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模...

更新时间:2023-05-20 浏览次数:44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经学研究兴起,一时蔚为潮流。这一思潮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所谓“学术转向”有关。

    当然,经学研究的强劲复兴,还是新世纪到来以后的事情。经学视野浸染到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方面面。时代的经学复兴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文明自信力得到了恢复和提高,经学作为中国固有文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商品化热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状况的滑坡,人们开始普遍地意识到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学对于敦厚风俗的价值;其三,近代以来一直居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局限和问题,试图在经学系统中探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答案,也成为回归经学的动力之一。

    在当代经学思潮中,辐射范围最广的经典是《礼》《春秋》和《易》。礼学研究直指当代人伦面临的各种危机,试图在现代世界里延续或者激活儒家的礼乐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确立和安顿。《春秋”》学,特别是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传统的兴起,强调《春秋》大义,试图以天下观重新构建对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的理解,有相对突出的政治指向。对《易经》和《易传》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范围内,而且大《易》哲学穷本极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为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各种根源性哲学建构的底蕴。这些试图在当代中国复兴固有的经学传统的努力,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以淑世情怀直面时代课题,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

    (摘编自杨立华《新子学时代》)

    材料二:

    何为哲学?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定义:“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它不是哲学,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这套思想系统,缺乏概念式思维,没有对概念的定义,也没有对概念的思辨推论,没有对概念与其对应事物两者关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学家眼里,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特别是缺乏定义、推论、反诘等思辨过程,只是一些感觉和体悟。但中国哲学是哲学,而且是内容精深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蕴藏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学问体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停下思想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思考成果的记述和表达,不过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的,大多以西方近代以后的哲学形态来比拟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涉及“哲学”的,包括天地万物的发生、运化及其普遍法则;人在万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关系;人如何认识客体世界,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人的运思过程及其规则;人如何构建社会,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架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其和谐运行;人作为既单个又群体的动物,靠什么维持其生存繁衍;人从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样显性的、隐性的、精神的、物质的改变,这些改变靠什么实现;有无终极者,作为有限者的人能否与终极者为一。中国历代累积的思想中关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当然是哲学。

    由于独特的文化特性、思维习惯、概念系统和表述方法,特别是经学总揽其他学科门类,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重视精神修养及其实践工夫,宗教精神即蕴涵在学问体系中,形上形下体用不二等特点,中国哲学呈现独特面貌。中国哲学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丰富的内容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相较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传播更久远、广泛,内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畴更加系统、深刻,特别是有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最有说服力、带来最多实际功效和思想变革的产儿,更助生了它作为典型哲学、普遍语言的力量。中国哲学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掘发中国思想的深层蕴涵,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加大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

    (摘编自张学智《哲学与中国哲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世纪到来后,经学研究开始强劲复兴,这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转向”有关,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B . 最受当代经学研究者青睐的是《礼》《春秋》和《易》,研究者试图以此来接续中国精神的血脉,并面对时代的课题。 C . 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有系统的哲学的诸多要素,只是些感觉和体悟,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统和文化类型,不是哲学。 D . 中国哲学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其丰富的内容却装裹在浑融、朴素的外壳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想利用经学来解决,这是经学复兴的原因之一。 B . 当代人伦面临各种危机,礼学研究直指这些危机,因而儒家经典《礼》受到推广。 C . 中国哲学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导致被很多西方哲学家轻视。 D . 西方哲学因其所用概念范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助力,从而压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邓秉元《新经学》:“只有重新回到经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经济之学,这是新经学的应有之义。” B . 刘增光《文化纵横》:“当代学者研究经学,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国人寻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奠基。” C .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 . 钱基博《经学通志》:“经学的要害,不过是“五常之道,六艺之教’。”
    4. (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5) 在西方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应如何推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

    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转脸向饭桌,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也只能算是一个客子。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别的酒客上来。

