷。由于不能知己也不能知彼,更由于不理性的“恐他”心理,以及历史上一些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人们制造了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因此不可能自动变好,而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努力。

    我们也不能把变坏的责任完全归之于一个方向。的确,西方人喜欢战争,自私逞强,这是历史事实。就中国人而言,我们该有一种能力,来消解西方人的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一旦这种理解建立起来,世界就会变好。一旦这种理解消除,西方也可能变色不认人,不但破坏环境,也将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因此,即使是较好的发展,也要注意其可持续性,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防止突变。

    当然就当前情况来看,21世纪从开始到现在20多年并不太平。首先这是中国复兴的时代,也是西方对中国不满的时代。中国的成功激化了西方人的怀疑和敌意,造成对中国统一的威胁。其实中国统一对他们并不一定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可是由于西方人本身的不自信,产生了对中国的负面态度。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世界的不幸,当然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因为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国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机会。只有中国不断强盛,民众文化心理不断变强,才能安顿西方人的焦虑和疑心,进而共同实现对世界的积极建设,对宇宙空间的积极探求,为人类长久的幸福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我们应该相信,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这个世界显然会变得更好的。但由于20世纪的痛苦教训,中国也必须警觉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随时面对它的突变,发挥强大的平衡作用,这是人们可以期待和依靠的。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1. (1) 下列对“梁漱溟之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20世纪里,中国与世界几乎都是在动荡巨变中度过,但梁漱溟“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回答仍有积极意义。 B . 梁漱溟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着眼未来、改变自我、消除意欲,构成三种人类文化——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 C . 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以根本消除人的意欲为目的,因此人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应回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 D . 梁漱溟的回答等于告诉父亲,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要向西方学习,惟其如此,才能面对未来的生活,防止可能有的突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使世界变坏:由于不能知己知彼,由于非理性和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 B . 人应做出努力:就中国人而言该有消解西方人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的能力。 C . 发展应当持续:中西方理解消除,就会破坏环境,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 D . 中国不断强盛:可安顿西方人的焦虑,与之共同建设世界和探索宇宙空间。
    3. (3) 下列对成中英先生所说的“三心”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对我们的负面态度会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出于儒家的“仁心”,我们应用平常心看待,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B . 中国统一并不一定会给西方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那么出于道家的“道心”,应该帮他们认识到这些好处。 C .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这种自信与担当体现了法家的“信心”。 D . 中国独有的“仁心”、“道心”及“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从而使这个世界逐渐变好。
    4. (4) 梁漱溟先生和成中英先生都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好”,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5) 以下面参考资料所述事实为例,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参考资料】中国在疫情初期就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了密切合作,及时发布了疫情信息并与其他国家分享了防控经验:中国向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防护物资支持,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中国呼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全球抗疫行动:中国还主办了一系列国际疫情应对研讨会和视频会议,促进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和协调行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笑者

    (德国)海恩里克·波尔

    每当有人问起我干哪一行时,我就窘态毕露、满面通红,口结不已,而原本人家都觉得我是个挺镇定的人的。我很羡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水匠”的人。我羡慕理发师、记账员与作家这些可以直截了当有所招认的人,因为他们的职业不言自明,无需冗言解释,而叫我回答这类问题,却感到十分局促:我是个笑者。一旦招认了,我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是这样谋生的吗?”时,又得老老实实地再招认一次:“是的。”

    我的确靠发笑维生,而且笑得很好,因为套句商业用语来说,我的笑声是供不应求的。我是个优秀的笑者,没人笑得跟我一样好,也没有人能如此发扬我这行艺术的精粹。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没完没了的解释,我会称自己为演员,但是我的才华在滑稽剧与朗诵术的领域中实在显得过于贫弱,我觉得用这个名称是太离谱了:我喜爱真理,而真相是:我是个笑者。我既非小丑,又不是滑稽演员。我并不使人们开心,我表演开心;我像罗马帝王一样地笑,或者笑得像个敏感的小男生,我发出十七世纪的笑声,与发出十九世纪的同样自在,如果场合需要,我一路笑尽所有的世纪,所有的社会阶层,所有不同的年龄,就像修皮鞋的,这不过是我练出的一种技能。在我的心胸中,怀抱了美洲的笑声,非洲的笑声,白种、红种与黄种的笑声——只要报酬合宜,在导演的要求之下,我的笑声就能轰然而出。我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了;我在唱片里笑,在录音带中笑,电视导播对我也蛮尊重的。我凄惨地笑,适度地笑,神经地笑:我笑得像个电车上的剪票员或像杂货店里的帮工;清晨的笑声,晚间的笑声,子夜的笑声与黎明的笑声。简言之,无论何时需要何种笑声——我都得笑。这样一种行业,不必我说,自然是十分令人厌烦的了,特别是我还有一项专长——擅发传染性的笑声,这对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而言,我更是不可缺少的帮手了,这级演员很怕——也难怪他们——观众会错过他们说的关键性笑话,因此多半的晚上我都在夜总会里充当不露声色的捧场者,我的职责就是在表演节目嫌弱的当儿,发出传染性的笑声。这种笑声必须小心地在时机上扣得很准;我的放声纵笑不能来得太早,也不可来得过迟,必须恰是时候;在事先排练好的节骨眼儿上,我放声一笑,整个观众的轰笑也会响彻全场,台上说的笑话也才给救了起来。至于我呢,则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衣帽间,穿上大衣,庆幸自己总算下班了。回到家中,总会发现有电报在等着我:“即刻需要你的笑声。星期二录音。”

