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b >9</b>小题,共<b >36.0</b>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 . 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 . 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 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 . 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 . 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 . 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 . 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 . 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 .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首诗

    李修文

    那年冬天,我在一座小县城中的医院里陪护病人,随着春节越来越临近,寒意日渐加深,大雾每一天都弥漫不止,这天早晨,待我在病房里揉着眼睛醒来,却听说同病房里的一个大姐放弃治疗,离开医院寻死去了。那大姐,原本是附近矿山里的出纳,因为早已无矿可采,她也就下岗了多年,虽说得了治不好的病,住在医院里也没有什么人来看她,但是,一天天的,她还是连说带笑的样子,许多时候,她都算得上泼辣。然而,即便如此,当我看过她留在病房中给一个可能前来的人写下的信,我也几乎可以肯定,她是真的出门寻死了。

    果然,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奇怪的是,直到我离开那小县城,也没有什么人来接受她最后留下的那封信,我还记得,那封信,一直放在简陋病房里的电视柜上,病房里的人们闲来无事之时,总喜欢打开信封,抽出信纸来把玩说笑一会儿,时间长了,那封信便也越来越油腻和残破了,但是,好多年过去了,那封信,我却总也无法忘怀它,信的一开始,那大姐便说:我去死了,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我就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紧接着,她回忆了她和收信的男人一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再往后,她对当初错过他连说了三个对不起,可是,一下子又掉到了她刚刚回忆完的童年和少年里无法自拔,不可自抑地,她写起了当年跟那男人小时候一起在水库里划船的往事。写完了,她抄了一首词,李清照的《武陵春》,这才又说: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那大姐也许并不知道,被她在信里抄下的《武陵春》,其实也是李清照一辈子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所谓“扫处即生”,说的便是“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样的句子,扫除之处,又生新意,其意,大致相当于佛家所说的“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然而,这不尽机缘,于李清照而言却是巨大的损耗——作此诗时,为了躲避金人的驱杀,李清照和众多北人一起南逃,先至杭州,再至金华,而丈夫赵明诚早已亡故,再看眼前,日复一日的哀鸿遍野仍在继续。前一年,李清照骤生大病,身旁的弟弟已经开始四处凑钱为她准备棺木,然而,她还是活了下来,那“扫处即生”的机缘亦随之而来:仍是为了活命与避难,她嫁给了当地人张汝舟,婚后未久,却发现张汝舟之所以收留她,为的只是将赵明诚遗留金石据为己有,按照当时律法,若是女子向官衙提出离异之讼,婚约就算被判无效,女方仍要身陷牢狱之灾,尽管如此,李清照依旧向官衙提出了离异诉状,一如她在给友人的求救信中所写:“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这一首《武陵春》,梁启超说其是感愤时事之作,明人叶文庄却紧紧抓住李清照再嫁而不放,直斥她:“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可是,我却只看见了一己之身的无力,无力举措,无力抗辩,唯一能够与这无力相匹配的,不是发足狂奔,也不是低头认罪,而是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对,这个李清照,是写下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所以,此处的字字句句,其实是兰舟在凝望舴艋舟,是好日子凝望坏日子,说到底,就是那藕花深处的少女在凝望着乱世中的孀妇。春天也好,双溪也罢,请你们全都让位于这一场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吧: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

