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b >9</b>小题,共<b >35.0</b>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学是艺术理论的跨学科讨论,几乎等于“艺术哲学”。哲学有很多学派,也有很多传统,在讨论艺术时各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等,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符号学并不是“舶来品”或“西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符号学大国。《周易》是全世界第一个试图解释世界任何变化的一套符号体系;先秦诸子都研究社会中的意义活动,只是名家和墨家用力更深;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南北朝与隋唐佛教开始繁荣,佛理(尤其是因明学、唯识学、禅学)中符号思想非常丰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讨论符号美学呢?因为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给予艺术的意义最重要地位的或许是黑格尔。他的《美学》第二卷,开场标题就是“(艺术)象征作为符号”,所谓“象征性”就是特殊的符号品质。这也是当今艺术发展提出的最迫切问题:艺术有什么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艺术家的创新越来越引人注目,大量新的艺术样式出现。艺术实践不断突破自身,给艺术研究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有学者提出艺术研究的“后符号学”甚至“反符号学”,目的是处理艺术文本中大量混乱、非理性、不可说的部分。事实上,这两种提法只是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使之适应后现代文化的实践。

    当代文化迫切需要新的美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潮水般溢出,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用商品别出心裁的包装与广告上、在私人与公共设施争奇斗艳的装修上、在建筑的多姿多彩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在节庆与其他仪式眼花缭乱的装饰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的策划与推广上……艺术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商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为什么需要艺术呢?因为当今的经济活动,很少有不依靠“艺术”增光添彩的,很少有活动不以“艺术”作为竞争的砝码。“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

    出现这个局面,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许都是。那么它还是一个符号美学问题吗?答案为更应当是。因为符号学本来就是注视社会文化的,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摘编自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心、洗涤灵魂,让人们发现美,文艺作品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B . 哲学的众多学派和传统对于艺术的观点不同,所以产生了“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等美学思潮。 C .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而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D . 因明学、唯识学、禅学等佛理中符号思想极为丰富,不仅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而且使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及中华美学等对当今文艺创作仍大有裨益。 B . 传承中华文化,要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非简单复古或盲目排外。 C . 近年有学者提出的“后符号学”和“反符号学”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 D . “艺术”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因而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 .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说:“一部优秀的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如何打动人心,尤其打动年轻人,说到底就是真心、真情、真感动。” B . 《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画卷,福楼拜苦心创作了四年多时间,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1800页,而完稿时不到500页。 C . 《山海情》描绘出扶贫路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在体现主题的同时又串联起角色的亲情、爱情、友情等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D . 电影《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展现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引领广大观众深刻铭记这一艰辛历程,进一步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一引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5. (5) 材料二为什么说“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节选)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来,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但启程的时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贪婪的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让她痛苦。勒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来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尖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觉……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来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有删改)

    注释:①《雪中》完成于1900年6月,描写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犹太悲剧。“鞭笞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兰的犹太人不得不选择逃亡,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又全族覆没。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逃亡者的车队第一次停下来是因为族长要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第二次停下来是因为拉车的马倒下了以致无法前行。 B . 他们“紧紧挤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这些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写出了人们的恐惧和痛苦。 C . 面对倒地的马,男人们使劲拉,但无奈风大,雪花纷飞,手也冻僵了,没能拉起马来,又没有援助,只能听天由命。 D . 约祖亚“眼睛直发酸”、耳朵“嗡嗡作响”“脉搏突突地跳,降隆地响”等描述形象地写出了他临死前解脱的快乐。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粗暴。 B . “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约祖亚“紧紧搂住勒亚”,这一特写描绘了逃亡中的情侣之间真挚的情感,旨在表现爱情的力量。 C . 风声在绝望的人们的耳边变成了“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以感觉写听觉,哀莫过于心死,人们已不再恐惧。 D . 小说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在茨威格的笔下显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细的刻刀雕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壮与美的塑像。
    3. (3) 小说具体描写了约祖亚的“梦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 (4) 小说以“雪中”为题,请简要分析“雪”这一自然环境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 >20.0</b>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 , 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B .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C .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D .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 B . “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 C . “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 D .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勾践灭吴后并没有回越国,而是率兵北上与诸侯会盟,在接受了周天子封赐的爵号后离开徐州,又回到吴国。 B . 在文台宴会上,大夫文种向勾践祝酒,听了文种的祝酒赞词,勾践却不高兴,范蠡对勾践的心理有清醒的认识。 C . 范蠡为了尽到自己做臣子的道义,跟随勾践回到越国。途中,他两次警告文种所面临的危险,但文种都不相信。 D . 范蠡在向勾践辞别时,详细说明了自己忍辱未死以及现在离开的原因,勾践恩威并施,假惺惺地进行了挽留。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

      ②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

    5. (5) 范蠡劝说文种离开勾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b >2</b>小题,共<b >9.0</b>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 , 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④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的诗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劝慰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 B . 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群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绝。 C . 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D . 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2. (2) 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6.0</b>分)
  • 5.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2. (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而“”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 (3) 《阿房宫赋》中,从“”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身份是很高贵的。
五、作文(本大题共<b >1</b>小题,共<b >60.0</b>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二: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b >5</b>小题,共<b >20.0</b>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偶然发现,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这艘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沉船,出水文物总共超过十八万多件,誉之为“海上敦煌”“水下殷墟”。从“水密隔舱”技术彰显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到船上的人类骸骨提示南宋时或已出现外籍水手,再到船上为打发时间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还原古人的海上活动……“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为研究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提供了______的第一手资料。

    十年来,水下考古扬帆出发,开辟新航程。各种“黑科技”______,科技成为水下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在西沙实施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我国水下考古实现由浅海向深海的挺进。

    这十年,中国考古人不断发扬______的“莫高精神”,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把辛勤的汗水洒向广袤的国土。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请根据引号的用法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①“南海一号”②“海上敦煌”③“水下殷墟”④“水密隔舱”⑤“深海勇士”⑥“莫高精神”

      分类:

      依据: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坚信______,因为平时自己大鱼大肉而导致了疾病。很多人错误地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所谓“清淡饮食”就是滴油不沾、只吃素食。坚持数年之后,不但______,反而落了一身病。其实,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水、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是人体的七大基本营养物质,缺一不可,任何一类物质的缺少都会导致身体营养的不均衡。

    而医生口中的“清淡饮食”是指在营养充足并且均衡的前提下,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并不是只吃素。因为肉类提供的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知道,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在合成蛋白质的 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只能靠食物供给的。然而,______,且细胞被细胞壁紧紧包裹,所以植物细胞蛋白质不易被人体吸收。但动物类蛋白食物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易被吸收,这是植物类蛋白食物远不及的。如果长期吃素,将会导致虚弱无力、面色苍白、 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人体严重缺乏营养时,可能会造成结石、骨质疏松等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痴呆。

    1. (1) 下列句子中的“容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容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让自动驾驶变得更加容易。 B . 剪纸艺术看起来容易,一旦真正学起来可就难了。 C . 鲁迅的作品往往思想深刻,要读懂其实并不容易。 D . 我们不要什么都学别人,这样很容易迷失自己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