    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的心颤动着,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坟旁埋掉了。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日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日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吕纬甫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自嘲中流露出无奈之情。 B . 吕纬甫为亡弟迁“踪影全无”的坟,教“子日诗云”,常把“无聊”挂嘴边,麻木愚昧而不自知,与孔乙己、祥林嫂一样可悲。 C . 小说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写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把较大笔墨放在吕纬甫讲述的迁坟经过上,故事淡而有味。 D . 文中写“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其作用与《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相似,既营造悲凉气氛,也暗示情节发展。
    2. (2) 关于文中对废园里“老梅”“山茶树”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梅”“山茶树”是“废园”里的魂魄,也是小说中颓败、暗淡、压抑的家乡氛围里最不和谐的亮色。 B . 老梅斗雪开花,不以深冬为意;山茶红花如火,愤怒而傲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坚强不屈的品格。 C . 满树梅花,如火的山茶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以乐景衬衷情,更体现“我”懒散怀旧的心绪。 D . 吕纬甫看到废园后那“失了精采”的眼睛闪出射人的光,是因为老梅、山茶勾起了他对青春激情岁月的回忆。
    3. (3)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体现了鲁迅语言简练传神的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处简要分析。
    4. (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代表了鲁迅的立场;也有人认为,‘‘我”和“吕纬甫”都带有鲁迅自己的影子。你同意哪一个观点?请根据你的理解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赵孰与秦大?”曰:“不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将瓤与之武?”曰:“不如。”司空马曰:“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

    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赵王曰:“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问曰:“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 , 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马门,趣甚疾,出棘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嵫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 .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 .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 .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也引申为缔结盟约。 B . 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之“愚”同义。 C . 君:战国时期卿大夫的新爵号,文中的“武安君”也是一种特别的封号。 D . 北面:面向北(行礼)。古时君主面朝南坐,而臣子朝见天子则面朝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空马与赵王讨论形势,根据秦、赵两国实力的对比,得出赵国会被灭亡的结论。 B . 司空马在裂地贿秦、约从诸侯的建议被拒绝之后,又请缨带兵出战,也未被接受。 C . 平原令询问赵国情况,司空马指出赵国必定亡国,而亡国时间与武安君处境有关。 D . 韩仓以赵王名义赐死武安君,且不允许他死在宫中,武安君只好先出宫门再自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②今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5. (5) 平原令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在文中有什么表现?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所。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 . 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 . 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 . 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2. (2) “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3. (3)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古诗文中,“沧海”这一意象甚多,比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车子缓缓地在市区穿行。这里,8年前有些还是一汪水田、鱼塘,羊肠的小路,低矮的房舍。现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到处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小平同志看到这繁荣兴旺、     的景象,十分高兴。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在53层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      ,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 高兴。

    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要有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那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没有办法把路走好,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 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了改革开放的春潮。

    1. (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冒”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别了,“不列颠尼亚”。 B . 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C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 三仙姑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并适当调整语序使之更符合逻辑。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们看一个人笑得开心,我们会说他“笑得像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不过除了真实的笑容,我们也经常看到“皮笑肉不笑”的假笑。     ?“真正的”微笑主要有两块脸部肌肉参与,即连着嘴角的颧大肌和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前者收缩能让嘴角上提,后者能牵动苹果肌向上运动,且让眼睛显得更弯,与此同时,有些人的眼角会出现笑纹,或者卧蚕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假笑就显得“稍许平静”。假笑的唇角运动与真笑相同,     。如果把假笑时的脸部下方遮挡起来,你就会发现,假笑的眼神暗淡无光,眉毛不会弓起来。你可能会问,如果有人能主动控制这些面部肌肉,岂不是完全分辨不出真笑还是假笑了?      ,但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基本没有人能主动收缩眼轮匝肌,它是难以主动收缩的肌肉中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笑一笑,十年少”,保持笑容对健康有益。当我们大笑时,我们的神经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假笑也能带来“以假乱真”的生理效果,因此长期假笑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但是为了工作或是社交需要,很多人不得不一直维持营业性的“标准笑容”。这种职业式微笑压抑了人的真实感情,必然会让“微笑”成为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抑郁,所以假笑还是要“适可而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①长期假笑不一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南海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现代考古学”迎来了百年诞辰。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

    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

    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很多人的眼中,

    考古学就业难,没前途,被视为冷门,是一门“无用”的学科。

        上述材料带给你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