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25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60.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一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即错误的前提: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的,只需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①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②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③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④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①②③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③是真的,但②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②是真的,但③却是假的。故②③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 . 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 . 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 . 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 . 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 . 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 . 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反驳“玩物丧志”观点的一项是(    )
      A . 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 . 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 .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 . 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 (4) 逻辑谬误常常会发生,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就出现了逻辑谬误,很多人都指摘庄子偷换概念,却忽视了惠子的逻辑谬误,请简要分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句话的逻辑谬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踩。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坍台,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噪门背诵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科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睡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冯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本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见奥高纳大爷捡东西,于是向乡长报告奥士高纳大爷捡到了钱包。 B . 乌勒布雷克大爷丢失了一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和单据,他许诺要给送还他钱包的人二十法郎酬金。 C . 面对马朗丹大爷和奥士高纳大爷相互盾的言论,乡长选择相信马朗丹大爷,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撒谎。 D . 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从此,大家都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是“老滑头”。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绳子作为线索,将奥士高纳大爷捡绳子,被认为是 捡到钱包,真相大白后,他四处辩解等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情节紧凑。 B . 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的情节,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 C . 小说写马朗丹大爷因为与奥士高纳大爷结怨面诬陷他,人们拒绝相信他的清白,反而嘲笑他等内容,批判了人性的黑暗和冷漠。 D . “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情绪的变化。
    3. (3) 第一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 (4) 奥土高纳大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4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 (1)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臂之如医之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 . 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 . 虽至大夫之相乱            家:家庭 D . 恶得不禁恶而爱            劝:鼓励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能治之 用亡郑以陪邻 B . 臣子不孝君父 我树成而实五石 C . 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 壹是皆修身为本 D . 使天下兼相爱 属皆且为所虏。
    3.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B . 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等情况才会发生。 C . 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兼相爱”,乱象就能消除,“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 .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并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 ,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 .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 . 景公向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 .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粥羔豚者的“粥”同“鬻”,意思是贩卖,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的“鬻”相同。 B . 莫能兴的“兴”意思是起来,与《论语·阳货》“《诗》可以兴”的“兴”相同。 C . 唐虞即唐尧虞舜。相传尧舜执政时期,天下太平,古人常以唐虞来指称明君。 D .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后者。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4. (4)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细小的竹子。③裛:通“浥”,沾湿、滋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清幽的居住环境,并化用典故,以衬托出狂夫的清贫自足的形象。 B . 颔联紧承上联写景,运用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和风细雨中的“翠篠”“红蕖”。 C . 颈联开始写人,描述了狂夫的生活境遇,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 D . 尾联“疏放”“狂”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反映了狂夫思想的变化。
    2. (2) 诗中的狂夫指谁?狂夫的“狂”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2. (2) 《大学之道》中写道“”,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3. (3)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
    4. (4) 人们常把军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于《秦风·无衣》中“”和“”两句。
    5. (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的句子是“”。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_______、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 , 令人难忘。其中,“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 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 B . 口耳相传 风靡一时 蔚为大观 春风化雨 C . 口耳相传 万人空巷 蔚为大观 潜移默化 D . 薪火相传 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 B . 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 .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 . 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当然是如此,________。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________,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    ),而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来源于生活的,然后,________。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 B . 物体成为光行进时的阻碍 C . 光在行进时与阻碍物相遇 D . 当物体阻碍了光的行进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代《青琐高议》载:“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年轻人虽然尚无突出成就,但精力充足,正处于学习的大好时机,如果积极向学,不虚度光阴,假以时日,肯定会超过前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才能成为超越前人的“后生”“后浪”?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