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种废话式吐槽,已经成为最近这届年轻人之间最流行的梗。微博上,“废话文学大赛”达到了1.1亿的阅读量;豆瓣上也开设了废话文学、豆瓣废话学小组;B站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轻松上百万……轻松幽默无厘头,“抛开内容不谈,这话还蛮有内容的”,这就是“废话文学”的魅力,它是一场全民狂欢的“不好好讲话”。

    “废话文学”最典型的特征是说了和没说一样。但光废话还达不到“文学”的标准,只有带上点自嘲、讽刺、幽默,才能算一句合格的“废话文学”。“废话文学”考古群发现其渊源似乎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看着康熙大帝、尔康、甄嬛们一本正经地讲废话,观众老爷们属实是乐疯了。而视频的弹幕以及评论,也迅速成为了网友们交流“废话文学”的场地。“当康熙在怒斥群臣的时候,他在怒斥群臣。”“还好这个视频只有两分半钟,让我浪费了两分半钟的时间。”

    随着网友们对“废话文学”写作的得心应手,“废话文学”也衍生出各大流派。单位换算流, 如 “七日不见,如隔一周”“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数学真好,你考虑过苏轼的感受吗?重复表述流,“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非常生气”“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完全无关”;实事求是流,“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了就是跌了”,大师,全世界欠你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啊!

    如果你以为“废话文学”只有搞笑一个目的,那还是格局太小了。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废话社交教学”正风起云涌,“废话文学”无疑已成为年轻人十分热衷的社交表达方式。“我这么穿还行吧?”“除了上衣、裤子、鞋子不太行以外,其他都还行。”这是陪老妈、女朋友等一切女性生物逛街时的标配语录。“高考考了多少分啊?”“不到750吧。”“有600分没有啊?”“肯定有考600分的学生,考600分以上的学生,那都有600多分。”此文应出自学渣自救手册。 “什么时候结婚啊?”“领证之后就结婚。”此类废话套路同样适用于“你什么时候工作、生娃” 等七大姑八大姨逢见必问的尴尬问题。“说得挺好的,下次别说了。”既委婉又讽刺,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堪称反击对方讲话的教科书。

    随着互联网发展,资讯高度发达,到处充斥着废话连篇、毫无营养的营销文、八股文、套皮文,人们常常面对的不是信息的海洋,而是废话的海洋。出于对低信息量内容的不满和抗议,这届年轻人开始用“躺平”的方式予以反击。消解无用信息的方法,就是用同样的“无意义”进行对冲。于是“废话”式警句便被改造出来,形成明褒暗贬、饱含戏谑的阴阳怪气的、“你说的是废话,我说的也是废话”的狂欢。

    废话文学是火出圈了,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梗火得有多快,它销声匿迹的速度就有多快。“废话文学”恐怕难以避免走上互联网文学先热后凉的老路,但并不代表其会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相比于消极躺平的亚文化和充满大道理的“鸡汤文学”,位于两者之间的“废话文学”更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不断搬砖拼搏中与生活和解的态度。我们并不会在正常的工作秩序中玩梗,但生活中说点废话,至少是打开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

    (节选自《废话文学:“不好好讲话”的全民狂欢》,真知网,李旋、宁珊)

    材料二:

    “废话文学”能迅速发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是新晋的社交催化剂。虽然无厘头甚至很无聊,但它构筑了一个“共通意义空间”。成长于网络空间的年轻人是分众时代的孤独患者,充满着对建立连接与归属感的渴望。梗文化无疑是一种“最大公约数”和“社交货币”,在“废话文学”的字里行间,情感交流的有效信息其实也在悄然跃动。只要场合、时机运用得当,“废话文学”能创造诙谐、缓解尴尬,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三人行,必有三人,那咱仨就是一路人”, 有人抛梗,有人接梗,一传一回,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很快就能拉近。

    从快餐、快递到短视频、实时通信,“快”弥漫于现代社会的时空之中。而在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领域,“废话文学”提供了一种延缓交流节奏的可能性。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高强度输入,会给人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使人的习得效率不增反降。在紧张的工作间歇,或与挚友小聚时,为轻松交流气氛,打趣上几句“废话文学”,让思维合理张弛,有助于情绪的调整与积极状态的保持。

    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娱乐精神还得有,让“废话”红一下也无妨,无须大惊小怪,但我们不能陷入波兹曼所揭示的困境——“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们的互联网文化更不能成为波兹曼所警示的文化——“一个因 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

    (节选自《废话文学:一种可玩的网络“梗”》,公众号“成林思语”)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废话文学”是一场全民狂欢的“不好好讲话”,只有具备了“说了和没说一样”的特征的文学才有可能成为“废话文学”。 B . “除了上衣、裤子、鞋子不太行以外,其他都还行。”这样的“废话”会给逛街的活动带来几分欢乐喜剧的效果。 C . “废话文学”总是能创造诙谐、缓解尴尬,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得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很快就能拉近。 D . “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这是波兹曼所警示的文化,他告诫我们不能只关注娱乐需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视剧里,康熙大帝、尔康、甄嬛们一本正经讲的废话,就是“废话文学”的典型代表,这给观众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B . 面对着废话的海洋,当代年轻人秉持着“在拼搏中与生活和解的态度”,所以他们选择了“躺平” 的生活方式。 C . “梗文化”无疑是一种‘最大公约数’和‘社交货币’”的意思是“梗文化”能够构筑“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D . 在紧张的工作时间里,打趣上几句“废话文学”,让思维合理张弛,有助于情绪的调整与积极状态的保持。
    3. (3) 下列选项中,属于“废话文学”的一项是(   )
      A .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B . 我上一次遇到这么无语的事情还是上一次。 C . 今天天气太热了,新买的戒指都把我手心热出汗了。 D . 我感觉我是真的疯了,我躺在床上会愤怒,我洗澡会愤怒,我出门会愤怒……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废话文学”的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物”张德才

