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3-06-24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h1 >现代文阅读(35分)</h1>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

    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B . 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C . 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 D . 封建礼教中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观念,在当今时代要予以扬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B . 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姚鼐称朱孝纯为“子颍”。 C . 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 D . 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 B . 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 C . 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D . 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
    4. (4) 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侧重点又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进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

    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拉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基。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 “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 .     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 .     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 .     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水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2. (2) 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 .     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 .     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 .     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3. (3) 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这是豫让人生价值追求的表现,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他价值追求的理解。
    4. (4)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二、<h1 >古代诗文阅读(35分)</h1>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

    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B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C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D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 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在古代,新铸成的钟要用牲口的鲜血予以祭祀。 C . 《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D . 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这里指同乡,乡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是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齐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B . 甲文齐宣王“以羊易牛”,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一头牛。而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是因为痛惜牛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没有什么区别。 C . 乙文孟子的思路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由此发展出“仁义礼智”,扩而充之推导出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他主张人性本善,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 D . 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同时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超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5. (5)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不忍之心”和孟子“保民而王”思想之间的联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建康①

    文天祥

    金陵古会府②,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③,江流已变更。

    健儿徙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注]①建康,今南京。本诗为文天祥被元兵押解北上途径南京时所作。

    ②会府:都会。③盘礴:据持牢固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会府”“旧陪京”写出建康地位的变化,暗含其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点明诗人感慨系之的原因。 B . 颔联写山势据持牢固,因国事、人事已变,江流也随之改道,诗人由此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沧桑感。 C . 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概写了元兵入主中原后,宋朝的子民非迁即死的悲惨境遇,读之催人泪下。 D . 此诗选取了多个意象,虽不假雕琢,但因浸润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产生了“字字是血、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
    2. (2) 南宋沈义父提出,诗词“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请据此对尾联加以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①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②《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地也,?天也,

    ③意象“月”历来被文人钟爱,常常出现在古诗词里面,如“”。

三、<h1 >语言文字运用(20分)</h1>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 “围炉煮茶”的香气遍布大街小巷。围炉煮茶讲究氛围,从布景上看,有的庭院里摆上几组竹编桌椅,有的四周悬挂纸灯笼和书法字画,有的栽培几株绿竹,可谓 _______,以求不同流俗的效果。桌子中间摆上炭炉和茶罐,煮上自己喜欢的茶,板栗、红薯、柿子、橘子等秋冬感十足的烤物_______。良辰美景,与亲朋好友一边煮香茶美物,一边_______。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后疫情时代的年轻人,缺少与朋友亲人交流的机会,情绪需求进一步加强。亲朋好友放下手机,聊天之余静候一杯热茶、享受冬日美食就是最好的慰藉。围炉煮茶是慢生活的文化符号,不装腔拿调,不张扬喧嚣,与飞盘、露营等其他户外活动不可    。

    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对新中式茶文化的兴趣。以炉煮茶自古有之,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其实,和古时相比,“围炉煮茶”的走红,不在茶叶,也不在器具,而在于场景、在于形式、在于时间。如今,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雅致走入民间,反映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包含着从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和对传统生活美学的追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煞费苦心 琳琅满目 谈笑风生 同日而语 B .     苦心孤诣 林林总总 谈笑风生 混为一谈 C .     煞费苦心 林林总总 谈笑自若 混为一谈 D .     苦心孤诣 琳琅满目 谈笑自若 同日而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中老年患者中,动脉硬化是常见病。当血管出现硬化病变后,很多人认为只要将硬化的血管变“软”就可以改善病情,并且相信通过食物和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

    要想搞清楚血管是否可以“软化”, _______。这是以脂质代谢障碍为基础,动脉望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的一类病变。医学研究认为,动脉硬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动脉硬化血管硬化的进程只能延缓,不能逆转,也就是说血管是无法“软化”的。

    即便血管“软化”无法实现,仍有一些被认为可以“软化”血管的方法深入人心,这些方法其实我都知道。虽然它们统统没有用。

    _______,但经口摄入的食醋无法直接进入血液,并不能改变血液的酸碱度,而且人体血液的酸碱度是相对恒定的,不会轻易改变;还有些人认为,通过吃木耳、洋葱、大蒜等食物可以使血管“软化”,这些食物虽有降血脂的功效,对新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延缓作用,但对已经硬化的血管病变毫无用处。还有一些商家宣称诸如卵磷脂、深海鱼油等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这些保健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病变,使硬化的血管“软化”。

    因此,_______是不可信的。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C .     今天在舞台上,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那个人不就是你吗? D .     佩洛西的台湾之行,让你清楚地看到美国政客的丑恶嘴脸。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 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