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

更新时间:2023-05-06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美从何处寻?王義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似乎发现整个宇宙和万物已经盎然有诗意,作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寻找美的踪迹,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在心理方面发现美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是发现美的消极条件。郭六芳《舟还长沙》说:“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世界那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我们不妨顺着里尔克的思路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前面所谈及的,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而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所以我们要回转头来说,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美的园地。反过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美,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恰如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在主客观的审美之维中寻到了,还在时间之维中看到它踪迹: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摘编自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寻找美的踪迹之作,  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B .   一朵微小的花唤起诗人华滋沃斯发现深度的美,   与诗人的感情经过洗涤 、克服小己的私欲,  和利害计较 有关。 C .   伯牙因为遭遇生活上的异常等,  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  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  完成美的感受和创 造。 D .    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是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  与生活有距离,  产生自然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首段围绕“寻找美”的话题展开,  通过对比大书法家王羲之和诗人华滋沃斯的经典话语破题立论。 B .    文章第二段列举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   旨在阐明其未能克服私欲利害“移我情”而看到美。 C .    文章阐释了“移我情”“移世界”之间的关系,  要使美的形象涌现出来, “移我情”比“移世界”更重 要。 D .    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  先总述“美从何处寻”,  再从“怎样发现深度的美”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阐 释。
    3. (3) 结合原文内容, 下列选项不符合说明“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的一项是 ( )
      A .   郭六芳《舟还长沙》交代自己拉开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发现家在画图中。 B .   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    “隔帘花叶有辉光”,  帘子呈现出生命的华美。 C .   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  海伦的美使他们感到辛劳和牺牲并非白费。 D .  大诗人里尔克强调的观点:  诗不徒是感情,   而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

    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唐代诗人韦庄曾有诗云:“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

    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在天空飞行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地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能够在飞行中“自觉”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磁场辨别方向。

    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图罗盘理论。他们认为,候鸟体内拥有一套完善的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敏锐地感知当前位置的磁场性质及其非常细微的变化,可以把某一地点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看作是“路标”,候鸟经过或在那里停留时,这个磁信息路标会被大脑记录下来,而飞行中实时感觉到的磁力方向可以指引它们前往这一路标地点,这无异于揣了个精准的“指南针”。飞行经验丰富的成年鸟将一个个路标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等信息组合在一起,相当于绘制了一张完整精细的“地图”。

    大量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有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制造了一个假磁极,成功诱骗了迁徙中的花园莺飞向错误的方向。还有一批研究人员在撒哈拉沙漠中设置了若干地磁路标,在此放飞的夜莺连续5天都没能飞出沙漠。也有科学家在鸽子头部放置了一个可控的电磁线圈,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电磁场来控制鸽子飞行的方向……

    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要全面解开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疑问,尚待时日。

      (取材于李德 、   朱晓璐 、  王江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6月23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一种对蓝光非常敏感的蛋白——隐花色素4a蛋白,它被认为是很多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4a蛋白由52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的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光线照射到候鸟眼睛时,与隐花色素4a蛋白紧密结合的一个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进入激发态,促使FAD从所处环境中获得一个氢离子变成FADH,产生一个空的电子轨道。此时,电子传递开启,FADH+会从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中夺取一个电子来填充空出的轨道,最终形成FADH和一个失去电子的色氨酸。

    到这里仍然处于生物化学领域,接下来最玄妙的部分涉及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具有自旋的内在性质,自旋的指向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当几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则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使将这些粒子分开,它们也可以无视距离相互感应,这一现象被称作“量子纠缠”。

    得到电子的FADH与失去电子的色氨酸变成了两个自由基,曾经在一起的电子依旧保持量子纠缠,原先自旋时处于单态的电子对转变成三重态,自旋单态和三重态之间微妙的平衡性对地球磁场的强度和角度非常敏感。电子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当与磁场作用的时候,自旋不同的电子就会和磁场呈现出相同和相反的排列,导致两个电子的能态出现轻微的差异。

    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与地球磁场的相对角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眼睛中处于量子纠缠中的许多对电子的自旋状态。如果处于单态,生化反应回到起点,FADH变回FAD,色氨酸收回电子,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正常亮度。如果处于三重态,FADH不变回FAD,色氨酸仍然处于自由基状态,二者保持纠缠态,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高亮。那么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相当于对周边的地球磁场进行扫描,它们所“看到”的景象会随之改变,不同的方向对应的“光亮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能够准确进行辨别,最终找到迁徙的方向。

    在我国科学家看来,磁感应和生物导航原理的阐明,可能引发物理学新模型的提出和生物学新机理的发现,甚至将推动新一代的仿生导航仪和定位仪以及生物磁控技术的全面发展。

      (取材于赵天昊、  韩扬眉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二, 下面对“FADH+ ”的主要形成过程的梳理, 正确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一直在研究候鸟迁徙能够准确辨别方向的原因,  但是可惜的是,  种种原因的猜测都毫无依据。 B .    当前研究活动中,  基于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家可通过技术控制鸟类的一些行为活动。 C .   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 4a 蛋白因为由大量氨基酸组成,  所以对蓝光非常敏感。 D .   从量子力学的研究角度出发,  候鸟只要转动头部,  就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
    3. (3)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  请简要说明人类对候鸟辨别方向之谜的探索是如何不断推进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