    去年冬天,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在从南京前往苏州的高铁上,我曾经接到过一条手机短信,回复过去之后才知道,当年,在河北小县城的医院里,那个放弃了治疗跑出医院去寻死的大姐,她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正是写给了给我发来短信的男人。天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的呢?无论怎样,他还是找到了我,还说看过我的书,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想问我:尽管他一直都没能找到那大姐的遗体,但他的确早已去那小医院里取回了她留给自己的信,现在,好几年过去之后,他想为她修一座衣冠冢,以此来好好安葬她,他还想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几句话,所以,他想问问我,那大姐的墓碑上,到底应该刻下哪几句话才好呢?问题来得太突然,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不过,没过多久,我所乘坐的高铁疾驰着经过了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晦暗的天光下,河流上的几艘机动船缓慢地向前行驶着,却近乎停滞,远远的,一座工厂的围墙外,倒是有几棵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们便纷纷跌落,再被大风席卷着奔入了河水,一下子,我想起了那大姐最后的一封信,如遭电击一般,我片刻不停,给远在河北的男人发去了短信,我对他说,那大姐的墓碑上应该刻下的话,其实也是她最后留给他的那几句话: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对,就是这几句: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最后一首诗”,既指李清照的《武陵春》,也可指大姐在信中留下的文字:“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B . 文章开篇故事切入自然,作者用朴实细腻的文字简单地交代了大姐的经历,重点以“那封信”展现出了大姐的人生际遇。 C . 文章以佛家禅语“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引出李清照的人生转变,也暗含着她在国破家亡中以佛学来纾解苦痛的人生选择。 D . 作者看到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跌落入河流的场景,引出了下文作者关于墓志铭的回复,同时拓宽了生命主题的语义空间。
    2. (2) 下列对本文语言表达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线索,实现了由大姐故事到李清照故事的过渡,语言顺畅自然,写作内容跨度大,但没有突兀之感。 B . 作者通过《武陵春》来讲述李清照的故事时,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语言丰赡俊美又含蓄有致,起到了言简意赅、辞近旨远的效果。 C . 文章写“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D . 文章叙写那大姐的故事时,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性强,运用首尾呼应等技巧,散文在叙事时呈现出了一种“小说化”的倾向。
    3. (3) 通读全文,“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中的“凝望”你如何理解?
    4. (4) 本文讲述大姐故事时插入了李清照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 >20.0</b>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B . 天子,我国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陛下”等。 C . 右拾遗,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D . 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文中“开元”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一个年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生活困顿,四处漂泊。他年轻时处境贫困不能有所作为,科考失利后困居在长安;安史之乱中逃往三川,后来又漂泊于剑南、夔州、耒阳等地。 B . 杜甫直言进谏,招致疏远。房馆因事被罢免宰相,杜甫为此上疏,肃宗下诏让三司审讯杜甫,后杜甫虽免于责罚,然而皇帝不太接受他的进言了。 C . 杜甫忠君爱国,忧国伤时。他喜好谈论天下大事,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经常登上吹台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在诗中寄托对国事的伤感,对国君的思念。 D . 杜甫精于诗歌,备受推崇。杜甫创作的诗歌一改陈、隋浮艳之风,诗风雄浑苍茫,兼具古今之长,对后世影响极大,受到元稹和韩愈的推崇。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②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5. (5) 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为什么后来没有这样做?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 4. 搜索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苯莒《诗经•周南》

    采采苯营,薄言采之。采采苯苣,薄言有之。

    采采苯苣,薄言掇之。采采苯苣,薄言捋之。

    采采苯营,薄言精之。采采茨苣,薄言颧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 . 《苯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 . 《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 . “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 (2) 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8.0</b>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60.0</b>分)
  • 6. (2021高一上·昆明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文理分科,选择什么大学,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等。请你给友人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有作文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世间》由文学跨界影视,从专业阅读扩展为社会阅读,从文艺作品延伸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小说《人世间》既是一部厚重温暖的百姓奋斗生活史,也是一部______的改革开放发展史。它的讲述不回避坎坷,敢于直面且战胜困难。让现实题材创作昭示出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它写活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写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气与魂。

    电视剧《人世间》与原著既______也添彩加戏,成功地将有力量的文学转化为有魅力的光影。这源自创作团队高度契合的艺术追求与______的专业精神。诸多实力派演员为塑造好角色下了苦功夫,以二度创作为电视剧添光加彩。《人世间》的热播为当下文艺工作者重申一个“常识”:贴着时代的脉搏、贴着人民的心跳让文艺创作天高地阔。

    文学和影视的联姻是优良传统。文学与影视在双向赋能中共同构筑了中国文艺的繁荣。

    1. (1) 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文学和影视的联姻是优良传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草”还是 “种韭菜”?广告植入值得管一管。

    时下,随着“种草”社交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在消费之前,通过平台搜索别人的分享笔记,或是通过短视频博主的分享,了解产品的好坏,防止上当受骗。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平台“素人博主”悄悄提供植入“软广告”的内容,正在让“种草平台”成为“韭菜平台”,______。

    种草也好,测评也好,本质上是从消费者的视角来为产品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信息,因此,______。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为,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一种新方式,本该成为各方“皆大欢喜”的良性循环。然而当越来越多品牌方安排素人博主发软广告,营造“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虚假氛围;当越来越多的博主瞄准不菲的推广费,在笔记内容、视频作品中夹带私货,令人真假难辨;更有甚者,由于一些博主没有专业能力对产品功效进行甄别,这让一些“三无商家”见缝插针,过分渲染,夸大功效,诱导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仅污染了互联网生态,______。

    1. (1) 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画横线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B .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C . “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能言善辩,同学们都称呼他为“辩论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