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理论素养是建立在掌握理论知识、汲取理论智慧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理论思维、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造、推进理论创新的诸种素质和修养。它以掌握理论知识、汲取理论智慧为前提,这就意味着理论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具有习得性。这一特征为广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努力克服本领恐慌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从而打破了所谓少数精英的理论优越感。它以运用理论思维、展开理论分析为核心,这就表明具有理论素养的人不会拘泥于经验事实表层,而能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方法,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认识绝对、从特殊中认识一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由此凸显了理论素养的超越性。这一特征是广大领导干部透视复杂社会问题、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普照光”,从而超越了“所见即所是”的朴素经验主义论调。它以进行理论创造、推进理论创新为追求,这就是说,理论的生命力不在于自我固化,而在于发展创新,真正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人不会停留于既有的水平、层次,而是始终追求卓越、力求自我超越、不断自我革命,由此彰显其创新性。这一特征为广大领导干部提高理论素养指明了努力方向,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推进。理论素养绝不是头脑中的思辨和玄想,而是始终与现实问题息息相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理论素养直接表现为以理论洞察力来把握问题,以理论想象力来谋划问题,以理论创造力来解决问题。

    (摘编自孙海洋《什么是理论素养》)

    材料二:

    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的。党坚持正确处理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源、培为政之本,不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积累了加强思想建设的宝贵经验。

    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理论素养侧重于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问题,重点强调的是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纷繁交错的社会背景下,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理论素养要求党员干部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真懂马克思主义,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从而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全党更好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基础。理论思维侧重于怎样用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问题,重点强调的是把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具体工作的谋划、推进中去,增强实际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培养理论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形成理论共识,提升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充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是相互统一的。广义来看,二者相互衔接、互相促进:理论素养包含理论思维,科学的理论思维是成熟的理论素养必不可少的内容,提升理论素养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思维。具体来看,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呈现紧密相连的关系:提升理论素养是培养理论思维的基础,提升理论素养必然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内容系统学习和准确掌握,学懂弄通党的科学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而培养理论思维是理论素养不断强化的保障,培养理论思维要求在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作出分析、思考和判断,把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联系起来。因此,提升理论素养是养成理论思维的前提,提升理论素养的落脚点在于培养理论思维,培养好理论思维有助于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理论素养的整体提升。

    (摘编自窦保信《理论素养与理论思维》)

    材料三: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是需要提升理论素养,要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要有担当精神,更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光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干劲是不够的,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本领。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成功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理论素养贯穿于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等各种能力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王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学习和提高理论素养,就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超越“所见即所是”的朴素经验主义。 B . 真正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人,不会满足于掌握理论知识、汲取理论智慧,还要始终追求卓越、力求自我超越、不断自我革命。 C . 培养理论思维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D .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不断破解难题,推动社会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理论不是头脑中的思辨和玄想,是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深入实践就能创造理论。 B . 历史经验证明,要做好党的思想建设,就必须正确处理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C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实践指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 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思想就是力量”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B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C .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歌德 D . 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法把它拔出来。——狄德罗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理论素养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如何提高当代中国青年的理论素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很少想过呢。”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一直比较沉重,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 B . “感到无限温暖”,是杜甫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的心理,是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给漂泊中的诗人带来的慰藉,含蓄反映了世态。 C . 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反映他对杜甫需要靠摆药摊来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及深切的同情。 D . 苏涣的诗歌艺术粗糙,但蕴藏着新内容,表现了新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而使杜甫“精神异常兴奋”并且“反复吟味”。
    2. (2) 关于标题“白发生黑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垂暮之年的杜甫,因感受到新鲜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因而产生白头发里生出黑丝的错觉。 B . 杜甫在诗中记述自己晨起照镜发现头发白丝间黑的顿变,直接赞颂苏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C . 标题采用夸张手法,描写杜甫头发的反常转变,突出苏、杜间的交往对杜甫晚年心境的影响。 D . 标题中“白”与“黑”的对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丰富意蕴。
    3. (3) 小说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这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诗化的语言是冯至历史小说的典型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区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支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与之分庭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白圭。

    (《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⑴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孔子家语》)

    ⑵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论语·子张》)

    【注释】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原宪,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③货殖:指商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B .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C .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D .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币,古人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引申为财物、货币,文中指货币。 B . 厌糟糠的“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的“厌”义同。 C . 分庭抗礼,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 D . 祖,形声字,文中指效法、宗仰,与“唐宗宋祖”中“祖”字意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 . 勾践能够灭吴并称霸中原的主要原因有:按计然的策略治国十年,使国家富强;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C . 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还行仁德之事。 D . 白圭经商如治国施政、统兵作战,他认为经商需要的不是智、勇、仁、强,而是权变、决断、取予、有所持守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②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5. (5) 材料一中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子贡对孔子名声、思想的传播起了哪些作用。
  • 4. (2022高三上·荥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作者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2. (2) 《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召的原因的两句是:
    3. (3)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文化日渐昌明,国学也再度升温。而实现国学于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应有之义。

    时下谈国学,(                  ),而应该看待儒家与不同流派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自的理论意义。中国人口众多,       , 历史悠久,对国学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应从时间维度上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还应从空间维度上,审视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这样方能触摸国学完整而客观的图景。

    当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融合正在成为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与方法,(               )。国学知识的生产,理应是集成式创新,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并优化学术传统延续与创新的机制。时下的国学专业人才,有必要        , 以跨学科视阈合理有序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举例来说,若要透彻研究秦的“书同文”政策,就需探赜索隐,钩沉爬梳,综合文献学、汉字学、汉字信息学、中国古代史等多学科知识。

    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               )。国学既要       、代代守护,也要与时偕行、关照当下。可喜的是,中国人的不少思维方式,有适应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之处。这些中国思维的特色仍然有再诠释的价值,以资连接当下乃至后世的生活。

    举例来说,“人禽之辨”(旨在强调人有善性而禽兽没有)是国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古人“人禽之辨”的方式,也可体悟近年来的“人机之辨”。就能力或技能而言, 人工智能(即人造的智能,也就是机器具有的智能),在很多方面要比人强太多了。人们有理由相信,汲取古人的智识,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的和谐合作,进行凿空的创新,将大大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和幸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3. (3) 请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莫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 (2)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学习中很多失误,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而是不够认真、习惯不好,总在计算时掉以轻心,或是打草稿很凌乱,导致抄错答案。

    其实,影响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认真和习惯,还有心理品质、性格气质、自制力、求知欲等非智力的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反思?请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