    张德才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张德才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褡裢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张德才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张德才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张德才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张德才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张德才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张德才,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张?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张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张德才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张德才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

    (作者柳青,原文及标题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德才说自己给“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表现了他对马夫工作的不满,也为后文部队要调他去县游击队作铺垫。 B . 张德才坚持要跟队伍走,不愿意留在地方武装里,是因为他对延安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向往,希望能到那里养老。 C . 营长和“我”都担心张德才掉队,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他牺牲,另一方面也是担心他一旦被俘会给部队带来灾难。 D . 当地居民目睹了张德才牺牲的全过程,小说细致而真实地对他牺牲的过程进行了描写,让人不忍卒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废物”一词,表面上是张德才的自称和“我”对张德才的评价,实际上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 . 小说对张德才参加队伍前的流浪经历的补叙,使得张德才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感受到了革命塑造英雄的力量,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C . 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张德才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D . 结尾没有再提起张德才的名宇,仅用“他”来代替,这样的人称处理让作者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他牺牲的场景,另一方面也用“他”指代了当时历史背景下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命运。
    3. (3) 请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 (4) 人物形象是可以在小说推进过程中逐步加深的,《百合花》中新媳妇的本质之美就是这样体现的,请就这一特点,具体分析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张德才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 , 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何也?秦之不厌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传》)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B .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C .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D .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抗秦的策略。“连横”与之相对。 B . 藉,指枕着、垫着,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字意思相同。 C . 厌,指厌倦、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字意思不相同。 D . 间,指其中、其间,与《鸿门宴》中的“道芷阳间行”的“间”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不能驱逐客卿。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之令,并采用了他的策略,最终兼并了天下。 B . 姚鼐开篇便驳斥了苏轼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斯并没有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秦使天下动乱的法度,在李斯之前已经存在,李斯并没有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C . 姚鼐认为荀卿之学“虽间有得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苏轼以此归咎于荀卿,距离真相太远了。文章顺势强调李斯是舍其学害秦,呼应前文“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的观点。 D . 材料二重在论,先破后立,尖锐地鞭挞了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又以史为鉴,得出结论,作者认为为臣者应探察君王内心,不能委屈自己迎合世人的喜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 4. 古代诗歌阅读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宋]李曾伯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 , 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 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 , 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注】①两山:指镇江江边的金山和焦山。②虔刘:劫掠、杀戮。③安石:指东晋谢安,曾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收复了许多失地。④浮丘:仙人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浮”字,表现出了由江面看山奇妙的视觉幻象。 B . “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一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山色翠绿,波涛雪白,色彩鲜明,并表现出江涛的浩大气势。 C . “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实写词人当下的归隐生活,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 D . 词中有画,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
    2. (2) 词人用多种手法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 (2) 《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
    3. (3) 《静女》中,“”两句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
    4. (4) “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
三、文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2分)
  • 6.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 . 技盖至此乎 D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 . 视为止,行为 C . 行李之往来 D . 今者有小人之言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章甫 ② 然而不者 ③良庖更刀 ④此其志不在

    ⑤烛之武退秦师 ⑥ 吏民 ⑦据成皋之险 ⑧汝幸而

    食埃土 ⑩是故益圣 ⑪幽壑之潜蛟 ⑫崖当道者

    A . ①②⑧⑫/④⑤⑦⑨/③⑥/⑩⑪ B . ①②⑥⑪/③⑨⑩⑫/⑤⑧/④⑩ C . ①④⑤⑧/③⑨/②⑦⑩⑪/⑥⑫ D . ①②⑥⑧/③⑦⑨⑫/⑤⑪/④⑩
  • 9.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 夫晋,何厌之有? B . 居则曰:“不吾知也!” C . 此亡秦之续耳。 D . 夫子之谓也。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 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 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 ① )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 ② )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 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 ③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     。”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事实上, 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 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 ④ ),这不过 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补写出文中画划横线处的诗句。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 . 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C .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D .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 ,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病情及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而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临床疗效。这里所列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改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四、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2022年的深冬,我们在回望中走向未来。直面人生少有的困境,总有些东西不可被击败、无法被战胜、不能被征服。相信,是时间赋予生命坚韧恒久的勇气。相信有深刻的旨归,尊重常识;相信有笃定的指向,尊崇法治。相信是外向的,走近他人;相信是内向的,重拾自我。你的相信从未改变,一如大地遥望的那些光年之外的繁星,光芒温暖,坚韧永恒。

    ——节选自《<南方周末>2023新年献词》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将如何阐释你的“相信”?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