    数小时之后,我已经坐在暖气过强的特别快车上悲叹我的命运了。简直不必说,当我下了班或休假的时候,我是一点也不想笑的。牛仔巴不得能忘却牛群,泥水匠能忘掉灰泥也是一桩乐事,木匠家中的门常常是坏的,要不然就是抽屉开不开;卖糖果的喜欢吃酸黄瓜,肉贩子喜欢杏仁饼,烤面包的宁可嚼香肠,也不要啃面包;斗牛士养鸽子消遣,赛拳的看见自己的孩子流鼻血,脸都吓白了……我觉得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自己工作之余就从来不笑。我是个严肃的人,很多人认为——或许十分正确——我是个悲观厌世的人。在我们婚姻生活的头几年中,我妻子常会对我说:“笑几声嘛!”但后来她就认清了我是无法满足她这个愿望的。我能在全然的肃穆中放松脸部紧绷的肌肉与磨损的精力,我就会觉得快乐。是真的,连别人的笑声我都受不了,因为那太令我想到自己的职业。所以说,我们的婚姻是十分静寂、安详的,因为连我妻子也忘了怎么笑了;偶尔我见她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我也回她一个浅笑。我们谈话声调很低,因为我痛恨夜总会里的喧嚣,还有录音间中不时充斥的闹声。不清楚我的人认为我沉默寡言。或许我是这样,因为我得常常张开口大笑。我一生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偶尔让自己也挤出一丝温柔的浅笑,我常怀疑自己可会真正笑过。我想没有。我的兄弟姊妹始终认为我是个老气横秋的孩子。不错,我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笑,但我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

    1. (1) 下列对文本中“我”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遇到有人询问我的职业,我就窘态毕露,这暴露了我镇定外表下害羞的内心。 B . 作为“笑者”,我“笑”得绝妙,我的笑也“供不应求”,我的人生充满乐趣。 C . 我严肃,悲观厌世,沉默寡言,老气横秋,却很会笑,这体现了我的矛盾性格。 D . “我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我极少发自内心地快乐欢笑。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通过主人公工作中的“笑”与生活中的“不笑”形成鲜明对比,发人深省。 B . 我用自己具有传染性的笑声带动观众轰笑来“救”说笑话的人,颇有荒诞之感。 C . 画线句子铺陈了各种职业的人讨厌自己的职业,表明工作之余不笑具有普遍性。 D . 文中写我妻子的转变和兄弟姊妹对我的评价,借用侧面描写展现我的真实感受。
    3. (3) 本文采用了独白的写法,请结合文本对其艺术效果进行多角度赏析。
    4. (4) 评论者认为本文“笑中含泪”,而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你觉得本文更像悲剧还是更像喜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割耳,深数寸。已,又击杀继妻,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 , 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节选自《明史·徐渭传》)

    材料二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蘗,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蓬勃奋发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哉?”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节选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袁A宏B道C游D越E中F得G渭H残I帙J以K示L祭M酒N陶O望P龄Q相R与S激T赏U刻V其W集X行Y世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死系狱”和“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字的含义相同。 B . “白衣往吊,抚棺恸哭”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中的“吊”字的含义相同。 C . “是胡公知有先生矣”和“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是”字含义不相同。 D . “胡为不遇哉”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中的“遇”字含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喜好书法,擅长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都超逸有情致。 B . 徐渭诗作格调高雅,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度沉静而且章法谨严。 C . 徐渭性格狂放不羁,命途多舛,仍有胡宗宪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 D . 徐渭纵情山水,走遍齐鲁燕赵等地,饱览塞外大漠,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诗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②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5. (5)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是对徐渭的高度推崇,请结合二则材料简要概括徐渭之“奇”。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白鹇

