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①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②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

    ③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④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⑤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⑥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①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②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③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④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⑤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逻辑错误产生恶果,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据链。

    ⑥下面看一个著名的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⑦在这个故事中,那位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从而闹出了笑话,为后代贡献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有删改)

    【注】①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其内容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其逻辑要求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 . 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 . 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 . 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逻辑作为论证话题的,但是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而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 . 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以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推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 . 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使逻辑更严密,可以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 . “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不能作为“虚拟论敌”的“武器”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行攻击。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与“自相矛盾”的楚人犯同样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一位小伙子在给女朋友的信中写到:“我爱你如此之深,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B . 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亲。 C . 某电站外高高悬挂一块告示牌:“严禁触摸电线!此为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惩处!” D .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因为我确实扎实全面地复习了相关知识,所以有信心考上,但没有一点把握。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因为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而有了字面之外的意蕴,两联构成了因果逻辑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你说,我这几天正在思量辞学农耕的事。徐某心灰意冷了;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这镌刻工程继续多日,两个石匠叮叮咣咣凿石刻字,白嘉轩不管田间劳作多么紧张多么疲累,每天至少要到祠堂来观看一回。

    此后,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出现了赌窝,窝主就是庄场的白兴儿。抽吸鸦片的人也多了,其中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女人引着孩子到处去乞讨。白嘉轩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白嘉轩说:“赌钱掷骰子的人毛病害在手上,抽大烟的人毛病害在嘴上;手上有毛病的咱们来给他治手,嘴上有毛病的咱们就给他治嘴。”白嘉轩先叫了白兴儿的名字。白兴儿“扑通”一声跪到祠堂供桌前:“我不赌了,我再不赌了!我再赌钱掷骰子就砍掉我的手腕子!”白嘉轩说:“起来起来!跟我来——”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背过身子举起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人们清清楚楚看见了白兴儿那手指间的鸭蹼一样的皮,白兴儿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白嘉轩又连着点出七个人的名字,有白姓的也有鹿姓的,有年轻的也有中老年的,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接着两个烟鬼被叫到众人面前,早已吓得抖索不止了。白嘉轩用十分委婉的口气问:“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俩人吭哧半晌,耷拉着脑袋嗫嗫嚅嚅地说,“回娘家去了!”“要……要饭去了!”白嘉轩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说:“一个引着娃娃回娘家去了,一个引着娃娃沿街乞讨去了。你俩想想,一个出嫁的女人引着娃娃回娘家混饭吃是啥味气?一个年轻女人引着娃娃日里蹭人家门框夜里睡庙台子是啥味气?”白嘉轩说到这儿已经动心伤情,眼角润湿,声音哽咽了。众人鸦雀无声,有软心肠的人也开始抽泣抹泪。白嘉轩说:“我已经着人把你俩的女人和娃娃找回来了。你们来——”众人吃惊地看见,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女人拖着儿女从徐先生的居室里出来了,羞愧地站在众人面前,那个讨饭的女人衣服破烂,面容憔悴,好多人架不住这种刺激就吼喊起来:“捶死这俩烟鬼!”两个烟鬼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跪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摘编自《白鹿原》,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先生所拟的《乡约》旨在规范乡民如何做人行事,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白嘉轩、鹿子霖则一致认同并予以实践。 B . 乡民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学习《乡约》,无需借助文字,听别人讲解,再背记即可,可见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价值。 C . 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乡亲们的面,惩戒了村里的白兴儿等赌徒和烟鬼,方法虽粗暴,但在那个年代起到了震慑作用。 D . 白鹿村实施《乡约》,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村民的不良习气销声匿迹,村民也变得文质彬彬,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在情节上以白鹿村实施《乡约》为主线展开,族长白嘉轩将《乡约》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牢记且要用于生活。 B .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个多元立体的人物,既有对违犯《乡约》者严厉惩戒的一面,也有同情村民的温情一面。 C . 从《乡约》、族长、“仁义白鹿村”竖碑等便不难看出故事发生的白鹿村深受传统礼教文化影响,是乡土社会的缩影。 D . 文本一最后一段描写极为精彩,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描写细致入微,精妙传神。
    3. (3)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白嘉轩的形象特点。
    4. (4) 文本一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 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 , 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境而西入魏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膑A至B庞C涓D恐E其F贤G于H己I疾J之K则L以M法N刑O断P其Q两R足S而T黥U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使”意思是暗中派人,“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不同。 B . “师”指军师,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与前文“遂以为师”的“师”字含义不同。 C . “为十万灶”意思是设十万个灶,“为”与《论语》侍坐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为”字含义相同。 D . “烛”意思是照,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膑和庞涓曾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暗中召来孙膑,用阴谋对他施刑,想使他不能再在人前露面,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B . 孙膑在齐使的帮助下偷逃到齐国,受到重视。齐威王本打算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被孙膑辞谢,只好改由他辅佐田忌出谋划策。 C . 孙膑深有计谋。他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不同意田忌的办法,而定下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大败魏国军队。 D . 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而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

