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

更新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字叙事是数字技术进入叙事领域的产物,是一种在线叙事,具有人机交互的性质,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目前主要有超文本小说、互动影视作品等类型。

    数字时代的叙事文本已经很难用经典叙事学加以阐释和分析了。尽管数字叙事中“讲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仍然存在,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已经改变,这对经典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构成了挑战。

    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直接决定作品的面貌和风格。英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提到,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入口。而在数字叙事中,视角常常游移不定。如在超文本小说中,制作者提供了故事的各类材料和节点链接,不同节点的链接使视角的不定性成为必然。随着读者将界面的一个个链接打开,故事的焦点不断转移,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从眼下事件转向另一事件,观察角度始终处于变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视角的承担者除人物和叙述者外,作为操作者的读者也加入其中。

    与视角相关联的叙述者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在经典叙事学中,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故事的讲述者和组织者。而在数字叙事中,叙述者的叙述功能受到读者制约,叙述者须根据读者的指令展开叙事进程,也就是说,叙述者需要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才能完成事件的组织和故事的进展。如在超文本小说中,节点的设置往往造成叙述的搁置,只有通过读者的点击才能延续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叙述者共同承担着叙事功能。

    时间是经典叙事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尽管在常规纸质叙事文本中,叙述时间也会出现闪前、闪回、交错的现象,或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但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读者仍然可以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中辨认出明晰的时间脉络,并获得重建的快乐。数字技术完全颠覆了这一秩序,数字叙事呈现的是叙述时间的空间化。如在布满节点的超文本小说中,时间被割裂,呈播散态势,情节发展主要不是依据时间而是通过链接把各种叙事片段随机组合在一起,不同的链接纵横交错,叙述时间成为一座来回缠绕的迷宫。在互动影视作品中,时间轨迹也因读者的介入和选择而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不同的故事结局。叙述时间的空间化也表现在数字叙事呈现的方式中。如今的数字叙事主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除文字外,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也作为文本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叙事文本中。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异质共存的空间中,叙述时间被淡化甚或被遮蔽,数字叙事从时间走向了空间。

    在数字叙事中,文本没有主轴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具有非延续性和扩张性的特征。就文本而言,数字叙事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不仅造成了叙事的间断,而且标示了多条路径,故事由此不断分叉、延伸。这些节点之间既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定位,自由选择某个瞬间作为中心,并在操作中不断转移关注点。

    简言之,数字技术进入叙事,已不仅仅是媒体变迁所出现的“换笔”,也不是跨界所造成的某种叙事扩张,而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根本性冲击和改造,具有某种革命性的意义。

    (摘编自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字叙事是一种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在线叙事。 B . 数字叙事仍是“讲故事”,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与经典叙事学不同。 C . 数字叙事的文本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由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多种媒体形式构成。 D . 数字叙事的文本是没有主轴结构的开放系统,系统中的节点既不分等级也没有先后顺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从视角、叙述者、时间、结构四个方面论述数字叙事对经典叙事学构成的挑战。 B . 第三段引述卢伯克的观点,意在强调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对于写作和理解叙事作品非常重要。 C . 第五段列举超文本小说和互动影视作品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数字叙事具有叙述时间空间化的特点。 D . 文章在论证数字叙事的时间和结构时,采用相同的论证思路,先与经典叙事学比较,然后分析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数字叙事中,叙事的视角、进程等均受到读者指令的影响,这让作为操作者的读者处在了数字叙事的主导地位。 B . 在阅读经典叙事作品时,读者因梳理交错的叙述时间而参与到叙事中,从而改变叙事方向,获得重建作品的快乐。 C . 数字叙事的文本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这意味着超文本小说比传统小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D . 数字叙事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革命性改造,不能把它理解为媒体变迁出现的“换笔”和跨界造成的叙事扩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成为科普新阵地,涌现出许多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展到视频,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既希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希望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诸如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急救知识等科普视频,只要有通俗讲解,便会受到公众欢迎。此类实用性强的知识视频不仅有利于健康,甚至还能在紧急和危难时刻拯救生命。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民,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一些反科学、伪科学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恰是因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乏。于国,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科技创新大军才会后继有人。

    基于此,创作者如何进行科学传播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趣”就是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取材于李忱阳、张田勘、胡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来,科普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 10厘米”“我们每天干的这些事,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一些貌似科普的内容是将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短视频化,也难怪有媒体呼吁不能放任这类短视频跑偏。