    【明】徐渭

    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

    提赐朱笼窄,羁栖碧汉违。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

    【注释】徐渭曾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客,胡宗宪送其一只白鹇,徐渭以此题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开首两句直切题面,写出白鹇最显著的特征:白色的羽毛像是一片片雪花结成的寒衣,又在上面绣了一圈圈细细的黑丝线。 B . 颔联中的“文采”,既可以指文章辞采,又可以指美丽的花纹,诗人借白鹇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一语双关。 C . 颈联用纪实的笔法写到了白鹇鸟的由来,“提赐”二字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语气中流露出诗人对胡宗宪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D . 尾联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写得非常有力。最后两句所描绘的形象,保持在一个未结束的动态上,行文戛然而止却又富有余韵。
    2. (2) 咏物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橘颂》,拿橘树比拟自己的德行,单纯的托物言志,只要求切合物、我双方;而徐渭的《白鹇》是托物向他人言自我之志,就必须切合物、我、对方三者。这首诗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都照顾得相当周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极写纵情游赏后忘却时间、超然物外的境界。
    2. (2) 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提笔在《登岳阳楼》中写下“”发出由衷的礼赞。
    3. (3) 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就会发现,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不计其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乡村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这样的人际关系组成,也是中国社会人际网络组成的基本原则。

    差序格局,并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阶级差异的意思,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也没有明确地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定义,他认为这是一种常见但又很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就能定义清楚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________的人,在我们的身上一定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你是一个父亲,但你也是一个儿子,你是一个丈夫,你也是一个长辈……但无论是哪种身份,你和所有人之间的联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再向外不断地辐射,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一个大观园里居然能住着各式各样的亲戚。可是当贾府抄家没落的时候,这些人便________,各自奔前程去了。

    不单单是在一个村子,一个家族里也是如此。这种围绕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所产生的特性,不仅是传统的乡土社会里有,即便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还很常见。

    如何保持这样的关系网正常运转?想要在一个“熟人的社会”中保障关系网的正常运转,靠西洋传过来的法律是没用的,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延续“礼制”的习惯过于________,仅凭一腔要改革的热血去推行这套生搬硬套得来的现行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最有用的办法是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和一些________的规矩。费孝通先生为这种规矩和传统起了个总结性的名称,叫做“礼治秩序”。

    1. (1) 请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情境下的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 )
      A . (一位父亲,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家长对老师说:“令郎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多亏老师的悉心教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B . (一个儿子,给与世长辞的母亲写挽联)挽联内容如下: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C . (一位丈夫,向公司领导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是孩子她妈,她在XX公司上班,工作能力突出,您可以多向她请教。” D . (一位长辈,和家中的子侄们聊天)“我退休后独自居住,幸好有你们的垂爱,时常来陪伴我,我的晚年才不会太寂寞。”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高校本科专业热在哪里,冷在哪里?对于考生来说,该如何看待?社会需求是学科专业设置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新需求的出现,不少高校都会对大学专业适时进行调整。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被不断设立,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则被淘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次的专业调整应该也是依据方案要求作出的。客观上来说,方案的提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招生问题,①________,尽可能让高校专业设计跟就业及产业需求一致。

    ②________?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选择新专业,需要多一分理性少一些盲从。很多考生和家长特别关注专业的“冷”与“热”,并片面地认为,开设学校多、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就是“热门”。

    在他看来,理性选择“热门”,需要考虑至少三方面因素。一是本人的个性、兴趣。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就属于自己的“热门”。二是真实的社会需求。真正的热门专业是人才培养供给少于社会需求的专业,因此冷热门很容易“翻转”。③________。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中,会因是否具有办学特色而冷热不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在这次高校新增的专业中,孤独症儿童教育、无障碍管理专业引起很多网友关注。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简要谈谈增设这两个专业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邻近毕业季,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向2020—2022届因疫情原因未能线下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毕业生发出自愿回校参加毕业典礼的邀请,要为他们的青春“补上难忘的一课”。

    5月18日晚,暮色中的大唐芙蓉园楼阁巍峨,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此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样的仪式给了我们满满的“仪式感”。仪式感通常指一种庄重庄严的氛围或感觉,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场合、活动或仪式相关。而提到仪式感,有人说它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无用的,给它贴上“矫情”“浪费时间”的标签。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