      ②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5. (5) 结合文本,简述孙膑不直接“引兵之赵”,而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笳鼓喧喧”,是“惊”和“望”的结果,也是营造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 B . 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 . 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牢固。 D .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2. (2) 《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身处官场却心系田园的情怀。
    3. (3) 古人常写在月下酌酒的情形并抒发自己的感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华古籍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开放共享。这得益于古籍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可谓          。而让古籍里的知识、故事、思想被深刻地理解并传承下去,是更艰巨的任务。我国古籍       , 无论是保护修复,还是整理研究,都需要巨大投入,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还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给古籍加标点,旨在提高研究效率、创造传播条件的目的。

    进入数字化时代,在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普及传播都产生了新变化的古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仍能穿过岁月长河,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鸣。要想让古籍与当下生活产生更大的共振效应,还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古籍历久弥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的    。无数人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纸页间,从而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

    1. (1) 请在文中横线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防蓝光的热门消费品出现,然而,什么是蓝光?波长在385-505nm的可见光称为蓝光,其波长短,能量高,穿透力强。      , 它对人体也有积极的影响,比如,蓝光可以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生活中所谓的有害蓝光,是指波长在415-455nm的短波蓝光。

    有害蓝光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       ,实验发现,蓝光强度超过15001 x (勒克斯,照度单位),直接照射视网膜3个小时以上,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数量下降。二是导致失眠,如果睡前接受过多的蓝光就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难以入睡。三是引起情绪低落,过多地接触蓝光也会引发人们的情绪问题。

    常见的防蓝光眼镜有两个工作原理,一个是吸收蓝光,        。吸收蓝光就是通过在眼镜镜片材料中加入抗蓝光因子,从而实现防蓝光;而反射蓝光则是在镜片上镀上一层光学薄膜,通过光的干涉作用反射掉有害蓝光的波段,从而达到防蓝光的效果。

    近年来,学生眼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家长为此想尽办法。按摩针灸、食疗滋补等民间偏方在全国各地轮番爆火,如滋补要吃含谐音的食物:鱼眼、龙眼等。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图个心理安慰,对预防近视、降低度数并没有明显效果。

    1. (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写作

    近日网传,“乒坛大满贯、睡不醒的藏獒、综艺嘉宾”张继科虽然贵为顶级乒乓球明星,但他私下的行为却十分令人不齿。同样,苏州大学2019级“优秀”学生赵某峰和南华大学“优秀”学生何某某也因行为不齿被学校开除;中国科技大学同时取消了何某某的保研资格。

    是的,优秀的学业,满贯的分数,骄人的成绩,不菲的身价,璀璨的名利,令人向往;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打底,就算考上985大学,就算拿到著名学府的保送资格,就算成为世界冠军,又如何?最后的结局,不过是一败涂地。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