    网络谣言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往往更具迷惑性,是新出现的一股浊流。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打着“科普”旗号,在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实际上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整治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网络环境风清气正、保障网民享受高质量网络生活的应有之义。

    对“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的问题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审核平台在首页头条、 App弹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若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或清理违规信息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针对“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等情况,监管部门也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辨别。此外,还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网民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特别指出的是,有人对网络学习产生了严重依赖,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必须看到,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的思考与辨析都至关重要。学习者只有通过思考与辨析,才能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去伪存真、正确领会。

    (取材于梅麟、史志鹏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的《十万个为什么》。

    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类“百科”图书。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可以说,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套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从书本走向数字化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其实早在2021年11月,出版社便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账号,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播放量超过几百万,获得众多网友好评。

    曾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表示,《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本次推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风尚。

    (取材于赵语涵、吴翔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视频化的网络谣言相比于一般的谣言可能会更具迷惑性。 B . 有些科普短视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 C . “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需要社会共管。 D . 科普短视频是一种“知识快餐”,会妨碍系统化的专业学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其中的“易”要求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 . 科普类短视频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 . 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万个为什么》。 D . 与纸质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相比,短视频版会更新潮,更生动,更有魅力。
    3. (3) 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材料三中《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短视频获得网友好评的原因有哪些。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上生长的村庄

    周荣池

    生长是土地上一种迷人的权力,草木牲畜以及人类的生长构成了村庄的全部事实,而这些事实也在不断地生长。那些我们参与或见证的生长,是集体的生存记忆。

    我的父亲是取鱼摸虾手,也是耕田种地人。他是一位普通而辛苦的父亲,是南角墩这样的村庄里平凡的男人,辛勤而倔强。在他生长的岁月里,辛苦依旧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当然自由已经在每一个村庄里生长起来。这种生长非常像那些野生的草木,看起来充满着力度和蛮横。事实上人们并非希望生活多么高效,温饱才是很长时间里人们的渴望,并且人们并不容许这种状况被轻易改变。他们像牛马一样辛勤而认命,深信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是农民该有的样子。

    有一段时间,父亲农耕之余在水边养鸭,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并不怎么样的营生。鸭子的聒噪令人厌烦,村庄心如止水的状况被父亲鲁莽地打乱,人们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泥腿子”竟然要将日子过得跟大家不一样。

    鸭子死后,生活的苦楚就像三荡河里终究会散退的绿藻青苔一样,留下河流里一如既往的清澈与无奈。人们只能接受一目了然的日子,认为只有种植才像农民的样子,脊背向上的生长才是可靠的。

    四叔并不相信土地只能生产粮食,他觉得土地不仅能生长而且可以生产。他从外地学到了种西瓜的本事,和父亲在一处有些坑洼的地上整起了西瓜地。在南角墩这种连卖西瓜都少有的地方,种西瓜又是一件出洋相的事情。虽然西瓜也是要种植和打理的,但这毕竟是和种庄稼不一样的营生。这一年高温,西瓜长势也好,但并没卖出好价钱。

    西瓜田不再生长之后,四叔再没有种粮食——他找到了更好的营生。这一年已经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知天命的父亲把我送出去读书,他再没有任何折腾的心气了,再贫穷也逼不出他跺脚的暴躁。人就是庄稼,当生长到一定的节点,不论无奈还是有意,都会表现得特别安静。但这一回村庄自己似乎躁动不安起来,人们像被一阵强风吹醒,“打工”这个词蓬勃得如薄荷根一样在人们的心里疯长。

    长久以来,人们和土地是厮守在一起的,即便是农闲,也像田里的稻草人一样站在生长的现场,他们觉得只有土地上的生长才是安心的。可当“打工”这个词出现在村庄,人们依然登上了离乡的客车。那种满是泥污的客车,就像是从来洗不干净的“泥腿子”一样,把农人一趟趟从村口运到了城里。

    人们好像心里只想着两个字:上城。他们参与了城里的另外一种生长。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些属于城市的词语,其实大多数是农人在时光和街巷的背后洒着汗水所构造的。他们在城里务工时,看见好多与自己子女年龄相当的孩子,便意识到也要让自己的子孙读书上进。在他们看来读书和务工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为了离开村庄而抵达城市。