    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   比喻新奇生动,  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 迷糊糊的状态。 B .   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  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 中的复杂心理。 C .   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   同样的打扮和语言,  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 澜和悲剧气氛。 D .    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 、血腥味,   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  表现 了她的念子心切。
    2. (2) 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   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请据此梳理 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  他说:    “作家的责任 、本 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 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二、二 、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

      (节选自《战国策 · 魏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B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C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D . 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雨雪,  意思是下大雪,  雨雪与《采薇》  中“雨雪霏霏”中“雨雪”含义相同。 B .   属怨,  意思是结怨,  怨与常用的成语“任劳任怨”中“怨”的含义不同。 C .  折节,  意思是降低身份,   文中的折节与“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含义不同。 D .   罢齐,  意思是贬低排斥齐国, “罢”与“罢黜百家”中的“罢”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魏惠王的葬期刚好遇到大雪,  群臣劝说太子延期举行葬礼,   因为百姓一定叫苦连天,   国家开支可能也不 够 。太子没有同意群臣的意见。 B . 惠施去劝说太子延期举行惠王的葬礼,举周文王更葬季历的例子,认为文王的做法体现了对国民的大义。 太子于是同意延期举行葬礼。 C .   齐国大胜魏国,杀死了太子,  消灭魏军十万人,魏王想要报仇 。惠施不同意,认为魏王处于愤怒的状态, 既失去了风度,  也不讲计谋。 D .    惠施向魏王提出的报齐国之仇的策略反而是向齐国臣服,  挑起齐国和楚国的矛盾,  借楚国之力为自己报 仇,  魏王采纳了惠施的建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子,  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   而不行先王之丧,  不义也。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 、安黔首也,  故使雪甚。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满江红 ·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  一番过 、  一番怀古。  想当时、  周郎年少,   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②噪,   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  一鼓困曹瞒③,  今如许。

    江上渡,   江边路 。形胜地,  兴亡处。  览遗踪,  胜读史书言语 。  几度东风吹世换,  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 傍、  杨柳为谁春,  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 ,南宋词人 。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 、苟且求存 ,抗金少有胜利 。②貔虎 ,貔和虎 。亦泛指 猛兽 。③曹瞒 ,曹操小名阿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上阕开篇点题 ,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 ,与“怀”字相照应。 B . “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 . “今如许”三字反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它将作者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 D .    同为赤壁怀古之作 ,与苏轼的词风格豪迈不同 ,戴词质朴婉约 ,含蓄蕴藉。
    2. (2)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为怀古之作 ,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1)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说明时间的潮水让曾经辉煌的人事逐渐淡去,《永遇乐 ·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中与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
    2. (2) 《望海潮》词中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 :“。”
    3. (3) 《声声慢》中说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三、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在学术         ①       的今天,  很少有学术观点可以称为不易之论。   因此,   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 、  言 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  就显得              。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 · 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之作 。这本书出版于 1976 年,  被翻译成各种文字,   1998 年被引进中国 。  最近,   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出版 。  时至今日,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  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   变得越来越成熟;  但一个领域的 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 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 。  不过,《瘟疫与人》  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 传染病有个人体验,   恐惧又好奇,   所以《瘟疫与人》  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 、  种族与种族之间 、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  沉浮荣衰。 麦克尼尔却        ③          ,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 关系 。他抽丝剥茧,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   因为他 总能通过因果溯源,  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1) 请在文中画线的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 ,恐惧又好奇 ,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B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 ,有个人体验 ,恐惧又好奇 ,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 ,恐惧又好奇 ,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3. (3) 下列语段中没有逻辑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春花秋月伴书声 ,夏雨冬雪润心田 。青春年少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了 ,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 。上个好的 大学 ,毕业后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B .   生活是一门学问 。一般青少年很少有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  因为只有成年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 谛。 C .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与他成才与否息息相关 。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贝多芬双耳失聪 ,但他凭借坚定的 意志 ,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二交响曲》。 D .   痛风是一种侵犯关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好发的部位一般在脚趾、手肘等末端小关节 。痛风症状表现为 发作部位会出现疼痛感 ,一旦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 ,就能够判断是痛风。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日常生活中开始严格奉行低盐饮食。那么,  吃盐真的越少越好吗?  一方

    面,低盐饮食确有益处 。但是,我们对低盐饮食真的完全了解吗?  只要日均摄盐量少于 5 克   ①           ?  答 案显然没那么简单。首先,低盐饮食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比如一些低血压患者。有些人经常感到身体疲惫、 头晕 、恶心,检查身体并没发现什么问题,就是血压有点低。只要平常盐的摄入量稍微多点,症状就能缓解。 还有一部分群体   ②           ,反而需要摄入比推荐量还多的盐分,  比如经常在高温下运动 、工作的人,  需要 摄入更多盐分,避免中暑 。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  长期高盐饮食对身体的伤 害是毋庸置疑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必要控制好食盐量 。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盐并不是洪水猛 兽,  钠也是我们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饮食讲究均衡 、适量 。  无论吃什么东 西   ③          ,   太多和吃太少 都不好,   包括盐。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
    2. (2) 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 ,表达简洁流畅 ,不超过 50 个字 。
四、四 、  写作  (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  善于说话亦即“善言”, 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   因此“善言”在写作、  劝谏 、  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   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 勇敢地前行,   忘掉一切利害,  推开古人,   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  在关乎国运 、  解开蒙昧、   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   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 言”“敢言”的益处 ,结合上述材料 ,联系实际 ,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