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5-16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国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樽,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出现。在距今约3800年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形象更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开始,以梁柱和斗拱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式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 .梁思成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着意于原物长存",是对雨果所说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理念的一种超越。

       C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历史悠久,作为其标志的榫卯技术是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已经出现了约七千年。

       D .以《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统一了规格,简化了程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木容易加工、造屋效率高、耗时更少,所以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寻找木材盖房子,而很少用石头盖房子。 B . 中国传统哲学关注变化、忽视永恒的观点与木材不耐久的特性相符,形成了中国建筑不用石材的特点。 C . 传统的长屋檐减少了雨水对夯墙的冲刷,"反宇"型屋顶改善了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 D . 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体木结构的各种限制,强调建筑体系空间中要体现威严和秩序的视觉冲击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 如跋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 C .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D .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4. (4) 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野中的庄子

    鲍鹏山

    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

    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没什么操守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苛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挡车的螳螂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

    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他的同乡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面前时,庄子已穷得“搞项黄践”---脖子干枯而鍍,面皮削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著,而且酒量特大。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庄子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秦、张仪这类人和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一类人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他们在道德操守、价值标准方面大不相同。 B . 庄子是乡野文化的代表,其作品描写了南飞的大鹏、挡车的螳螂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等意象,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 C . 先秦诸子中的其他人热衷宣传如何"治人",庄子却宣传如何自尊自爱,这和《庖丁解牛》所宣传的人生道理是一致的。 D . 人们对世俗价值的执著追求虽然对心灵也有益处,但庄子告诫人们要破除执念,保持心灵的安定与清静,切勿丧失本性。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无疑是很独特的一位"开篇,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庄子的独特之处来写,思路清晰而严谨。 B . 文章第五段写孔子的世俗生活,说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在以孔子衬托庄子,突出庄子的"挨饿本色"和"村夫家相"。 C . 文章以记叙为主,写了向监河侯借粮、讥刺曹商等和庄子相关的故事,又通过议论升华了这些故事的意义,使文章更为深刻。 D . 作为一篇文化类散文,文章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精神世界、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字里行间充满对庄子的敬仰。
    3. (3) 文章从苏秦、孔子、孟子等人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含义深刻,请各举一例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子重归。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

    晋为郑服故,且欲修吴好,将合诸侯。使士句告于齐曰:"寡君愿谋不协,请君临之,使匀乞盟。"齐侯欲勿许,而难为不协,乃盟于形外。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 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六月,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已未 , 同盟于鸡泽。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纺、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跳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锋为能以刑位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选自《左传·襄公三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B . 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C . 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D . 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军尉,古官名。春秋时,晋国军队设上、中、下三军军尉,以中军尉为最尊。 B . 已未,干支之一,此处纪日,和《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用法相同。 C . "事君不辟难"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D . "敢有不从"与"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失利,受到楚国人责备,子重不痛快,心病发作而死。 B . 郑国顺服后,晋国想和吴国修好,准备会合诸侯。齐侯在形水之外与晋国结盟。 C . 虽然解狐是祁奚的仇人,但当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问谁来接替他时,祁奚还是推荐了解狐。 D . 晋侯要杀掉魏绛,是因为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扬干。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②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5. (5) 为什么晋侯最终没有杀魏绛,反而任命他为新军副帅?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霸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上:古代地名,也称"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溺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诗人当时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季节变换,故作此诗。②致此身:献身于国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B . "空园白露滴"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C . 诗人在最后两句间接地道出了自己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和不能为国家效力的苦闷。 D . 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2. (2) 林庚先生说“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他认为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有情感缠绵的一面。请结合"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两句,分析"落叶"在本诗中的寓意。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赤壁赋》中“_”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达,而是用神态去暗示的句子是“”;曾哲回答孔子问话时,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他弹奏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之后“”"的动作可以看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昔日,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几百年来,寓教化于娱乐的杂剧,曾①                             地影响着民众的是非荣辱观。花木兰替父从军、中山郎忘恩负义、众人舍命救助赵氏孤儿.....②               、口口相传的"中国情节",沉淀于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中,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勤劳简朴、尊老护幼、爱国如家的美好品德。

    遗憾的是,杂剧目前似乎尚未散发出应有的光彩。杂剧为何遭到忽视?一方面在于杂剧本身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在于其体量较大,读完耗时甚多。如此一来,杂剧这种典雅文字、生动情节的优秀文体现代读者搁置,也就从情理上情有可原了。如何才能让杂剧为现代人所接受?古典文学教授陈美林先生③                  , 提出"以文学来研究文学"的解决思路。他尝试在保留充满中国韵味的情节,以及部分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将不易阅读的杂剧改写为通俗有趣、④              的故事。古老的杂剧,由此借精彩的故事而重生,美感风华,道德教诲,在现代人熟悉的文字形式中再度绽放,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以故事来推广杂剧,正大有可为。

    1. (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①                      , 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

    要辨识媒介信息,②                         。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③                       。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不要骗小孩子,复工的合同没有我们代表的签字是不生效力的。 B . 小朋友们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追我赶,满头大汗。 C . 高中三年,他渊博的才学让同桌的佩服得五体投地。 D . 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                                          ——巴甫洛夫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孔子

    虚心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限模糊起来,而是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徐特立

    网络时代,热点事件引发争议似乎已经司空见惯。面对这种“网络时代的争议”,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依据以上名言,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