    在城市不断饱和的过程中,他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于是又开始思忖着回乡——他们也确实没有忘记过南角墩这样遥远而平凡的村庄。从翻建自己的瓦房屋舍开始,他们把建设城市时学会的技术和审美带回了村庄,建设一种叫“新农村”的地方,用的是被城里人称为“农民工”的魄力和气力。

    日子原来也可以这么过——不上城也可以过上城里的生活,如果把“村里的空气比城里好”的认识加上去,城市看来又是不如南角墩的。这些认识的出现与定格,大约用了一代人的时长。

    当村庄里的屋舍也生长为楼房的时候,土地上的生长已经越过人们苍老的脊背和复杂的情绪——“向上”回到其形式的本身,蓬勃地出现在土地上。

    年逾花甲的父亲重操旧业养起了鸭子。三百多只鸭子整日里在三荡河中张牙舞爪,却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人们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混穷”的生活手段而已。父亲一直独居在南角墩。他并不是没有其他的住处,可南角墩是他最满意的落脚点,这里的生活已经成为他生命里的存在。

    城市的发展欲望终于踏破了城乡的界限,土地从承包到流转继而转变性质成为给养工业或服务业的温床。在村庄几公里外的城镇,大批的安置房拔地而起,离开村庄的人们开始住上了以前梦寐以求的商品房。村庄离开了土地,在形式上有了更为坚固的存在,而且它还在不断地生长。这种生长是向上的,从一楼生长到多层,从平面生长为垂直,从散落生长为单元。进入村庄变成了“上楼”,村庄在“上楼”这个词语中开始向上生长。外出务工的四叔也回到了村庄,他的两个孙辈都要求在南角墩落下户口。

    父亲因为养鸭子进不了集镇而依旧生活在三荡河边。他甚至愿意自己住在一条船上,这样就能够守住那些他嘴上厌恶一生的鸭子。守着那些聒噪鲁莽的鸭子,对于父亲来说,心里也并不觉得委屈。他知道在城市和集镇都有自己可以安居的地方,但是他觉得那些终究不像农村的样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村庄里土地上的生长是人们的集体生存记忆,既与标题“向上生长的村庄”照应,又透露出作者淡淡的乡愁。 B . 四叔是当时不满足现状的农民的代表,他想改变命运并做出努力,但种植西瓜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使他从此一蹶不振。 C . 别人认为只有种庄稼才算正经营生,父亲农耕之余养鸭,别人进城“上楼”,父亲却守着老家,这些都显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 D .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喻体多与农村生活有关,如野生的草木、牛马、绿藻青苔、田里的稻草人等,既生动形象又富有乡土气息。
    2. (2) 村庄的“向上生长”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作者写“父亲”这一人物对表现村庄“向上生长”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

    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 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 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

    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

    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愍。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B . 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C . 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D . 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职位。 B .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进士。 C . 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 . 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上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授予封赠的诰命爵位,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 . 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参与科道官的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人由侍郎升任尚书的定例。 C . 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的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 . 李墨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上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牧定罪入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

      ②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欺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注释】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数忆”句:数,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 . “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 . “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 . “焱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 (2) 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无数诗人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就曾在《离骚》中写过“ ”这样体恤民生疾苦、饱含爱国热忱的诗句。
    2. (2) 屈原《离骚》中“ ”两句,抨击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 ”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 ”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生活,人往往有三种态度:俯视、仰视、平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对庸碌无为的人生态度的俯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陆游对开创丰功伟业的诸葛亮的隔空仰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与人生和解后对世界的平视……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也会各异。

    古人的人生态度对今人往往有启示作用。请结合材料,从“俯视”“仰视”“平视”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只会随着时间的 _____进一步彰显和强化。目前,人类命运_____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繁荣和富强都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彼此有别又_____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由不同文明组成的集合体。各个国家在制度安排和治理方式方面各具特色,需要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开放合作。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 文明共生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_____只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推移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合

      B . 流逝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汇

      C . 推移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合

      D . 流逝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汇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 B .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 C .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 D . 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解决全球性挑战。
    3. (3) 将下面的句子补回文章原位,最恰当的句子是( )
      A . 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 B . 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 C . 这一观点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证明。 D . 这一观点被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再次证明。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可作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据是因为其独有的感染力。① ______ ,这种声音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的。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② ______ :有愉悦的,也会有令人心烦厌恶的。

    和其他艺术一样,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审美享受,影响着人们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正是③ ______ ,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它能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人的道德世界的美和庄严,给人以精神的慰藉、澄澈和净化。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